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施喆

作品数:5 被引量:65H指数:4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新闻
  • 2篇新闻史
  • 2篇社会主义
  • 2篇社会主义改造
  • 2篇私营报业
  • 2篇主义
  • 2篇媒体
  • 2篇报业
  • 1篇大众
  • 1篇大众文化
  • 1篇电视
  • 1篇电视事业
  • 1篇新闻事业
  • 1篇新闻事业史
  • 1篇新闻思想
  • 1篇议题
  • 1篇议题设置
  • 1篇游移
  • 1篇张季鸾
  • 1篇中国新闻

机构

  • 5篇复旦大学

作者

  • 5篇施喆

传媒

  • 2篇新闻大学
  • 1篇声屏世界
  • 1篇现代传播(中...

年份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自由主义职业报刊理念的探寻与游移——张季鸾新闻思想述评被引量:13
2002年
回顾20世纪中国新闻史,新记《大公报》(1926—1949)是必须提及的一张报纸。它以“四不主义”确立报纸的风格,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有影响的报纸,在1941年获颁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最佳外国报纸奖而成为当时中国报纸的翘楚。但对《大公报》的……
施喆
关键词:张季鸾新闻思想中国新闻史大公报办报理念
《死亡日记》:一个媒介事件的构建和伦理分析被引量:30
2001年
媒体能够通过持续对某一问题的集中报道,使原本不出现在公众视野之内的事件成为一时间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媒介构建《死亡日记》事件过程中,媒介间议题设置、赋予事件意义、争夺报道的话语权等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媒介事件不可避免地涉及媒体的伦理问题。新闻从业者的职业价值现和作为普通人对他人私人生活的尊重是该事件中两种起主要作用的价值观,也正是由于两者的冲突,使对事件的评判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结论。作者认为,最高原则应该是尊重陆幼青本人的私人生活;媒体应该如实地报道陆的生活,在巨大的新闻诱惑面前保持克制,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及其私人空间。 《死亡日记》本身不仅仅是一个媒介事件,更是一个现代工业社会的大众文化事件。对这一问题的争论已经不止于有关媒体伦理,更多是对大众文化的反思。
施喆
关键词:媒介事件议题设置媒体伦理大众文化
中国私营报业:共和国初期(1949-1953)的改造和消灭
私营报业的改造和消灭是这样一个过程:由中国共产党主导并推动,将原先职业化市场化的媒体加以国家化计划化,从而将私营报业纳入党国宣传体制和意识形态的计划生产系统,是一个'逆向社会化'的过程.私营报业改造和消灭正好处于中共巩固...
施喆
关键词:新闻史私营报业社会主义改造
文献传递
建国初期私营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被引量:17
2002年
一、建国初期私营报业普遍面临经营困难 在建国进程中,中共中央对私营报业实行了区别对待的政策:没收军管反动报纸,保护进步报纸,对中间性的报纸允许登记后继续出版。据1950年3月新闻出版署统计,全国共有报纸336家,其中私营报纸58家(另有公营报纸257家),占总数17%左右,这里面包括解放后准许继续出版的(如《大公报》)、批准恢复的(如《文汇报》)和新创办的(如《亦报》)。估算下来,当时中国私营报纸数目约在60家左右。但到当年6月底,私营报纸数目减为43家,到11月底为39家,到12月底为34家,到1951年4月底为31家,到8月下旬,只剩25家。其中除了少数如天津《博陵日报》因出现歪曲政策报道而被停刊外,主要是两种结果:一是由于报纸销路下降、广告减少,经营难以为继而停办;一是公私合营被改造为党报。……
施喆
关键词:建国初期私营报业社会主义改造新闻事业史公私合营
陆晔:想象与追问
2004年
陆晔,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传播媒介与社会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中国传媒改革,传媒生态,传媒产业,新闻专业主义,新闻生产过程。1994年获法学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2年,分别在英国和香港做访问学者;2003年为奥地利萨尔斯堡研讨班成员。
施喆
关键词:人物访谈电视事业传播学媒体角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