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世虎

作品数:88 被引量:1,019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 14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5篇天文地球
  • 26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3篇油气
  • 41篇盆地
  • 29篇成藏
  • 21篇准噶尔盆地
  • 19篇油气成藏
  • 16篇新生代
  • 16篇前陆
  • 12篇盆地南缘
  • 12篇准噶尔盆地南...
  • 12篇南缘
  • 12篇勘探
  • 11篇前陆盆地
  • 11篇陆盆
  • 10篇北缘
  • 9篇冲断带
  • 8篇天山北缘
  • 8篇含油
  • 7篇中新生代
  • 6篇地质
  • 6篇前陆冲断带

机构

  • 69篇中国石油天然...
  • 32篇北京大学
  • 17篇中国石油大学...
  • 12篇中国石油勘探...
  • 10篇中国石油
  • 3篇东北石油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新疆...
  • 1篇中国石化

作者

  • 88篇方世虎
  • 41篇宋岩
  • 38篇赵孟军
  • 28篇郭召杰
  • 26篇柳少波
  • 18篇张志诚
  • 16篇姜林
  • 14篇洪峰
  • 12篇吴朝东
  • 12篇公言杰
  • 10篇徐怀民
  • 10篇贾承造
  • 8篇郝加庆
  • 7篇刘楼军
  • 7篇袁庆东
  • 7篇白振华
  • 6篇王美娜
  • 6篇刘可禹
  • 5篇姜振学
  • 5篇马行陟

传媒

  • 9篇地学前缘
  • 5篇石油实验地质
  • 5篇石油勘探与开...
  • 4篇地质学报
  • 4篇第十二届全国...
  • 3篇新疆地质
  • 3篇天然气地球科...
  • 3篇第五届中国石...
  • 2篇天然气工业
  • 2篇地质科学
  • 2篇新疆石油地质
  • 2篇岩石学报
  • 2篇高校地质学报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第十四届全国...
  • 1篇地球学报
  • 1篇现代地质
  • 1篇石油学报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7篇2014
  • 20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8篇2009
  • 7篇2007
  • 10篇2006
  • 10篇2005
  • 6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8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酒西盆地中新生代碎屑组分特征及指示意义被引量:12
2010年
通过岩石碎屑成分分析,研究酒西盆地砂砾岩储集层沉积碎屑成分特征对物源属性、盆-山格局演化及油气成藏特征的指示意义。研究表明,酒西盆地下白垩统下沟组砂岩成分成熟度低,物源构造属性以再旋回造山带和部分岩浆弧为特征,物源岩石类型主要为中酸性岩浆岩和变质岩(沉积岩碎屑极少),岩石成分及其组合显示盆地东、西部的物源差异明显;古近系白杨河组在岩石成分、岩屑组成上与下白垩统下沟组砂岩有较大不同,显示物源属性的明显改变。物源属性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构造格局分异、盆-山格局的演变历程,控制了酒西盆地内油气富集和晚期成藏特征。碎屑成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储集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及裂缝发育规律,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方世虎宋岩赵孟军袁庆东杭伟洪峰
关键词:酒西盆地砂砾岩储集层油气成藏
一种测定不同覆压条件下散样渗透率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测定不同覆压条件下散样渗透率的装置,其包括承压模型管,活塞,注入泵,注入管线,覆压装置,测量器和测量管线;所述承压模型管内并在活塞的下方填满散样样品,所述活塞可上下移动地连接在承压模型管内,所述注入管...
柳少波公言杰方世虎姜林洪峰
文献传递
天山东段隆升过程的裂变径迹年龄证据及构造意义被引量:43
2002年
东天山基底隆升过程主要发生在新生代之前,白垩纪后该地区没有发生过快速隆升。东天山隆起带构造面貌基本继承了中生代的特征,这与天山西段主要是新生代陆内造山形成的构造地貌明显不同。其原因可能与古生代南天山洋盆自东向西的剪刀状闭合和塔里木板块的斜向碰撞有关。
郭召杰张志诚廖国辉方世虎
关键词:隆升过程裂变径迹年龄隆升
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系统的形成——以准噶尔盆地东部吉木萨尔凹陷为例被引量:50
2007年
准噶尔盆地东部自晚石炭世洋壳消减后进入陆相盆地演化阶段,是一个构造演化复杂、由多个含油气凹陷和凸起构成的构造带,其构造演化历史主要分为4个阶段,即裂谷—断陷盆地阶段、断—坳盆地阶段、陆内坳陷盆地阶段和再生前陆盆地阶段。结合盆地东部吉木萨尔凹陷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探讨了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系统形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构造演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生储盖组合的形成,影响烃源岩的演化进程,控制着含油气系统的多期生烃和多期成藏,构成含油气系统的运聚、改造和后期保存的关键时刻。
方世虎宋岩徐怀民范瑞东刘楼军许秀才
关键词:复合含油气系统吉木萨尔凹陷准噶尔盆地东部
准噶尔盆地白垩系底砾岩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被引量:30
2006年
野外剖面及系统井间对比表明,准噶尔盆地白垩系底砾岩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及中央低凸起周围,是一套形成于邻近高地附近的剥蚀产物或冲积产物。白垩系底砾岩的分布特征显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构造活动较为活跃,盆地边界发生明显萎缩,天山山脉发生明显隆升,造成天山南北早白垩世沉积环境的巨大差异。白垩系底砾岩的成因与相关油气藏的形成关系密切,与砾岩相伴生的砂岩可以构成良好的油气储层,形成多种类型油气藏。白垩系底砾岩的形成时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构造活动较为活跃,是油气成藏的关键时期,对与侏罗系煤层相关的气藏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方世虎宋岩贾承造徐怀民刘楼军张健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白垩纪底砾岩油气藏形成
应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恢复准南深层油气成藏过程
准噶尔盆地南缘深层下组合资源量巨大,勘探潜力大,但认识缺乏。本文以准南前陆冲断带东段唯一最深的风险探井大丰1 井下组合为例,通过应用颗粒荧光、流体包裹体观察测温、扫描电镜等技术方法,综合分析南缘下组合油气来源及成藏过程等...
胡瀚文郭召杰张健方世虎李秀丽
库车前陆盆地大北地区储层沥青与油气运聚关系被引量:24
2011年
根据储层沥青的显微特征、热演化程度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系统分析,对库车前陆盆地大北地区的储层沥青成因及油气运聚过程进行了探讨。大北地区库姆格列木群盐下砂岩储层显微裂缝中观测到少量黑色胶质沥青,其中,大北202井储层沥青发育2组,其反射率值分别为1.07%和0.47%,吐北1井储层中只检测到一组沥青,且含量极少,反射率值为0.43%;储层固体沥青为不同源、不同期的油、气混合沉淀而成。由此推断,大北地区天然气并非原油裂解成因;大北1和大北2等盐下圈闭至少发生了3期油气充注,其古油藏原油大多沿北部克拉苏逆冲断层进入浅部砂层,再汇聚于大宛齐背斜成藏;位于该断层附近的吐北1井,其储层沥青的存在说明其砂岩层是油气运移的通道,不排除该断块高部位有油气成藏的可能性。该结论对认识克拉苏构造带天然气成因和促进古油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卓勤功赵孟军谢会文方世虎李梅
关键词:储层沥青古油藏油气运聚克拉苏构造带库车前陆盆地
准南霍-玛-吐构造带紫泥泉子组油气成藏期古流体势特征研究
<正>地下流体势,是控制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根本因素,因此,恢复油气成藏阶段的古流体势,有助于正确认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利用在油气不同演化阶段成岩矿物和裂缝中所捕获的流体包裹体来研究古流体势,是一种直接、准确度较高的方法,近...
王鑫涛陈勇方世虎张健赵孟军柳少波白振华
文献传递
油气运移物理模拟装置和油气运移实验方法
本发明提出一种油气运移物理模拟装置和油气运移实验方法,所述油气运移物理模拟装置包括:恒温箱和设置在所述恒温箱内的填砂管。所示油气运移实验方法,将常压的玻璃填砂管设置在恒温箱内,采用原油进行油气二次运移实验,并进行可视观察...
宋岩姜林柳少波洪峰赵孟军方世虎公言杰郝加庆
文献传递
天山北缘侏罗系地层热历史演化及其地质意义: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镜质体反射率证据被引量:34
2007年
对天山北缘石场-玛纳斯、安集海河和四棵树河地区18个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测定,同时测定了中生界地层10件裂变径迹样品相应煤层的镜质体反射率。结果表明地层由老到新镜质体反射率逐渐增加,磷灰石裂变径迹中值年龄逐渐降低。石场-玛纳斯地区,下部三叠系煤层镜质体反射率 R_o 值较低,为O.56%,磷灰石裂变径迹中值年龄较大,为125.3±9.1Ma;八道湾组煤层 R_o 为0.53%~0.64%,磷灰石裂变径迹中值年龄介于81.3±4.7~87.8±5.9Ma;上部西山窑组煤层 R_o 最高,达到0.81%,磷灰石裂变径迹中年龄较低,为44.0±5.4~11.8±1.8Ma;相同层位,东部石场-玛纳斯一带 R_o比西部四棵树地区高,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刚好相反。磷灰石裂变径迹模拟结果表明中生界三叠系、下侏罗统地层的埋藏深度相对较浅,上覆沉积持续的时间到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基本上已经结束,然后保持在基本不变的深度,直至中新世,不整合在三叠系之下的花岗岩的模拟结果也支持这样的认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冷却降温事件可能是地温梯度变化和隆升作用的共同结果;中侏罗统地层埋藏增温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在玛纳斯地区直至渐新世末期。所有样品中磷灰石裂变径迹模拟都记录了10Ma 左右的快速冷却过程,近4~5km 的地壳表层物质被剥蚀,平均剥蚀速率400~500m/Ma。这一剥蚀过程应该与天山地区的快速隆升,以及向北的冲断推覆作用相对应。天山地区山前带的变形应不早于10Ma,这一认识与野外地质证据一致。
张志诚郭召杰吴朝东方世虎
关键词:磷灰石裂变径迹镜质体反射率剥露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