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宇飞

作品数:135 被引量:447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2篇期刊文章
  • 28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0篇医药卫生
  • 7篇生物学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文化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文学

主题

  • 48篇细胞
  • 27篇三氯乙烯
  • 22篇皮炎
  • 21篇淋巴
  • 21篇淋巴细胞
  • 21篇基因
  • 17篇药疹
  • 17篇药疹样皮炎
  • 16篇多态
  • 14篇多态性
  • 13篇三氯乙烯药疹...
  • 12篇外周
  • 12篇外周血
  • 12篇基因多态性
  • 11篇焦炉工
  • 10篇多环芳烃
  • 9篇毒性
  • 9篇染色
  • 9篇染色体
  • 9篇小鼠

机构

  • 125篇中国疾病预防...
  • 16篇本溪钢铁(集...
  • 8篇中国预防医学...
  • 7篇苏州大学
  • 7篇国家自然科学...
  • 5篇鞍山钢铁集团...
  • 5篇青岛大学
  • 4篇山东省医学科...
  • 4篇山东省职业卫...
  • 3篇北京大学
  • 3篇广东省职业病...
  • 3篇山西大同大学
  • 3篇潍坊医学院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3篇山西医科大学
  • 3篇中山大学
  • 3篇河北联合大学
  • 2篇湖北省疾病预...
  • 2篇吉林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35篇戴宇飞
  • 81篇郑玉新
  • 64篇牛勇
  • 44篇段化伟
  • 32篇冷曙光
  • 30篇宾萍
  • 23篇程娟
  • 20篇潘祖飞
  • 14篇贾强
  • 13篇李海山
  • 13篇刘清君
  • 12篇何凤生
  • 12篇孟涛
  • 12篇王婷
  • 11篇李桂兰
  • 11篇苗盼盼
  • 10篇刘庆
  • 10篇王艳华
  • 10篇沈美丽
  • 8篇黄传峰

传媒

  • 25篇中华预防医学...
  • 23篇卫生研究
  • 10篇中华劳动卫生...
  • 9篇环境与职业医...
  • 7篇中国职业医学
  • 5篇工业卫生与职...
  • 5篇中华预防医学...
  • 4篇中国毒理学会...
  • 3篇国外医学(卫...
  • 3篇中国药理学与...
  • 3篇毒理学杂志
  • 3篇环境卫生学杂...
  • 2篇中华疾病控制...
  • 2篇2018环境...
  • 1篇卫生毒理学杂...
  • 1篇吉林大学自然...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癌变.畸变....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年份

  • 1篇2024
  • 8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8篇2019
  • 14篇2018
  • 4篇2017
  • 8篇2016
  • 2篇2015
  • 7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8篇2011
  • 6篇2010
  • 8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9篇2006
  • 10篇2005
1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焦炉工XRCC1基因多态性与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易感性的关系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研究焦炉工XRCC1基因多态性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141名焦炉工和66名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以尿中1羟基芘浓度评价多环芳烃暴露内剂量,采用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的方法评价个体染色体损伤水平,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方法分析XRCC1基因4个单体型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C26304T、G27466A、G28152A和G36189A),Clark运算法则确定个体XRCC1基因的单体型等位基因和单体型对,协方差分析校正年龄、性别、环氧化物水化酶基因型组合和尿1羟基芘水平,比较具有不同XRCC1基因型或单体型对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差异。结果焦炉工尿1羟基芘为12.0μmol/mol肌酐(95%CI值为10.4~13.9μmol/mol肌酐),微核率为(0.95±0.66)%;对照组的尿1羟基芘为0.7μmol/mol肌酐(95%CI值为0.6~1.3μmol/mol肌酐),微核率为(0.40±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焦炉工的XRCC1基因CGGG单体型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水平降低有关联,TGGG和CGAG单体型与染色体损伤水平显著性增加有关联。结论焦炉工XRCC1基因多态性可影响其染色体损伤的易感性,基于XRCC1单体型的关联研究比基于单个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更为敏感。
冷曙光程娟张林媛潘祖飞戴宇飞牛勇孙耀峰李斌何凤生郑玉新
关键词:焦炉工XRCC1基因基因多态性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
焦炉工代谢酶和DNA修复酶基因多态性与DNA损伤的关系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研究外源性化学物代谢酶和DNA损伤修复酶基因多态性与焦炉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144名焦炉作业工人(暴露组)和50名医务人员(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尿中1羟基芘浓度来反映多环芳烃暴露内剂量,用碱性彗星试验评价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分析细胞色素P4501A1、细胞色素P4502E1、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还原型辅酶2醌氧化还原酶、环氧化物水化酶和XRCC1基因的多态性,以及不同基因型与DNA损伤的关系。结果暴露组尿中1羟基芘浓度为11.8μmol/mol肌酐、彗星尾矩为3.2,均高于对照组(尿中1羟基芘浓度为0.7μmol/mol肌酐、彗星尾矩为1.1);暴露组中XRCC1Arg280His位点变异基因型个体的彗星尾矩(5.6)显著高于野生型个体(2.8)。以1.74为界值,将全部研究对象的彗星尾矩转化为分类变量后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XRCC1Arg280His位点变异基因型个体发生DNA损伤的危险度显著高于野生基因型个体;GSTP1Ile104Val位点变异基因型个体发生DNA损伤的危险度高于野生基因型个体,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XRCC1280His和GSTP1104Val等位基因可增加职业性多环芳烃暴露导致的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水平。
程娟冷曙光戴宇飞牛勇潘祖飞李斌何云何凤生郑玉新
关键词:焦炉工代谢酶DNA修复酶基因多态性DNA损伤
焦炉工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物质损伤水平的研究被引量:15
2004年
目的 评价焦炉作业环境接触多环芳烃对焦炉工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物质的损伤。方法 应用彗星试验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胞质分裂阻滞微核检测法 ,评价 13 7名焦炉工和 50名非职业多环芳烃暴露对照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和染色体损伤水平 ;测定其尿中 1 羟基芘水平 ,评价个体多环芳烃暴露内剂量 ;收集个人职业史、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状况等信息。结果 焦炉工尿中 1 羟基芘水平为 (5.76± 1.0 4) μmol/molCr ,明显高于对照组 [(0 .70± 0 .3 2 ) μmol/molCr]。焦炉工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和彗星尾矩分别为 8.0‰ (0 .0‰~ 3 0 .0‰ )和 2 .0 9(0 .3 1~ 75.41) ,均高于对照组 [3 .5‰ (0 .0‰~13 .0‰ )、1.0 5(0 .11~ 6.63 )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对照组中 ,吸烟个体彗星尾矩为 1.44(0 .2 3~6.63 ) ,高于不吸烟个体 [0 .81(0 .11~ 3 .47)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按焦炉作业工龄将 13 7名焦炉工分为 0 .5~、16.0~和 2 2 .0~ (年 ) 3组 ,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和尿中 1 羟基芘水平后 ,焦炉工外周血淋巴细胞彗星尾矩分别为 1.3 4 (0 .3 1~ 3 7.84)、2 .3 2 (0 .49~ 52 .97)和 3 .2 0 (0 .45~ 75.41) ,有随焦炉作业工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冷曙光郑玉新张文众戴宇飞牛勇王雅文古也平潘祖飞肖军王忠旭李涛何凤生
关键词:焦炉工外周血淋巴细胞多环碳氢化合物芳香族
焦炉作业工人淋巴细胞诱变剂的敏感性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 研究焦炉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对诱变剂博来霉素(bleomycin,BLM)损伤的敏感性。方法 以94名焦炉作业工人(暴露组)和64名选矿工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班后尿,测定尿中1-羟基芘水平反映多环芳烃暴露内剂量。肘静脉血分离淋巴细胞,体外培养20h后,用8μg/ml BLM处理30min,彗星试验评价细胞DNA损伤水平。BLM处理前后DNA损伤的差即为个体对诱变剂的敏感性。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吸烟饮酒状况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焦炉工尿中1-羟基芘水平(9.0μg/L,95%CI:6.8~11.7)显著高于对照(1.5μg/L,95%CI:1.3~1.7)(t=-9.317,P〈0.01)。对照组诱变剂敏感性为14.9(95%CI:13.7~16.3),焦炉工为17.7(95%CI:16.3~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3,P=0.01)。进一步按焦炉工尿1·羟基芘水平几何均数(9.0μg/L)分层,发现高1.羟基芘水平组焦炉工对BLM的敏感性显著高于低1-羟基芘水平组(F=4.001,P=0.05)。对照人群中吸烟者对BLM造成的损伤更为敏感。未发现年龄、饮酒、焦炉作业工龄、外暴露等级等因素对BLM敏感性有显著影响。结论 焦炉逸散物的暴露能够增加外周血淋巴细胞对BLM损伤的敏感程度,可能是焦炉作业工人中肿瘤高发的一个原因。
程娟冷曙光李海山牛勇孙耀峰段化伟宾萍张林媛梁学邈林函王忠旭戴宇飞李斌郑玉新
关键词:焦炭诱变剂博来霉素彗星试验
2010-2017年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以保护劳动力资源和劳动者健康为首要任务的职业卫生丁作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庞大的产业丁人队伍,职业人群近8亿,其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劳动者人数占劳动力的30%左右,约2亿多人。
戴宇飞秦立强张作文
关键词:职业卫生职业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原代肝细胞模型的优化及苯乙烯和氧化苯乙烯的毒性研究
2016年
目的建立具有高活力、高功能特性的原代小鼠肝细胞模型,并通过该体外模型评价受试物苯乙烯和氧化苯乙烯的急性毒性。方法以BABL/C小鼠作为肝细胞供者,在经典两步胶原酶消化法基础上进行优化,通过逆向灌流、间断灌注、限制消化时间及Percoll液离心纯化的方式获取小鼠肝细胞,并进行体外单层和夹层培养;通过细胞形态、细胞活力、胞内糖原颗粒以及上清中各指标即白蛋白(ALB)、乳酸脱氢酶(LD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尿素氮(BUN)变化综合评价原代培养的肝细胞模型;以苯乙烯和氧化苯乙烯为受试物,用浓度分别为0.2、1、5、10和25μmol/L的受试物作用于夹层培养3 d的肝细胞,于染毒3、6、12、24及48 h后,采用CCK-8法和LDH法测定细胞存活率。结果改良法分离获取的小鼠肝细胞活力为(90.3±5.2)%,纯度为(95.3±4.2)%,产量达(2.4±0.9)×107;夹层培养7 d内90%以上细胞呈典型的肝细胞形态特征,培养第3 d胞浆内可见大量糖原颗粒。ALB分泌、LDH和ALT漏出、BUN合成、以及细胞活力夹层培养在8 d内、单层培养在6 d内呈波动性变化,且夹层培养法各指标明显优于单层培养法;夹层培养第3 d ALB分泌量[(1.42±0.20)g/L]和BUN合成量[(1.97±0.22)mmol/L]及细胞活力均达峰值,而LDH漏出量[(7.30±2.33)U/L]和ALT漏出量[(6.51±1.86)U/L]降到谷值,且3~7 d各指标变化相对稳定。苯乙烯和氧化苯乙烯在染毒6 h内,对肝细胞显示了较低的细胞毒性,细胞存活率在90%以上,且CCK-8和LDH两种毒性测定方法之间无显著差异;随着染毒时间的进一步延长,CCK-8法检测出的细胞存活率更低(85%以下),与LDH法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不同浓度受试物处理肝细胞24 h后,从5μmol/L开始观察到相对较高的细胞毒性,用CCK-8法检测出细胞存活率约为85%,但与LDH法相比无显著差异;随着染毒浓度的继续增加,CCK-8
孟涛牛勇苗盼盼纪玉青宾萍戴宇飞郑玉新
关键词:原代培养苯乙烯氧化苯乙烯胶原酶细胞毒性
苯醌-脱氧鸟苷酸加合物的结构及化学特性初步研究被引量:6
2003年
目的 测定苯醌 (BQ)与脱氧鸟苷酸 (dGMP)反应形成的加合物结构与化学特性。方法高效液相色谱 质谱联机技术及紫外分光光度法。结果 苯醌与脱氧鸟苷酸反应形成两种可检测的加合物Ad1 和Ad2 ,质谱显示Ad1 的分子量为 437,在不同pH条件下的特征紫外吸收光谱及结合键类型测定结果表明 ,Ad1 为BQ与dGMP共价结合而成 ,推测结合位点在dGMP的N 1和N2 位 ,分子式为C1 6 H1 6 O8N5P。BQ与小牛胸腺DNA反应水解产物经高效液相色谱 (HPLC)分离同样检出了与Ad1 具有相同保留时间的化合物。Ad2 分子量为 2 4 1 ,其分子式为C1 1 H7O2 N5,可能是由BQ进攻dGMP的N 9位并脱掉糖基所得。结论 苯醌可在体外试管反应条件下形成DNA加合物 ,其中一种主要的加合物结构为 (3’ 羟基 ) 1 ,N2 苯乙烯基 2’ 脱氧鸟苷 5’
戴宇飞常平李桂兰
关键词:苯中毒苯醌分子结构
生物标志物的验证及其在健康危险预警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09年
生物标志物作为暴露与疾病之间的中间产物,在评价环境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方面有重要意义。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检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的生物标志物的种类越来越多,然而候选生物标志物被确定为有效的生物标志物之前必须经过来自实验室、流行病学研究或临床方面的验证。经过验证的生物标志物才能应用于预防医学和临床实践,发挥其在健康危险预警中的作用。
滕艳霞戴宇飞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
端粒长度与职业性多环芳烃暴露的关系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 探讨多环芳烃(PAHs)暴露与端粒长度的关系,以寻找评价多环芳烃致外周血遗传物质损伤的效应性生物标志物.方法 以145名焦炉作业工人(炉顶工30名、炉侧工76名、炉底工39名)作为暴露组,68名医护人员作为对照组,收集其工作周末班6 h后的尿液和1 ml肘静脉血.测定研究对象工作环境空气中苯溶物和颗粒相苯并(a)芘浓度、尿中1-羟基芘(1-OHPyr)水平;应用定量PCR方法测定其外周血全基因组DNA的相对端粒长度(RTL),分析端粒长度与PAHs外暴露水平和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 暴露组空气中苯溶物和颗粒相苯并(a)芘浓度的中位数分别为328.6 μg/m3和926.9 ng/m3,均高于对照组区域[苯溶物为97.8 μg/m3,颗粒相苯并(a)芘浓度为49.1 ng/m3].暴露组尿1-OHPyr水平(12.2 μmol/mol Cr)高于非暴露组(0.7 μmol/mol 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71,P〈0.01).暴露组RTL为1.10 ±0.75,短于非暴露组的1.43±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3,P=0.026),校正每日吸烟量和尿1-OHPyr水平后的协方差分析也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校正=5.496,P校正=0.020).分层分析中发现PAHs暴露对RTL的影响在男性(暴露组:1.08 ±0.73;非暴露组:1.51±1.10;F=9.212,P=0.003)和不饮酒(暴露组:0.96±0.38;非暴露组:1.26±0.46;F=6.484,P=0.012)的工人中更为显著.非暴露组的RTL与年龄呈负相关(r=-0.284,P=0.019).结论 PAHs暴露可对工人外周血全基因组DNA的端粒长度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在男性和不饮酒的焦炉工中更为明显,提示端粒长度可能是PAHs暴露致遗传物质损伤的效应生物标志物之一.
宾萍冷曙光程娟潘祖飞段化伟戴宇飞李海山牛勇刘清君刘庆郑玉新
关键词:焦炭烃类芳香端粒
焦炉逸散物主要组分致血压改变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流行病学证据表明,空气污染尤其是大气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与高血压发病率显著相关。大气颗粒物的毒性主要取决于其化学组分和来源的异质性,不同化学组分对健康结局的影响不尽相...
阿丽米热·阿不力克木王艳华王婷王振杰吴难戴宇飞段化伟
关键词:血压多环芳烃生物标志物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