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术后切口感染的治疗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下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术(PLIF)后切口感染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12例PLIF术后急性切口深部感染患者,行病原学检测,患者实施病灶清除、引流冲洗等治疗方案,治疗后随访12~18个月,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视觉模拟疼痛(VAS )评分、白细胞(WBC)、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指标、下腰痛JOA指数。结果12例患者共分离出16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7株,占43.75%,其中大肠埃希菌4株占25.00%,革兰阳性菌9株占56.25%,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8株占50.00%;治疗后2周及随访12个月时患者 WBC、ESR、CRP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45、7.945、8.676,P<0.01);治疗后2周及随访12个月时,患者VAS、JO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125、7.774,P<0.01)。结论早期手术清除病灶联合负压引流冲洗、抗菌药物治疗等方案可有效治疗PL IF术后急性切口深部感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何荐郝毅赵正旭端木群立林杭何俊徐远童永骏
- 关键词:下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术
- 全髋置换术前后关节囊入路的临床应用比较
- 目的分析和比较前关节囊入路和后关节囊入路全髋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6年5月~2011年4月,本组获统计随访的全髋置换术共133例,其中,采用改良Gibson前外侧切口、前关节囊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77例(A组);采...
- 端木群立徐远
- 关键词:全髋置换术
- 文献传递
- HA和PMMA椎体后凸成形术应用探讨53例
- 目的探讨经皮可注射羟基磷灰石(HA)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经皮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适应症及疗效比较.方法 A组:可注射羟基磷灰石(HA)PKP32例.B组:...
- 端木群立徐远
- 关键词:后凸成形术羟基磷灰石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
- 文献传递
- 髋部假体周围疼痛原因分析8例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成功、成热、标准的骨科手术技术,这种技术作为诸如晚期股骨头坏死、老年股骨颈骨折、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许多骨科疾患的一种终极治疗手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在解除患者痛苦、恢复关节功能、改善生活质量等...
- 端木群立徐远
- 文献传递
- 桡骨远端骨折个性化治疗73例被引量:26
- 2014年
- 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常见骨折,占骨科急诊患者的1/6,占全身骨折的6.7%。传统闭合复位石膏固定的方法沿用了几十年,治疗效果确切,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手段。但近十多年来,各种桡骨远端的锁定钢板、解剖型钢板、外固定架不断被研发和应用,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逐渐得到广泛开展。
- 端木群立徐远杨明林杭何俊赵正旭郝毅
-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个性化治疗解剖型钢板急诊患者全身骨折石膏固定
- T4-T6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的经椎弓根旁入路手术经验介绍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是老年人群较为常见的疾病,椎体成形术已经成为治疗这类疾病的经典术式.目前国内报道C臂机透视下T4-T6椎体成形术治疗椎弓根穿刺手术入路的文献较少,本文介绍一种经椎弓根旁手术入路治疗上胸椎骨质疏松压...
- 童勇骏林杭何荐徐远端木群立赵正旭郝毅
-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
- 文献传递
- T4-T6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的经椎弓根旁人路手术经验介绍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是老年人群较为常见的疾病,椎体成形术已经成为治疗这类疾病的经典术式。目前国内报道C臂机透视下T4-T6椎体成形术治疗椎弓根穿刺手术入路的文献较少,本文介绍一种经椎弓根旁手术入路治疗上胸椎骨质疏松压...
- 童勇骏林杭何荐徐远端木群立赵正旭郝毅
- 文献传递
- 伤椎钻孔骨减压术治疗相关性背痛的临床观察与分析
- 目的探讨和分析伤椎钻孔骨减压治疗相关性胸腰背疼痛的临床可行性、适应征、具体方法及疗效.方法机缘性发现伤椎钻孔骨减压对椎体压缩性骨折胸腰背疼痛有良好的止痛治疗效果.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11年12月间,笔者行非计划...
- 端木群立徐远
- 关键词:骨内高压背痛
- 文献传递
- 人工骨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中预防骨水泥渗漏的应用
- 目的探讨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中先使用人工骨再注入骨水泥对预防骨水泥渗漏的效果。方法收治120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其中11例为CT明确椎体前方存在骨折裂缝),共125个椎体,均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其中90椎体...
- 何荐郝毅赵正旭端木群立林杭何俊徐远
- 文献传递
- 前后关节囊入路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外展肌影响的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 :探讨前关节囊入路和后关节囊入路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髋关节外展肌力及外展功能的影响。方法:自2009年5月至2011年4月共施行全髋置换术149例,随访130例,分为改良Gibson前外侧切口的前关节囊入路(A组)65例和常规Gibson后外侧切口的后关节囊入路(B组)65例。A组男26例,女39例;年龄(72.5±8.3)岁;体重指数(24.7±3.7)kg/m^2;健侧外展肌力(1.08±0.49)N·m/kg。B组男30例,女35例;年龄(71.6±7.1)岁;体重指数(25.5±3.9)kg/m^2;健侧外展肌力(1.05±0.51)N·m/kg。另外招募60名60~80岁志愿者作为年龄相关对照组,男33例,女32例;年龄(73.1±7.5)岁;体重指数(24.2±3.8)kg/m^2;股外侧肌力(1.17±0.53)N·m/kg。A组、B组及年龄相关对照组在年龄、体重指数及健侧外展肌力(骨折患者采取健侧测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测量和记录两组术后第1、2、3、6、12个月术髋股外侧肌肌力、髋关节外展活动角度及髋关节Harris评分。对两组手术路径进行解剖学比较,并对股外侧肌肌力、髋关节外展度及功能的恢复进行量化分析和比较。结果:术后1、2、3、6、12个月股外侧肌肌力A组分别为(0.53±0.13)、(0.66±0.21)、(0.85±0.15)、(0.95±0.19)、(1.03±0.13)N·m/kg,B组分别为(0.46±0.14)、(0.57±0.18)、(0.78±0.12)、(0.85±0.18)、(0.98±0.14)N·m/kg,术后前6个月A组患者股外侧肌肌力优于B组,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股外侧肌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3、6、12个月髋关节外展角度A组分别为(25.35±4.31)°、(36.53±5.13)°、(48.07±1.62)°、(61.53±1.77)°、(68.62±3.16)°,B组分别为(23.47±2.41)°、(33.42±4.23)°、(46.64±2.51)°、(60.96±1.75)°、(67.47±4.36)°,前3个月A组患者髋关节外展角度大于B组。术后1、2、3、6、12个月Harris评分,A组分别为72.23±2.57、79.36±3.91�
- 徐远端木群立杨明林杭何荐何俊童永骏赵正旭郝毅
- 关键词:髋关节病例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