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宝锋
- 作品数:36 被引量:20H指数:2
- 供职机构:北京语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礼记》伦理认知的诗学品格
- 2011年
- 《礼记》中的伦理范畴是和儒家的人生旨趣、人格理想贯通融合在一起的。《礼记》蕴含了儒家作为诗学价值基础的元话语、作为诗学思维框架的体验式思维格局以及作为诗学内涵的对于"他者"的体认。经由对于《礼记》"称情而立文"的认知原则的考察可以清晰厘定儒家早期伦理认知的诗学品格。
- 徐宝锋
- 关键词:诗学品格《礼记》伦理范畴思维框架人格理想诗学价值
- 《礼记》的元话语论析
- 2009年
- "中"、"和"、"诚"、"时"作为"正心"的内位标准和行为指数体现为儒家具体的元话语形式,为现实的伦理行为提供指导依据,促使君子主体能够从自己所处的客观化伦理关系境域出发,根据自己的身份交际体验变化保持一种恰当的伦理交际状态。儒家的基本话语以仪节为主要表征,实际上就是《礼记》繁杂的礼仪系统中按照一定元话语规则制定的礼仪语法体系。
- 徐宝锋
- 关键词:礼记元话语
- 伦理世界的诗性敞开——《礼记》诗学问题论析
- 作为战国秦汉时期儒家伦理哲学的集大成者,《礼记》较为完整地展现出了儒家伦理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幅面,立体、多层次地完整呈现出儒家伦理哲学的肌质架构。本文尝试把《礼记》所指涉的社会礼仪象征领域视为精神和现象互动的结构化的区域...
- 徐宝锋
- 关键词:《礼记》文化诗学
- 文献传递
- 高友工的“内化原则”与中国抒情传统建构被引量:1
- 2013年
- 高友工建构出的中国抒情传统理论在整个汉学界都影响深远,他认为,中国文化中最有影响的主脉就是"抒情传统",而"内化"恰恰是这一"传统"的关键原则。从"内化原则"出发,高友工对整个中国传统诗学中的情感生发机制做出的阐释,对于主体的认知结构的理解等为后人继承"抒情精神"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徐宝锋
- 关键词:抒情传统
- 孙康宜对中国抒情传统的理解与建构
- 2022年
- 北美的汉学家立足于中国文学与文论中固有的术语,充分发挥了其所擅长的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对中国学者非常熟悉的“情”“志”问题进行了十分精细的阐释。孙康宜接受了陈世骧开创的中国抒情传统理论,并自觉遵循了高友工所开辟的理论路径,在中国传统诗学领域进行了富有创意的探讨,是当前美国汉学界对于中国抒情传统理论的重要阐发者。
- 徐宝锋
- 关键词:汉学
- 余宝琳诗学思想的哲学路径和理论旨趣
- 2011年
- 余宝琳认为混淆和忽略西方二元论哲学与中国一元论哲学之间的冲突与对立是造成中国诗学的汉学研究偏谬的深层次原因,在西学的语境下准确把握中国诗学思想的精华必须摒弃二元论哲学思想的潜在干扰。无论是余宝琳的中国诗学意象理论还是对中国诗歌中讽喻和隐喻问题的讨论都贯穿着其对于中西文学脉络中的差异性意涵的深刻理会。
- 徐宝锋
- 关键词:中国诗学哲学路径
- 《礼记》伦理境域的参数分析
- 2010年
- "道"、"阴阳"、"三才"、"四时"、"五行"、"六气"、"七教"、"八政"、"九辈"、"十义"构成了《礼记》完整的参数谱系。这个谱系又可以划分为基本参数和伦理参数两个类别。《礼记》中所呈现的儒家伦理世界客观化境域的十个参数,非常有效地对应起了儒家现实政治伦理世界的差序格局。每一个参数的伦理运用都会得出儒家人格理想和现实境域的张力图景。
- 徐宝锋
- 关键词:《礼记》儒家伦理
- 北美汉学的中国抒情传统研究
- 2013年
- 北美的汉学家立足于中国文学与文论中固有的术语,充分发挥了其所擅长的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对中国学者非常熟悉的"情""志"问题进行了十分精细的阐释,他们凭借其西学理论素养、学术传统和生活场域方面形成的殊异于中国学者的观点和角度,较好地分析了中国文论的内在精神和逻辑结构,依据对于情志累积形成关系的考证阐发出了自己对于中国文论情志问题的独到见解,陈世骧和高友工等更是据此梳理出了中国的抒情传统。
- 徐宝锋
- 关键词:汉学抒情传统
- 虚构叙事的可靠性——对《许三观卖血记》叙事的修辞性解读
- 2003年
- 本文运用叙事修辞学理论 ,对余华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进行了文本细读。从作者与作品人物的声音距离的变化中 ,发现了作者的隐退及其情感的转变 ,并探索到其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性因素。对小说历史叙事的分析 ,不仅发现其构成了虚构故事的现实性依据 ,进一步则透过意识形态的壁障 ,深入到故事的“潜文本”。
- 阎立飞徐宝锋
- 关键词:虚构叙事许三观历史叙事
- 《礼记》儒家的身份与情感焦虑
- 2010年
- 在《礼记》关于儒家伦理关系谱系的论述中,儒家的身份一直比较模糊,现实理想的角色是"君子",想象的角色是"圣人",实际操作中儒家却不得不进行一种和现实政治与伦理境域密切联系的"角色选择"。这种选择使儒家陷入了身份的焦虑之中。儒家不得不在道德理想和现世伦理间奔突冲撞,承受其内心的情感焦虑。儒家在现实的政治伦理话语体系中的"中间人"角色,使其在政治伦理实践过程中因身份缺失所导致的内在焦虑是难以实际消除的。
- 徐宝锋
- 关键词:《礼记》儒家身份焦虑情感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