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荣强

作品数:36 被引量:257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霍英东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历史地理
  • 4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学

主题

  • 9篇户籍
  • 5篇财政
  • 4篇走马楼
  • 4篇户籍制度
  • 3篇史料
  • 3篇唐代
  • 3篇著录
  • 3篇走马楼吴简
  • 3篇江淮
  • 3篇汉唐
  • 3篇赋税
  • 2篇地方财政
  • 2篇中古
  • 2篇前秦
  • 2篇著录内容
  • 2篇漕运
  • 2篇西晋
  • 2篇更替
  • 1篇地方志
  • 1篇点校

机构

  • 36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36篇张荣强
  • 1篇王子今
  • 1篇张慧芬

传媒

  • 7篇历史研究
  • 4篇中国史研究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史学史研究
  • 2篇文物
  • 2篇中国农史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河北学刊
  • 1篇晋阳学刊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敦煌学辑刊
  • 1篇中国历史文物
  • 1篇邯郸职业技术...
  • 1篇西北民族论丛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1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岁尽增年”到“岁初增年”——中国中古官方计龄方式的演变被引量:16
2015年
中国古代尤其是中古时期,官方年龄与民间年龄计算方法的最大区别在增年的时间节点上。最迟从汉武帝时代开始,民间形成了以岁首元日即农历春节为节点的增年方式;官方则因应户籍制度的设计,以民众著籍亦即官府造籍的标准时间为增年节点。《史记·仓公列传》淳于意称"臣意年尽三年,年三十九岁",岳麓秦简0552说爽"尽廿六年廿三岁",都是按官方增年方式计算年龄。由于造籍标准时间不同,官方的增年时间节点也会随之变化。秦汉时期八月造籍,官方年龄就以八月增年;唐代在造籍年的前一年年末预报"来年手实",造籍的标准时间实际上是在正月。至迟从唐代起,官方年龄已经变成了岁初增年,制度与礼俗最终合二为一。
张荣强
《新唐书·食货志》玄宗朝两则漕运史料被引量:1
2007年
《新唐书.食货志》:开元时,裴耀卿主漕事,"益漕晋、绛、魏、濮、邢、贝、济、博之租输诸仓,转而入渭。凡三岁,漕七百万石";其后,韦坚继之,天宝三载"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学术界据此认为,唐安史之乱前,中央的上解租赋主要来自黄河中下游流域。仔细分析《新志》记载并参诸其它文献,我们就会发现,裴耀卿开元年间所漕租粮主要是来源于江淮地区;韦坚岁"漕山东粟四百万石"的"山东",沿用的是汉代的语义,其漕运主体仍是江淮粟米。
张荣强
关键词:漕运江淮
“主公”称谓考被引量:2
2006年
“主公”称谓始见于东汉末年历史记录,以《三国志》及裴松之注所引史籍最为集中。就现有资料看,早期“主公”称谓又仅见于《蜀书》及裴注。而《三国志》所见“主公”称谓似乎仅用以指代刘备一人。刘备部属相互言谈称刘备为“主公”,与刘备对话时也往往当面直称“主公”。通过这一现象,有助于理解刘备集团中君臣“相契”的情形。“主公”与“公”之称谓,其意义其实是十分接近的。后世“主公”称谓的使用渐次增多。《三国演义》中“主公”称谓使用频率甚高,指代对象先后凡25人。被尊称为“主公”者,在刘备集团中竟有关羽。《三国演义》中可见“主公”和“主人”对应的例证,而刘备夫人被赵云称作“主母”,也是反映社会称谓体现复杂社会关系的现象。
王子今张荣强
关键词:蜀汉
孙吴“嘉禾吏民田家莂”中的几个问题被引量:7
2001年
1996年 7月至 12月 ,湖南长沙市走马楼街发掘出一批三国孙吴纪年简牍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诸多方面 ,是研究孙吴历史的第一手材料。本文对孙吴“嘉禾吏民田家”的性质及其中所见亩制、亩产量、租税征纳制度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张荣强
关键词:赋税制度三国时期财政体制亩制
“小”“大”之间--战国至西晋课役身分的演进被引量:17
2017年
战国后期的秦国以身高、年龄并用的标准划定课役身分,按身高划分的"小""大"只是一级课役名目;"小"之下设有按身高划分的"能作"和"未能作","大"之下则有按年龄划分的"睆老"和"免老"。大概秦王政十六年后不久,秦国开始采用完全按照年龄标准划分课役身分的方式,构建了一套可以并容"老""小"的新型课役身分体系。汉代存在两套课役身分体系,一套是以"小""小未傅""丁""睆老""免老"("小未傅""丁",非法定名目)构成的徭役身分,另一套是承袭战国时期的课役结构,以"小""大"构成的口算身分。汉代与战国户籍上标注或体现出的"小""大",表面上名目相同,但无论性质还是指代的年龄范围都有很大差异。西晋出现的"小""次丁""丁""老"等法定名目,都可以在汉代找到相应的阶段和称谓。
张荣强
关键词:年龄标准
《通典·职官》“散骑常侍”条有错简
2005年
张荣强
关键词:错简职官《通典》点校本成书
唐前期剑南道财赋地位及其特征被引量:3
2003年
唐代剑南道经济实力雄厚 ,是中央的重要赋税区。由于交通闭塞 ,其传统租赋极少上供中央。唐前期为防遏边疆 ,在河陇地区设置重兵 ,军需物资多从附近地区调拨。剑南道租赋 (主要是绢帛 )主要配送陇右诸军 ,成为西北军需供应的重要基地。本文利用传统文献 ,并结合出土文书对这一状况进行了具体分析。
张荣强
关键词:唐朝前期
从计断九月到岁终为断——汉唐间财政年度的演变被引量:22
2005年
汉代财政年度是所谓“计断九月” ,唐代则是“岁终为断”。关于二者差异 ,论者或踵卢植旧说 ,谓汉“计断九月”乃因秦以十月为岁首 ,九月即岁终 ;或谓财政年度本系人为制定 ,收支结算起讫并无绝对的客观根据。事实上汉之“计断九月” ,取决于黄河流域作为主谷的粟的成熟时间。至东晋南朝立国江左 ,收支结算则须适应南方主谷水稻的成熟时节。从计断九月到岁终为断 ,反映的是南北农业结构的差异和汉唐间南北经济地位的变化 ,以及与之相应的财政政策制定中的地域倾向。
张荣强
关键词:财政年度
简纸更替与中国古代基层统治重心的上移被引量:29
2019年
简纸更替对中国古代地方的行政管理与权力运作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秦汉时期,由于简册书写不便,更因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以致户籍等各类基础帐簿只能在乡制作,最高呈至县级机构。这些文书所负载的管控民众、征发赋役的基层行政功能,也主要是在国家权力末端的乡一级机构展开。但乡吏介于官、民之间的政治身分以及鱼肉百姓的经济行为,向来为统治者所诟病;皇帝也因朝廷并不掌握赖以稽核的基础帐簿,无法遏制地方上计的严重造假而喟叹。纸张代替简册后,在帝国革除乡政弊端以及强化中央集权体制的内在驱动下,各种基础帐簿上移至县廷制作,基层事务亦随之由县令统揽。简纸更替虽为基层统治重心的上移提供了技术条件,但县廷并不具备直接面对分散个体小农的能力,随着唐后期地方社会结构的变化,新兴的士绅阶层逐渐登上乡村政治舞台,从而开启了后世“皇权不下县”的局面。
张荣强
从户下奴婢到在籍贱民身分转变的考察被引量:6
2020年
中国古代法律对平民、奴婢的地位有严格规定,二者身分差异也明确体现在户籍中。战国至汉初奴婢主要且合法的来源是被罚没的罪犯,在“刑人非人”的理念下,“户下奴(婢)”被当作特定财产,附着于主人户籍之下,不计入家内人口和官府户口数。西汉中期以后,破产农民成为奴婢主要来源,统治者视奴婢为“人”的意识逐渐抬升。魏晋之际奴婢以“人”的身分著入户籍,与平民并列纳入官府的户口统计,标志着良贱身分制的形成。此后统治者通过禁止自卖、典身等方式,斩断了平民沦为奴婢的途径。与秦汉时期相比,魏晋隋唐时期的奴婢身分有其鲜明特征。
张荣强
关键词:奴隶制奴婢贱民社会形态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