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祥稳

作品数:20 被引量:60H指数:4
供职机构: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历史地理
  • 5篇农业科学
  • 4篇文化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9篇乾隆
  • 5篇乾隆时期
  • 5篇清代
  • 4篇灾害
  • 4篇荒政
  • 3篇玉米
  • 3篇山地
  • 3篇乾隆朝
  • 3篇清代中晚期
  • 3篇自然灾害
  • 2篇玉米生产
  • 2篇政府
  • 2篇盛世
  • 2篇水土
  • 2篇水土流失
  • 2篇种植玉米
  • 2篇晚清
  • 2篇消防
  • 2篇历史专业
  • 2篇考论

机构

  • 14篇安庆师范学院
  • 10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常熟理工学院
  • 1篇淮北师范大学

作者

  • 20篇张祥稳
  • 5篇惠富平
  • 1篇李梅
  • 1篇陆刚
  • 1篇王雅戈
  • 1篇吴雨才
  • 1篇余林媛
  • 1篇韦长发
  • 1篇江贻隆
  • 1篇刘亚中

传媒

  • 5篇中国农史
  • 2篇安庆师范学院...
  • 2篇清史研究
  • 2篇巢湖学院学报
  • 1篇安徽史学
  • 1篇江苏科技信息
  • 1篇史学月刊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常熟理工学院...
  • 1篇池州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清代中晚期山地种植玉米引发的水土流失及其遏止措施被引量:2
2010年
清代中晚期,我国渭河至黄河下游一线以南、青藏高原以东范围内,人们广泛开垦山地,种植玉米,许多地方出现了"遍山漫谷皆包谷"的景象。大面积的山地开垦和玉米种植,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植被,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在不同地区,官方和民间对开山种玉米的利弊有不同认识。在四川、湖北、湖南等省,政府对开辟荒山种植玉米的行为基本上是听之任之;但在浙江、皖南和陕南等地,政府和民间曾采取多种积极措施,遏止山地种植玉米引发的水土流失,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张祥稳惠富平
关键词:山地玉米生产水土流失清代中晚期
晚清皖江城市火灾及其应对机制研究--以对外开埠通商后的“皖江巨镇”芜湖为例
2012年
晚清时期的芜湖在正式对外开埠通商后的35年中,在人口、房屋和城区面积迅速增加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火患,这给民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成为芜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导致芜湖火灾的缘由既有自然因素亦有社会因素,并以后者为主。面对火患,芜湖官方和民间皆能以积极的姿态,与之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抗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亦存在不少问题。晚清芜湖火灾及其应对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后我国城市消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祥稳
关键词:火灾晚清城市消防
试论清代乾隆朝中央政府赈济 灾民政策的具体实施——以乾隆十一年江苏邳州、宿迁、桃源三州县水灾赈济为例被引量:4
2007年
清代乾隆时期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灾后赈济事宜,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赈济政策。乾隆一再强调灾害救济要恪守"宁宽勿刻"、"宁滥无遗"的原则。赈济政策的落实是关键。在乾隆十一年江苏邳州、宿迁和桃源三州县的水灾赈济中,灾民们从中央赈济政策和"成例"的落实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及时救济,但赈济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由于一些地方官员没有能够"因时就事"确定赈灾事宜,或没有认真履行职责,使赈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落到实处。
张祥稳
关键词:乾隆时期
嘉庆朝西北地区建立和健全灾赈积弊防杜机制案例研究——以嘉庆十五年甘肃灾赈为例被引量:3
2014年
19世纪初,甘肃灾赈积弊重重,作弊的行为主体是官员、吏胥、乡保、灾民和奸商等;其它各省情形大致亦然。但在嘉庆十五年的甘肃灾赈中,陕甘总督那彦成本着"及早熟计,预为防范"和"随地制宜,杜渐防微"的宗旨,充分发挥属员的智库作用,最终建立了一套成功、有效的灾赈积弊防杜机制,总体上达到了灾赈预期目标,此情在清代中后期难得一见,此举也再次验证了荒政的实施"总以得人为第一要义"的历史定律。对相关问题的探讨,以期为今后的灾赈事宜提供些许借鉴。
张祥稳
关键词:嘉庆朝
本科毕业论文撰写与研究性教学模式实施的思考——以历史学专业为例被引量:1
2009年
高校历史专业本科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由来已久,历史专业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早已作为一项制度,但两者的现状皆不尽人意。在历史专业本科教学中,如以撰写毕业论文为契点,师生共同立足"三个转变",把研究性教学模式进一步落实,则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且对高校历史专业自身和社会也会有一举多得之功效。
张祥稳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模式历史专业
清代乾隆政府灾害救助中之“截拨裕食”问题被引量:2
2008年
清代乾隆时期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乾隆认为:"民庾即天庾"。为了解决灾民的食粮问题,他在其有关荒政思想的指导下,一方面通过截拨漕粮、调拨银两和以丰济歉等手段,直接向被灾地区调拨入大量粮、银;另一方面主要采取遇灾暂免粮食关税,暂解米粮入海、入口之禁,严禁地方官员遏籴等间接的"截拨"措施,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在政策上引导市场对灾区进行粮食调拨。最终基本达到了"裕食"灾民、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
张祥稳
关键词:乾隆时期荒政思想
清代“近水居民与水争地”之风愈演愈烈原因探析——以直隶、山东、河南、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和广东八省为中心考察被引量:2
2009年
有清一代,民众与江、河、湖、海、塘的争地之风愈演愈烈,特别是在清代中后期的直隶、山东、河南、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和广东等八省。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水土流失的加剧,人地矛盾的日益尖锐,政府对占垦水边隰旁政策的刺激,官方和民间各自为眼前利益的诱惑,等等。希望这些问题的探讨,能为我国今后的土地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历史借鉴。
张祥稳惠富平
关键词:清代生态环境
清代中晚期山地种植玉米引发的水土流失及其遏止措施被引量:20
2006年
清代中晚期,我国渭河至黄河下游一线以南、青藏高原以东范围内,人们广泛开垦山地,种植玉米,许多地方出现了“遍山漫谷皆包谷”的景象。大面积的山地开垦和玉米种植,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植被,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在不同地区,官方和民间对开山种玉米的利弊有不同认识。在四川、湖北、湖南等省,政府对开辟荒山种植玉米的行为基本上是听之任之;但在浙江、皖南和陕南等地,政府和民间曾采取多种积极措施,遏止山地种植玉米引发的水土流失,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张祥稳惠富平
关键词:清代中晚期山地玉米生产水土流失
乾隆朝灾赈对象之条规考辨被引量:1
2012年
在灾害频仍、严重的乾隆时期,政府高度重视灾赈事宜。乾隆在即位后大约用了5年的时间,使灾赈对象的确定事宜走上了法制化轨道。政府将自耕农、佃农、屯丁、灶户和各直省下等旗人等力田之民视为灾赈对象主体、政策最为宽大,这正是清高宗"藏富于民"思想的具体表现;但与此同时,灾赈中对贫生、绿旗兵丁和无业贫民等其他社会群体未能适度统筹兼顾,政策规定极其苛刻,此亦为乾隆朝中后期流民、闹赈和起义等重大社会问题出现的重要动因。
张祥稳刘亚中
关键词:荒政乾隆朝
加强高校历史教育 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以非历史专业本科生为中心的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体部分之一。历史教育在本质上为人文素质教育,但当今高校在利用其对非历史专业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过程的中,由于存在相关认识上的误区和行为上的缺陷,使得历史教育没有成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削弱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改变这种状况,高校、教师和学生皆必须相应地在认识和行为上改弦更张,使历史教育充满人文情怀,切实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张祥稳江贻隆
关键词:人文素养历史教育本科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