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玉明

作品数:21 被引量:59H指数:5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十一五”科技攻关课题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休克
  • 8篇血性
  • 8篇失血
  • 8篇失血性
  • 8篇失血性休克
  • 8篇脊髓
  • 8篇间充质干细胞
  • 8篇干细胞
  • 7篇缺血
  • 6篇细胞
  • 6篇限制性液体复...
  • 6篇基因
  • 6篇灌注
  • 6篇灌注损伤
  • 5篇低氧
  • 5篇低氧诱导
  • 5篇低氧诱导因子
  • 5篇血流
  • 5篇血流动力学
  • 5篇再灌注

机构

  • 20篇第四军医大学...
  • 5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西安医学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21篇张玉明
  • 17篇孙绪德
  • 11篇王君
  • 10篇张振
  • 9篇高昌俊
  • 5篇柴伟
  • 4篇刘喜文
  • 3篇吕海港
  • 3篇吕苗苗
  • 3篇尹文
  • 3篇田丽颖
  • 3篇蔡承魁
  • 2篇尚磊
  • 2篇尼春萍
  • 2篇王娟娟
  • 2篇肖志彬
  • 2篇肖志斌
  • 2篇高博
  • 1篇刘利兵
  • 1篇唐晓旭

传媒

  • 6篇现代生物医学...
  • 3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中国行为医学...
  • 1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人民军医
  • 1篇国际麻醉学与...
  • 1篇陕西省医学会...
  • 1篇2012第二...

年份

  • 3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 7篇2010
  • 1篇2006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的疗效研究
张玉明孙绪德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血流动力学
大鼠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克隆和表达载体的构建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对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基因进行克隆及载体构建,为进一步研究HIF-1基因转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制备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提取脊髓组织mRNA,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R)合成HIF-1α cDNA,并对其进行PCR扩增,对PCR产物进行纯化及连接T载体、转化感受态和双酶切鉴定,并将HIF-lα克隆入pcDNA3.l载体。结果:PCR扩增的片段长度为2472bp与预期结果一致;利用BamHI和XbaI双酶切能够切出大小约2472bP的目的片段,与PCR产物片段大小相等,经测序证实无碱基改变。结论:成功克隆HIF-lα,并被构建到载体pcDNA3.l中,为进一步研究基因转染奠定了基础。
张振王君吕苗苗肖志彬张玉明高昌俊孙绪德
关键词:低氧诱导因子-1Α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基因克隆
异氟醚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TLR4和MyD88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 评价异氟醚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Toll样受体4(TLR4)和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成年SD大鼠54只,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3组(n=18):假手术组(S组)仅分离血管,不留置线栓;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4 h;异氟醚预处理(IP组)吸入2%异氟醚,1h/d,连续5 d,处理结束后24 h时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注24 h时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然后每组处死3只大鼠,测定脑梗死体积.分别于再灌注24、48和72 h时,处死5只大鼠,取右侧大脑缺血部位额叶皮质,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TLR4、MyD88和NF-κB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和IP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升高,脑梗死体积增大,IR组TLR4、MyD88和NF-κB的表达均上调,IP组MyD88和NF-κB的表达上调(P<0.05);与IR组比较,IP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降低,脑梗死体积减小,TLR4、MyD88和NF-κB的表达均下调(P<0.05).结论 异氟烷预处理可通过抑制脑组织TLR4和MyD88的表达,减轻炎性反应,从而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肖志彬高昌俊唐晓旭张振王君张玉明柴伟孙绪德
关键词:异氟醚缺血预处理TOLL样受体4髓样分化因子88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的疗效研究
目的:应用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探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的救治效果。方法:3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建立脾大部损伤的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实验分组为:假手术组(SHAM组),休克不治疗组(SWT组),限制...
张玉明孙绪德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血流动力学
文献传递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的疗效研究
目的:应用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探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的救治效果。方法:3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四组:假手术组(SHAM组),休克未治疗组(SWT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LT组)和积极性液体复苏组(PT组)。...
张玉明孙绪德
关键词:限制性液体复苏临床疗效动物模型
HIF-1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展望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scⅡ)是指一些导致脊髓缺血因素去除后,脊髓恢复血供,神经功能不仅得不到改善,反而在原缺血损伤基础上进一步加重,甚至...
王君张玉明张振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文献传递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转染后的生物学特性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评价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经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转染后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将构建好的HIF-la基因表达载体(pcDNA3.1-HIF—1α)运用电穿孔法转染入第3代BMSCs中得到稳定表达HIF-1α的BMSCs(BMSCs-HIF-1α细胞)。以单纯BMSCs和电转染pcDNA3.1的BMSCs(BMSCs-pcDNA3.1细胞)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HIF-1α基因表达载体是否转染成功;低氧培养后,采用Westernblot法测定HIF-1α表达;流式细胞术对转染后细胞进行周期与凋亡的检测,记录G,期、G2期和S期细胞比例,计算增殖指数(PI);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记录细胞数目。结果BMSCs-HIF-1α细胞核内充满蓝紫色深染颗粒,其余两种细胞未见深染颗粒。与BMSCs和BMSCs-pcDNA3.1细胞比较,BMSCs—HIF-1α细胞HIF-1α表达上调,细胞凋亡率降低,S期和G2期细胞比例和PI升高,G.期细胞比例降低,细胞数目增多(P〈0.05)。BMSCs和BMSCs—pcDNA3.1细胞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F-1α基因成功转染人大鼠BMSCs。
张玉明王君张振吕苗苗肖志斌高昌俊柴伟徐礼鲜孙绪德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亚基生物学特性
褪黑素对睡眠剥夺大鼠学习记忆和行为的影响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研究褪黑素对睡眠剥夺(SD)大鼠记忆能力和行为的影响。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1组:SD+褪黑素(5mg/kg),实验2组:SD+褪黑素(15mg/kg),对照组:SD+生理盐水。持续给药15d后开始睡眠剥夺,SD48h和72h后用水迷宫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SD72h后用旷场反应箱测试大鼠的行为。结果SD48h和72h后,与对照组[(35.02±17.84)s,(23.80±18.66)s]相比,实验1组[(18.38±11.49)s,(8.47±6.65)s]与实验2组[(4.93±2.92)s,(5.40±6.04)s]大鼠水迷宫测试的逃避潜伏期均显著缩短(P<0.05,P<0.01)。实验1组,实验2组大鼠在旷场反应箱中运动总距离分别为[(2793.6±893.3)cm,(2016.5±753.9)cm];离开边界总距离分别为[(392.3±257.7)cm,(256.3±296.0)cm],均明显小于对照组[(3755.0±551.1)cm,(802.0±271.4)cm](P<0.05、P<0.01)。结论褪黑素对SD所致的大鼠学习记忆障碍有改善作用,且对SD大鼠中枢兴奋性的提高有抑制作用。
吴琼刘芳娥张玉明刘利兵李静贾锋涛王斌
关键词:睡眠剥夺褪黑素学习记忆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的疗效研究
目的:应用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探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的救治效果.方法:3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建立脾大部损伤的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实验分组为:假手术组(SHAM组),休克不治疗组(SWT组),限制...
ZHANG Yu-ming张玉明SUN Xu-de孙绪德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疗效评价
4490例创伤伤员致伤原因分析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探讨创伤伤员的致伤原因,为院前急救和预检分诊提供依据,为提出预防创伤发生的策略和措施奠定基础。方法:对4490例创伤伤员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和地区创伤伤员的致伤原因的异同。结果:4490例创伤伤员中中,男女比例为2.81:1。年龄特点:12~60岁组发生创伤达75.16%。6岁以下以烧伤为主要原因,占41.08%;大于60岁以上以跌落/摔伤为主要原因,占63.79%;骨折多发生于12~60岁。致伤原因:跌落/摔伤(占28.69%)、道路交通伤(占28.53%)、锐器/切割伤(占13.23%)。结论:创伤伤员的致伤原因在不同性别、年龄和地区间有着明显特点,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减少其发生,同时为创伤伤员的院前急救和预检分诊提供依据。
高博尚磊张玉明王娟娟刘喜文
关键词:创伤致伤原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