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泽立

作品数:26 被引量:216H指数:9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重型
  • 8篇颅脑
  • 7篇重型颅脑
  • 7篇脑损伤
  • 6篇颅脑损伤
  • 5篇预后
  • 5篇重型颅脑损伤
  • 4篇硬膜
  • 4篇外伤
  • 4篇脑膜
  • 4篇脑膜瘤
  • 3篇血肿
  • 3篇硬膜外
  • 3篇食管
  • 3篇手术
  • 3篇术后
  • 3篇内压
  • 3篇胃管
  • 3篇颅脑外伤
  • 3篇颅内

机构

  • 26篇山东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临沂市人民医...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深圳市第二人...
  • 1篇胜利油田中心...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烟台毓璜顶医...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26篇张泽立
  • 17篇黄齐兵
  • 11篇张源
  • 10篇王广辉
  • 8篇苏雨行
  • 6篇韩萍
  • 5篇宋岩
  • 5篇刘玉光
  • 3篇李峰
  • 3篇王宏伟
  • 3篇李新钢
  • 3篇刘文明
  • 2篇杨洪安
  • 2篇张学广
  • 1篇刘涛
  • 1篇徐敏
  • 1篇杨小锋
  • 1篇江基尧
  • 1篇胡成功
  • 1篇闫伟

传媒

  • 5篇中华医学杂志
  • 4篇中华创伤杂志
  • 3篇中华神经外科...
  • 3篇山东大学学报...
  • 2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年份

  • 1篇2023
  • 6篇2021
  • 1篇2019
  • 4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脑膨出预防策略对重型颅脑外伤救治的效果分析被引量:20
2017年
目的 探讨急性脑膨出预防策略对预防重型颅脑外伤(sTBI)术中急性脑膨出及改善预后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9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神经外科收治的幕上sTBI患者173例,2012年12月前的患者均未采用急性脑膨出预防策略治疗,纳入对照组(66例),2013年1月后的患者均采用该策略治疗,纳入研究组(107例).对其住院资料和伤后1年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等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明确急性脑膨出预防策略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术前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和影像学病变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前颅内压最高值分别为(35.71±4.13) mmHg和(34.85±3.81) mmHg;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率研究组(7例,6.5%)明显低于对照组(13例,19.7%)(P〈0.01);亚组分析显示,单纯单侧病变者急性脑膨出发生率低(1.3%),而单侧病变为主合并其余部位病变或弥漫性脑肿胀者急性脑膨出发生率高(19.4%).伤后1年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显示研究组预后良好62例(57.9%),对照组26例(3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 对单侧病变为主合并其余部位病变或弥漫性脑肿胀的患者,术中应用急性脑膨出预防策略可有效的延缓迟发性血肿或弥漫性脑肿胀的进展,减少急性脑膨出的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张泽立刘文明张源王广辉晏骖苏雨行黄齐兵
关键词:急性脑膨出重型颅脑外伤预后
损害控制外科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四肢骨折的疗效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损害控制外科(DCS)技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四肢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1年5月-2015年8月收治的128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四肢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1例,女47例;年龄19~77岁,平均37.3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所有患者除常规处理外,行颅内压监测。患者根据救治方法分为两组:损害控制组(87例,DCS治疗方法),Ⅰ期只行开颅手术并固定骨折部位,择期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照组(41例,传统常规方法救治),Ⅰ期行开颅手术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术后颅内压、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预后情况[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等指标。结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颅内感染。损害控制组术后颅内压控制正常44例(5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例(20%)(P〈0.05)。损害控制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150.1±12.4)min、(270.6±15.3)ml、(29.7±9.3)d,较对照组明显缩短[(270.6±9.8)min、(460.2±17.5)ml、(34.4±6.2)d](P〈0.05)。损害控制组伤后6个月良好率为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P〈0.05)。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四肢骨折患者,DCS的应用有利于控制术后颅内压,显著缩短住院时间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张源王广辉张泽立晏骖王志勇黄齐兵
关键词:颅脑损伤骨折损害控制外科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成人患者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2023年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患者病情复杂,主要表现为sTBI可显著增高COVID-19发展为重型或危重型的概率;COVID-19也可增加sTBI的手术风险和术后肺部病变的严重程度,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点,为该类患者的临床救治带来困难。截至目前,可供医务人员参考的有关sTBI合并COVID-19的临床研究和诊疗规范甚少。为规范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重症医学分会和《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方案为政策依据,基于国际疫情大流行3年来sTBI和COVID-19的国内外文献,制订《重型创伤性脑损伤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成人患者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本共识从急诊处理、急诊手术和病房综合管理等方面提出15条推荐建议,为sTBI合并COVID-19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张泽立孙守家包义君别黎曹云星晁彦公陈菊祥方文华冯光冯雷冯军峰高亮韩冰莎韩萍胡成功胡锦胡荣何伟侯立军黄贤键江基尧江荣才李立宏李晓鹏刘劲芳刘杰吕胜青邱炳辉孙西周孙晓川田恒力田野王珂王宁王新军王东海王玉海汪建军王新功魏俊吉徐峰徐敏晏骖闫伟杨小锋杨朝华张睿张永明赵迪朱建新高国一黄齐兵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重症医学分会
关键词:冠状病毒属
机械分离与胰酶消化分离对长期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神经发生能力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NSCs)培养的分离传代技术及其在长期培养条件下的神经发生能力。方法取孕14d的Wistar胎鼠大脑皮层,消化分离后,以1×10^5/ml浓度进行NSCs原代培养。分别采用机械分离与胰酶消化法进行NSCs传代培养,台盼蓝活细胞计数测定分离后细胞存活率,计算细胞倍增时间和细胞增殖率。取第4、8、12、20、30代机械分离传代培养的NSCs球接种到24孔培养板中的盖玻片上,加入分化培养液,观察长期培养条件下NSCs的神经发生能力的变化。结果与胰酶消化法进行的NSCs球传代相比,机械分离的NSCs球为小细胞球和单细胞传代,传代后细胞存活率高,细胞倍增时间短,增殖能力强(P均〈0.05)。体外长期培养条件下,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逐渐降低,星形胶质细胞的比例逐渐增高;在4—12代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能力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但仍较为稳定;12代后,神经元的分化比例迅速下降,星形胶质细胞的比例迅速上升。结论与胰酶消化法相比,逐步减小吸管口径的机械分离传代法,减少了传代对细胞的损伤,保证了大部分细胞间连接的完整性,显著增强了NSCs的增殖能力。体外长期扩增的NSCs,由于微环境和(或)自身基因的调控,随着传代的延续,其神经发生能力逐渐降低,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逐渐减少,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的比例逐渐增加。
李峰刘玉光朱树干张良文张泽立张学广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神经发生
一种具有核心温度检测和防食管反流作用的胃管
本发明的具有核心温度检测和防食管反流作用的胃管,包括胃管、防反流气囊、充气接头和温度传感器,防反流气囊设置于胃管位于食管部位的外围,胃管的流食通道中设置有气道,气道的下端与防反流气囊相通,气道的上端连接有充气管,防反流气...
张泽立王华卿宋岩黄齐兵韩萍
文献传递
脑膜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2
2009年
目的探讨脑膜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405例颅内脑膜瘤,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寻找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37例脑膜瘤术后复发,其特点表现为患者年轻、术前存在癫痫、肿瘤基底位于矢状窦旁及鞍结节、蝶骨嵴、颅眶沟通等颅底部位、体积大、不规则形、瘤周水肿明显或瘤内存在低密度、手术切除程度低或病理级别高。结论脑膜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术前癫痫、肿瘤部位、最大径、形状、瘤周水肿、病理类型以及手术切除程度等。
张泽立刘玉光王宏伟杨洪安李峰李新钢
关键词:脑膜瘤复发病理学影像学
岩骨后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治疗被引量:2
2008年
岩骨后脑膜瘤是指起源于颞骨岩部后表面的桥小脑角区脑膜瘤,岩骨后表面是指岩上窦、岩下窦、乙状窦围成的区域,而不包括累及到桥小脑角区来源于其他部位的脑膜瘤。临床上以颅神经损伤及小脑症状为主要表现。我们于1996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共收治岩骨后脑膜瘤患者42例,现将治疗经验报告如下。
曲福君刘玉光王宏伟张泽立李峰杨洪安张学广
关键词:显微手术治疗颅神经损伤颞骨岩部后表面
原发性颅内硬膜外脑膜瘤的治疗体会
2014年
原发性颅内硬膜外脑膜瘤(primary intracranial extradural meningiomas,PIEMs)指原发于颅内硬脑膜外腔的脑膜瘤,包括原发于硬脑膜外层向硬脑膜外腔生长的脑膜瘤或颅骨脑膜瘤突破内板向硬膜外腔发展者,但未侵犯硬膜下腔及其结构[.颅内脑膜瘤硬膜外发展与远距离转移不包括在内.PIEMs起源于硬脑膜外层,或来自颅骨板障或内板,侵入硬膜下腔生长.自Rao 1971年报道首例起源于硬脑膜外层的硬膜外脑膜瘤以来,文献中仅有12例报道,国内鲜有报道.我们于2007年5月至2012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5例PIEMs,占同期脑膜瘤的0.14%.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刘玉光李虎庆张维兵张泽立张加初
关键词:原发性硬膜外腔硬脑膜外硬膜下腔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监测与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53
2013年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6月至2012年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216例手术干预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评分3~8分),其中未应用颅内压监测探头患者为对照组,48例;应用颅内压监测的患者为研究组,168例。再将研究组分为3组A、B、C3组,根据颅内压变化予以相应的阶梯式治疗,以达到理想的颅内压控制及维持脑灌注压,分析颅内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致残率及死亡率明显降低,预后改善,尤其是先行开颅手术再行脑室型颅内压监测探头置入术组患者预后较好;研究组应用甘露醇的剂量及时间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颅内压控制良好者预后较好。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颅内压监测指导治疗,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黄齐兵张源苏雨行张泽立王广辉李新钢
关键词:颅内压重型颅脑损伤预后
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幕上重型颅脑创伤的疗效被引量:28
2017年
目的探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sTBI)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1年9月至2015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神经外科收治的幕上sTBI患者193例,其中106例为单侧标准大骨瓣减压(UDC)组,87例为双侧去骨瓣减压(BDC)组。回顾性分析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影像学病变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DC组与UDC组术前颅内压最高值分别为(38.9±3.1)、(38.6±2.5)mmHg(1mmHg:0.133k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分别为(13.2±3.1)、(18.3±3.9)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BDC组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率为3.4%(3/87),低于UDC组的11.3%(12/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2组刀口愈合不良率分别为9.2%(8/87)、10.4%(11/1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4)。术后1年随访,BDC组脑积水的发生率为8.0%(7/87),UDC组为17.9%(19/106);BDC组预后良好率为32.2%(28/87),UDC组为13.2%(14/1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UDC相比,BDC可减少sTBI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率,更加有效缓解术后颅内压力,降低脑积水的发生率,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张泽立刘文明张源王广辉晏骖苏雨行黄齐兵
关键词:颅脑损伤颅内压脑积水预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