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红
- 作品数:50 被引量:222H指数:9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 5例儿童遗传性凝血因子ⅩⅢ缺陷症的临床资料分析
- 2022年
- 目的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ⅩⅢ缺陷症(FⅩⅢD)的临床特征及诊疗要点。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分析2017年8月至2020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3家三甲医院诊治的5例遗传性FⅩⅢ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遗传性FⅩⅢD患儿,男2例,女3例,均无阳性家族史,中位诊断年龄5岁(13天~12岁)。首次出血:4例(80%)生后脐部渗血,1例(20%)皮肤出血;并发症:1例因牙龈出血致牙齿脱落,1例球结膜出血致脱垂。5例血小板计数及常规凝血检测均正常。4例行FⅩⅢ定性检测,结果均为阳性。5例均存在F13A1基因突变:3例为纯合突变,2例为复合杂合突变;其中5个位点既往无报道:c.1347delC(p.T450Lfs*15);c.1352_1353del(p.H451Rfs*29);c.2015G>A(p.G672E);(c.799-1G>T);chr6:6224294-6224944。5例均曾接受新鲜冰冻血浆替代治疗,且可有效止血:1例规律预防治疗,4例接受按需治疗。随访时间为10月~4年,5例均存活。结论遗传性FⅩⅢD以出生时脐部出血、日常生活中皮肤黏膜反复出血为主要表现,出血症状轻重不一;对常规出凝血检测正常但反复出血的患儿需要进行FⅩⅢ相关检测,而进一步完善基因检测有助于诊断;开展有效的替代治疗可以有效防控出血。
- 刘会青何丽雅张永红熊雨美徐涛朱天闻吴润晖
- 关键词:出血儿童基因
- 晚期早产儿发生率及母源性多因素分析研究
- 目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产科近11年晚期早产儿发生率、变化趋势及其母源性影响因素,为降低晚期早产发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回顾性统计2001年至2011年间医院产科每年早产儿、晚期早产儿发生率等流行...
- 殷张华钱继红赵冬莹朱天闻张永红朱建幸
- 关键词:晚期早产儿发生率
- 发生骨折的6例早产儿代谢性骨病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总结发生骨折的早产儿代谢性骨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20年4月收治的发生骨折的6例代谢性骨病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新生儿中,男5例、女1例;中位胎龄为27.1周,中位出生体质量900 g。6例新生儿中,多发肋骨骨折1例,左肱骨骨折1例,左股骨骨折2例,股骨合并肱骨骨折2例,右肱骨骨折1例。6例新生儿的血磷均<1.8 mmol/L,血碱性磷酸酶均>600 IU/L,血钙均在正常范围。6例新生儿均合并早产儿视网膜病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1例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6例新生儿经积极给予补钙、磷及维生素D3治疗,骨折痊愈出院。结论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需注意避免代谢性骨病合并骨折的发生。
- 刘英丽周琳张永红谭金童赵冬莹许敏夏红萍
- 关键词:代谢性骨病骨折碱性磷酸酶早产儿
- 新生儿惊厥33例临床特征及高通量测序检测分析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新生儿惊厥的临床特征及分子诊断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临床诊断新生儿惊厥、因病因不明行高通量测序检测的新生儿,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及高通量测序结果,并随访患儿的临床转归情况。结果共纳入33例,男18例,女15例。均以惊厥发作为首发症状,其中单一惊厥发作6例(18.2%),有其他伴随症状27例(81.8%),包括惊厥外神经系统症状18例(54.5%)、呼吸系统症状13例(39.4%)、代谢和内环境紊乱12例(36.4%)、喂养困难6例(18.2%)、多发畸形6例(18.2%)、心血管系统和血液系统异常各2例(6.1%)。26例行医学外显子测序(clinical exome sequencing,CES),7例行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通过高通量测序明确诊断13例,阳性率39.4%;CES检测阳性率46.2%(12/26),WES检测阳性率14.3%(1/7)。分子诊断阳性的患儿中,5例为先天遗传代谢病,4例为原发性癫痫。共检出11个致病基因及染色体大片段缺失,其中9个变异未曾报道。结论不明原因新生儿惊厥无临床特异性表现,但以合并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代谢和内分泌系统症状为主,通过高通量测序,本组病例中39.4%的患儿诊断为先天性遗传病,提示高通量测序对不明原因新生儿惊厥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郑思敏张永红赵冬莹谭金童何振娟朱天闻
- 关键词:表型
- 晚期早产儿与足月新生儿呼吸衰竭发生及预后的影响因素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比较晚期早产儿与足月新生儿呼吸衰竭发生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68例新生儿呼吸衰竭(NRF)患儿分为晚期早产儿组(n=34)和足月儿组(n=34),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特征、围产期指标、呼吸衰竭治疗情况、主要疾病构成及预后评价;同时比较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之间临床和呼吸治疗指标的差异。结果晚期早产儿组平均出生体质量显著低于足月儿组(P<0.01),且低体质量患儿比例显著高于足月儿组(P<0.05);但两组间性别构成比、入NICU日龄和小于胎龄儿(SAG)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母亲的健康状况及其他围产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暂停仅见于晚期早产儿组,吸入NO治疗以及高频通气模式均发生于足月儿组;但两组间主要疾病构成、呼吸治疗方式及预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中SAG比例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但剖宫产率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RF患儿胎龄与体质量的关系以及分娩方式是其预后的影响因素。
- 朱天闻张永红陈妍夏红萍赵冬莹杨凌云朱建幸
- 关键词:晚期早产儿足月儿新生儿呼吸衰竭发生率
- 晚期早产儿发生率及其母源性因素分析被引量:11
- 2013年
- 目的观察晚期早产儿的发生率和变化趋势,并分析其母源性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分析2001—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产科所有早产儿和晚期早产儿的发生率。同时,收集该院2011年出生的新生儿,将晚期早产儿(n=183)和足月儿(n=2 144)作为观察对象,分析两组新生儿的出生情况及预后指标,并对母源性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流行病学资料显示,2001—2011年该院产科晚期早产儿总发生率为5.47%,占早产儿总数的67.39%;每年的早产儿、晚期早产儿发生率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晚期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的出生体质量、出生方式、住院时间及出生后因并发症转入新生儿科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对于两组中转入新生儿病区的患儿,足月儿组的预后明显优于晚期早产儿组(P<0.01)。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母亲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贫血、心功能异常、胎膜早破、前置胎盘、多胎妊娠及吸烟为晚期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晚期早产儿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产科医师应对母源性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
- 殷张华钱继红赵冬莹朱天闻张永红王蓓朱建幸
- 关键词:晚期早产儿流行病学妊娠期并发症社会环境
- 34周以下早产儿发生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及相关因素分析
- [目的] 研究34周以下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的发生率,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04年3月1日-2014年2月28日出院的< 34周早产儿694例,根据出院时体重分为EUGR组和非EUGR组,分...
- 曹玮谢利娟张永红赵冬莹夏红萍朱天闻
-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特征及革兰阴性菌感染影响因素分析--基于5年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 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筛选用于鉴别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收治的确诊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病原菌特征和主要病原菌耐药情况,根据病原菌革兰染色结果分为革兰阴性菌(G-菌)组和革兰阳性菌(G+菌)组,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G-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并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进行鉴别价值的评价。结果 201例新生儿确诊败血症患儿共检出208株病原菌,其中G+菌126株(60.6%),G-菌82株(39.4%)。G+菌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对青霉素、红霉素和苯唑西林耐药程度较高。G-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耐药程度较高。对比不同年度病原菌占比情况发现G-菌在过去5年占比呈现上升趋势。201例患儿按照病原菌革兰染色结果分为G+菌组(n=119)和G-菌组(n=82),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院内感染,白细胞计数(WBC)<5×10^(9)/L,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是鉴别G-菌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联合上述影响因素鉴别G-菌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0.888 (95%CI:0 840-0.936,P<0.01)。结论 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病原菌主要以CoNS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G-菌感染在2018-2022年间的占比呈上升趋势。院内感染、WBC<5×10^(9)/L和更高的CRP、PCT水平是G-菌感染的影响因素。联合院内感染、WBC<5×10^(9)/L、CRP和PCT对G-菌感染具有较高的鉴别价值。
- 卞赵男查新祎张熙陈旭婷陈彦如许敏张永红钱继红
- 关键词:抗生素耐药革兰阴性菌新生儿败血症
- 新生儿危重肺动脉瓣狭窄或闭锁术后急性肺再灌注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 2018年
- 目的探讨新生儿危重肺动脉瓣狭窄或闭锁患儿术后急性肺再灌注损伤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8年2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行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的危重肺动脉瓣狭窄或闭锁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儿一般特征、围手术期心脏结构、血流动力学数据及生化指标,根据患儿术后是否发生急性肺再灌注损伤分为损伤组和非损伤组。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儿术后急性肺再灌注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危重肺动脉瓣狭窄或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瓣闭锁患儿32例,产前诊断24例,生后诊断8例;主要表现为气促、发绀;予以静脉输注前列腺素E维持动脉导管开放;手术日龄1~52d,中位数7.5d。术后发生急性肺再灌注损伤7例(21.9%)。损伤组术前和术中肺动脉瓣环直径、扩张球囊直径、术前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白蛋白水平均低于非损伤组,手术历时时间、总住院天数和术后住院天数均长于非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动脉瓣环直径小(OR=5.814,95%CI1.106~30.568)、术前血白蛋白低(OR=1.361,95%CI1.063~1.742)、红细胞压积低(OR=1.173,95%CI1.010~1.363)是发生术后急性肺再灌注损伤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肺再灌注损伤是危重肺动脉瓣狭窄或闭锁术后较常见并发症之一,肺动脉瓣环狭窄程度、术前血白蛋白水平和红细胞压积是发生术后急性肺再灌注损伤的危险因素。
- 王霞赵冬莹张永红谭金童朱天闻夏红萍谢利娟武育蓉陈笋何振娟
- 关键词:再灌注损伤肺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闭锁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
- 歪嘴哭面容新生儿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检测
- 王利张永红朱天闻陈妍赵冬莹谢丽娟杨庆南张拥军何振娟钱继红朱建幸夏红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