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晴滟

作品数:19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政治法律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艺术
  • 2篇文学

主题

  • 3篇演出
  • 3篇作家
  • 3篇戏曲
  • 2篇样板戏
  • 2篇推陈出新
  • 2篇舞台
  • 2篇民族形式
  • 2篇剧作
  • 2篇剧作家
  • 2篇被消费
  • 1篇新歌
  • 1篇新人
  • 1篇选美
  • 1篇选美大赛
  • 1篇循环利用
  • 1篇延安平剧院
  • 1篇译本
  • 1篇政治
  • 1篇政治活动
  • 1篇政治活动家

机构

  • 15篇中央戏剧学院
  • 1篇清华大学

作者

  • 15篇张晴滟
  • 1篇许健

传媒

  • 6篇戏剧(中央戏...
  • 2篇艺术评论
  • 1篇文艺理论与批...
  • 1篇北京舞蹈学院...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戏曲研究
  • 1篇现代中文学刊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被消费的经典——《93年》的演出
2008年
西方经典在国内舞台一般以通俗文化的面貌出现。自《少奶奶的扇子》在20世纪早期的成功开始,西方经典在话剧舞台积极地本土化。旧中国闭关锁国,观众无法理解伦敦客厅里的戏码:如今,大中小城市被全球化浪潮各个击破,舞台上再没有管温德米尔夫人叫金女士的需要。装腔作势的话剧腔因为欧美影视作品的普及有所收敛,太太小姐们难看的金色假发成为笑柄,脱了漆的巴洛克沙发和描绘着古典主义建筑的布景被撤走。在一些实验戏剧中,后台向观众曝露。然而,“移情作用”依然是主要手段。
张晴滟
关键词:话剧舞台演出通俗文化闭关锁国
皮黄回陕——民族形式与旧剧革命
2019年
一皮黄戏,即京剧,起于民间,流入宫廷,又盛于民间。皮黄腔由西皮和二黄融合而成。西皮,源自以弦索弹拨伴奏的秦腔;二黄,源自以胡琴伴奏的汉调二黄。汉调二黄最早出自唐玄宗创立于长安的梨园之歌舞。1二黄声腔遵湖广音,念白多秦音,唱腔高昂。明末清初,二黄翻越秦岭,古调翻新,流传于汉中、安康和商洛各地。
张晴滟
关键词:皮黄腔民族形式戏曲改良延安平剧院
光复旧物、推陈出新——作为现代经典的样板戏
<正>什么样的文艺作品能被列为"经典"?T·S艾略特认为,"经典"与"传统"密不可分:艺术没那么神秘,也没那么个人;艺术与历史有关。莎士比亚去世后,在17世纪中叶的英国,由于清教徒的反对,包括莎剧在内的戏剧艺术遭禁。过了...
张晴滟
文献传递
被消费的经典——《九三年》的演出
2008年
话剧《九三年》作为文化产品,其价值观烙上了消费主义的印记;而作为国家话剧院出品的大戏,其主题暗合了主流意识形态。在场面的选择和叙事安排上,编导对西方经典作品做了一次有意的误读,"人道主义"被架空,雨果的历史观被屏蔽。在后革命时代的中国,"去政治"已成为主流话语,当代舞台艺术为了"告别革命"扯起"人道主义"的大旗,努力网罗消费社会催产的所谓"大众"。而"大众"曾经指代"人民",如今指代"有消费能力的阶层"。戏剧询唤了作为消费主体的新生的有产阶级,并日益成为这个阶级"去历史化"的工具。然而,《九三年》所遭受的冷落说明,在中国去除人类戏剧史上由来已久的意识形态烙印只能是徒劳的。
张晴滟
关键词:《九三年》消费主义去政治化
俄罗斯亚洲地区舞台上的欧洲戏剧
2008年
俄罗斯版图上的亚洲戏剧文化已然从忽视差异性的苏联欧化的专业标准撤离,返回到了其自身的文化身份当中。那么民族精神如何体现在欧洲戏剧经典那样一种已然高度发展的戏剧结构中呢?本文通过讨论萨哈共和国国家剧院和图瓦共和国国家剧院分别出品的莎士比亚《李尔王》(导演分别为安德烈.波里索夫和阿力克谢.奥尔扎克),探讨这一话题。这两次演出都有着一种对于这部经典悲剧作品的形而上反思,这种形而上的反思或许正是亚洲戏剧独有的特色。而在布尔加特剧院和萨哈剧院演出的布莱希特剧作和洛尔加的剧作中,都有对20世纪西方经典戏剧的充分阐释。这种亚洲式的阐释方式和它所独有的形而上学背景相结合,常常可以让我们在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发现一些隐藏着的艺术活力。而这样的艺术活力在欧洲现实主义的戏剧舞台上我们永远都感受不到。
尼柯莱.帕肖钦斯基张晴滟许健
关键词:民族认同
“观演”的革命:舞台假定性与戏曲现代戏
2020年
对戏曲现代戏而言,"舞台假定性"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对"舞台假定性"的阐释和实践建构了20世纪戏曲导表演体系,也留给后人一批至今仍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回顾"假定性"这个文艺术语的提出,最早是为了声援"标新立异"的舞台实践。1933年,苏联政治活动家、文艺评论家、剧作家卢纳察尔斯基(Ailatoly Lunacharsky,1875—1933)在苏联作家协会筹备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了一个报告,报告原名为《苏联戏剧创作的道路和任务》。
张晴滟
关键词:表演体系戏曲现代戏舞台实践文艺评论家政治活动家作家协会
新旧更迭中的声辞关系——以《黄河大合唱》为例被引量:4
2017年
音乐戏剧的民族形式并非横空出世,而是20世纪的爱国青年在"中国向何处去"的"世纪之问"中自觉地学习西方,批判地继承本民族文化的共识。每一部音乐戏剧作品在文、乐、曲、剧各自为政的当代史论中地位不同,但它们对形式变革的积极作用都值得肯定。在古今、中西、花雅的立体框架中梳理音乐戏剧形式的流变,才能更好地理解20世纪中国红色歌剧的实践。冼星海开创性地利用了"康塔塔"来表现抗战题材,开启了延安"洋瓶装中酒"的音乐戏剧形式。本文将结合新民主主义的时势,考察20世纪漫长的文化革命在过渡时期产生的过渡形式,以《黄河大合唱》为例,追溯西方形式在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流变,分析中西混编的观演在新旧更迭的时势中形成的经验和教训。
张晴滟
关键词:民族形式《黄河大合唱》康塔塔
“观演”的诞生——从鲁迅对梅兰芳的批评谈起被引量:4
2019年
剧场"观"之流变和思想史的演进密切相连。歌剧诞生于中世纪晚期的文艺复兴,其艺术意图从"以劳动面对死亡"的"主观性"向"再现"的"感觉论"的过渡。在中国,卷轴画、章回体小说和连台本戏反映了与西方不同的时空观念。中国绘画缺乏"透视",正是"天下观"的写照。乾嘉以来,文化革新以声腔的兴衰为其象征形式。近代以来,"从听到看"的剧场演变体现着国人对"天下"的认识向"世界观"的转变。京剧是较早经历了"花雅之争"的"听觉文化"。1930年代,京剧在京、沪等城市经历了视觉文化的冲击和改造,从激进的"时装"革命转向保守的"古装"改革。梅兰芳以《红楼梦》为题材编创的"古装新戏"屡次三番受到鲁迅的批评,而另一些学者却将它们视作京剧改良的代表作。
张晴滟
选美大赛(两幕喜剧)
2009年
亚历山大·加林张晴滟
关键词:选美大赛喜剧中文译本法律责任剧作家中译本
光复旧物、推陈出新——作为现代经典的样板戏
什么样的文艺作品能被列为"经典"?T·S艾略特认为,"经典"与"传统"密不可分:艺术没那么神秘,也没那么个人;艺术与历史有关。莎士比亚去世后,在17世纪中叶的英国,由于清教徒的反对,包括莎剧在内的戏剧艺术遭禁。过了一个多...
张晴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