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珂
- 作品数:24 被引量:347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科尔沁固定沙丘土壤交换性盐基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1
- 2010年
- 以栽植小叶锦鸡儿25年的固定沙丘为研究对象,从3个坡位(迎风坡、顶坡、背风坡)分别进行了4个深度(0~5cm、5~10cm、10~20cm、20~40cm)的取样,开展了固定沙丘土壤交换性盐基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交换性盐基含量的分布受坡位影响较大(P〈0.01);各交换性盐基含量表现为:表层(0~5cm)含量最高,随着深度的增加均呈降低趋势;灌丛对交换性Na、Ca、Mg的富集效果显著,对交换性K的富集效果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电导率与交换性K、Na、Ca、Mg有显著的相关性,各交换性盐基间相关性显著。
- 董锡文张晓珂姜思维汪景宽蒋德明
- 关键词:固定沙丘交换性盐基科尔沁沙地
- 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土壤线虫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研究被引量:8
- 2009年
- 本文对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不同坡位(丘间地、过渡带、迎风坡中部、坡顶、背风坡上部和下部)和不同土层深度(0~20、20~40和40~60cm)的土壤线虫群落组成与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流动沙丘土壤线虫具有显著的坡位效应,而垂直分布特征不显著。丘间地和背风坡下部具有较高数量和较多种类的土壤线虫,而过渡带和迎风坡中部土壤线虫数量较低、种类也较少。不同坡位土壤线虫总数、食细菌线虫、食真菌线虫和植物寄生线虫数量存在显著差异。除食细菌线虫外,不同土层土壤线虫总数及其各营养类群均无显著差异。土壤含水量和电导率是影响土壤线虫群落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土壤线虫群落分布格局的变化反映了流动沙丘土壤微环境的变化,对土壤质量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 张晓珂董锡文梁文举蒋德明姜思维
- 关键词:流动沙丘坡位
-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土壤食物网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23年
- 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发展为深入揭示地下黑箱-土壤食物网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本文回顾了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土壤食物网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利用同位素确定土壤动物的食源和食性偏好;通过土壤动物取食与固持养分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效应,分析土壤食物网的营养级结构;此外,稳定同位素技术还揭示了土壤食物网各营养级土壤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物质能量流动中的作用,有助于准确高效地开展土壤食物网在土壤碳氮循环过程中的贡献及作用机理研究。本文同时指出了目前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局限性,展望了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
- 王骁梁思维田艺佳刘笑彤梁文举张晓珂
-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营养级碳氮循环
- 小麦化感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82
- 2004年
- 小麦是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 ,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 ,由于人们为保证小麦产量往往施用大量的除草剂和杀菌剂 ,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小麦化感作用是利用小麦活体或残体向环境中释放次生代谢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生物产生作用 ,它克服了除草剂和杀菌剂等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 ,具有抑制杂草控制病害的潜力 .本文对已有的小麦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评述 .其中小麦对杂草、虫害及病害产生防御功能的主要化感物质为异羟肟酸和酚酸类物质 .小麦化感物质活性的发挥除了取决于化感物质的种类外 ,还由小麦自身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所决定 .小麦化感物质在根际土壤中的滞留、迁移和转化过程、小麦化感作用与土壤生物的关系以及相关的作用机理是小麦化感作用研究的薄弱环节 ,其研究方法还需进一步探索改进 .小麦化感作用在植物保护、环境保护以及作物育种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促进了小麦抗逆性的增强以及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
- 张晓珂姜勇梁文举孔垂华
- 关键词:小麦化感作用化感物质
- 根分泌的化感物质及其对土壤生物产生的影响被引量:63
- 2005年
- 植物根系分泌物包含多种功能次生物质,其中化感物质是具有重要生理生化功能的一类物质,这些化感物质释放到根际,能够对土壤生物产生影响。现已发现,根系是化感物质进入环境的重要通道。因此,研究根分泌的化感物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总结了根分泌化感物质的种类及其化感效应,论述了化感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了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与根系分泌化感物质之间的关系。此外,根系分泌化感物质的研究手段对于所取得的研究结果至关重要,其中根分泌物收集系统(CRETS)是收集根分泌化感物质的常用而且可行的方法之一。对于根分泌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技术有多种,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分离方法。还重点列举了一些作物根分泌的化感物质对土壤生物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阐明了根分泌的化感物质在土壤中所起的重要化感作用。根分泌物化感作用的研究已成为土壤生态学领域的热点与前沿课题,自然条件下原位收集鉴定植物根系分泌物中的化感物质等诸多问题是该领域今后的研究重点。
- 梁文举张晓珂姜勇孔垂华
- 关键词:根分泌物化感物质土壤生物土壤生态学
- 利用辅助变量对污染土壤锌分布的克里格估值被引量:30
- 2006年
- 采用协同克里格及与回归相结合的克里格方法,以36个下层(10~20cm)土壤锌数据为目标变量、另36个下层土壤锌数据为校验数据、72个上层(0~10cm)土壤锌为辅助变量,对沈阳市南郊某有色金属加工厂附近农田0.1mol·L^-1 HCl浸提态土壤锌进行插值分析,并对这两种利用辅助变量的克里格方法在土壤锌空间分布研究中的适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回归相结合的克里格的估值效果明显优于协同克里格及普通克里格法.结合回归模型的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决定系数较大、残差较小,估值精度比普通克里格法提高4%,且基于回归克里格的土壤锌分布图与利用72个样点普通克里格插值图具育高度的相似性.而协同克里格与普通克里格相比未表现出明显优势.借助辅助变量,采用基于回归模型的克里格方法是进行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估值的一种有效方法.
- 姜勇李琪张晓珂梁文举
- 关键词:土壤污染锌克里格
- 中国土壤动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设、进展与展望
- 2023年
- 土壤动物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控着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在生物多样性维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当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下,土壤动物多样性锐减,使部分土壤动物面临灭绝风险,需要尽快重视土壤动物多样性的监测、保护和恢复工作。基于此,2016年土壤动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Sino BON)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建立,初步形成了包含森林、农田、海岛和荒漠生态系统的土壤动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体系,为推动和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标准化、数据共享和多尺度生物多样性变化评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概述了21世纪以来全球土壤动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发端与形成,简介了我国土壤动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建立和目标,整理了土壤动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立以来的代表性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国家尺度土壤动物标本的收集与鉴定、典型山地垂直自然带监测、大型固定样地动态监测及长期控制实验样地的土壤动物多样性监测,旨在总结我国土壤动物多样性监测工作的进展与不足,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为加强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多尺度空间格局及其维持机制、土壤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 谢致敬刘相钰孙晓铭刘继亮刘占锋张晓珂陈军杨效东朱波柯欣吴东辉
- 关键词:土壤动物生物多样性
- 东北地区不同小麦品种对黑麦草的化感作用被引量:33
- 2006年
- 以东北地区33个不同来源的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琼脂共培法,评价了不同小麦品种对黑麦草所产生的化感作用.通过分析不同小麦品种对黑麦草根长、苗高、根干重及苗干重的影响,探讨不同小麦品种对黑麦草化感作用的差异,从而筛选出具有较强化感潜力的小麦品种.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对黑麦草根长、苗高、根干重及苗干重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利用R I值作为化感作用的指标,结合聚类分析方法,可将这33个小麦品种按化感能力的强、中、弱分成3类;其中龙幅麦9号、龙幅麦13号、锦麦2003和小冰麦33号为化感能力较强的品种.
- 张晓珂梁文举姜勇
- 关键词:小麦品种黑麦草化感作用
- 科尔沁沙地固定沙丘土壤氮素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12
- 2010年
- 为了研究固定沙丘土壤N素空间分布特征,选择以栽植小叶锦鸡儿25年后的固定沙丘为研究对象,从迎风坡、顶坡和背风坡3个位置4个层次(0-5、5-10、10-20和20-40cm)进行取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N、NO3^--N和NH4^+-N含量均随着土层加深而呈现出减少的趋势,0-5cm土层显著高于其他各层。表层土壤受凋落物的影响较大,从而相对于深层土壤来说积累了更多的N素。全N、NO3^--N和NH4^+N含量在不同坡位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全N和NO3^--N含量在迎风坡较高,而NH40N含量在背风坡较高。丛下全N、NO3^--N和NH4^+-N的含量显著高于丛间(p〈0.01)。土壤电导率与全N、NO3^--N、NH4^+-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pH与NO3^--N、NH4^+-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NO3^--N、NH4^+N的富集降低了土壤pH值。小叶锦鸡儿的栽植对沙土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 董锡文张晓珂姜思维蒋德明汪景宽
- 关键词:固定沙丘氮素小叶锦鸡儿
- 苜蓿叶水浸提液对杂草的化感效应研究被引量:7
- 2006年
- 苜蓿为多年生豆科牧草,是一种典型的化感作物,苜蓿体内的化感物质如皂甙等能够有选择地抑制某些杂草。采用生物测定方法,评估了苜蓿叶浸提液对农田中常见的5种杂草的抑制潜力。结果表明:苜蓿叶的抑草效果取决于浸提条件(温度,浓度,时间等)和杂草种类。实验表明,最佳的浸提条件是,浸提液浓度0.45g/ml,浸提时间24h以及浸提温度50℃。各处理条件下,藜的发芽抑制率最高,其次为反枝苋,然后是马唐和狗尾草,苘麻则几乎总是最低的。说明苘麻、马唐和狗尾草比藜和反枝苋的抵抗力或容忍性要好。表4,参16。
- 李玉占侯雪坤刘方明张晓珂华建峰
- 关键词:苜蓿水浸提液化感效应浸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