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斌

作品数:24 被引量:130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斑秃
  • 7篇病理
  • 5篇皮肤
  • 5篇皮肤镜
  • 5篇皮损
  • 4篇疗效
  • 4篇免疫
  • 3篇脱发
  • 3篇细胞
  • 3篇毛囊
  • 3篇免疫组化
  • 3篇激素
  • 3篇斑秃患者
  • 2篇蛋白
  • 2篇凋亡
  • 2篇凋亡因子
  • 2篇雄激素
  • 2篇雄激素性
  • 2篇原发性
  • 2篇素性

机构

  • 24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菏泽市立医院
  • 2篇南昌大学第三...
  • 1篇南华大学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作者

  • 24篇张斌
  • 20篇赵莹
  • 20篇章星琪
  • 16篇杨建
  • 15篇蔡泽明
  • 13篇巩毓刚
  • 13篇西兰
  • 11篇张小婷
  • 7篇叶艳婷
  • 6篇戚世玲
  • 5篇李水凤
  • 5篇陈闻纳
  • 4篇刘静野
  • 4篇罗迪青
  • 2篇吴良才
  • 2篇曹慧
  • 2篇陈小红
  • 2篇杨雨清
  • 2篇李扬
  • 2篇张海燕

传媒

  • 4篇临床皮肤科杂...
  • 3篇中华皮肤科杂...
  • 3篇中国麻风皮肤...
  • 3篇皮肤性病诊疗...
  • 3篇2013全国...
  • 2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中国药房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7篇2013
  • 1篇2012
  • 7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1-2007年黄埔医院水痘患者流行病学资料分析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研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最近7年水痘患者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统计2000年12月-2007年5月间门急诊就诊的水痘患者资料,用卡方检验、趋势检验分析了发病年龄的变化,用圆分析法分析了每年的发病集中日期。结果共统计了1363例患者,男女平均比例为1.36:1;水痘的发病年龄仍集中在2~10岁,但在各年间的构成比并不相同(P〈O.01),且是逐年降低(P〈0.01);≥18岁患者的构成比在各年间也是不同的(P〈0.01),呈逐年增加(P〈O.01);发病的季节仍为冬春季节,集中日期为每年的2、3月份。结论黄埔地区的水痘仍是以2~10岁的患者较多,但其构成比逐年下降,而≥18岁的成年人发病逐年增加,水痘多发生于冬春季,尤其是春天。
罗迪青张斌谭妙莲刘静野吴良才何定阳张海燕
关键词:水痘流行病学
经典型Brocq假性斑秃4例被引量:3
2011年
报告4例经典型Brocq假性斑秃。4例患者均表现为散在的绿豆至花生米大脱发斑,表面轻度萎缩凹陷。实验室及组织病理检查排除了斑秃、盘状红斑狼疮等疾病,皮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早期病变累及皮脂腺,提示可能通过免疫性损伤诱导干细胞凋亡而引发永久性脱发。
张斌赵莹杨建陈小红李扬章星琪
关键词:免疫组化
早期斑秃皮损处炎症细胞因子及凋亡因子的异常表达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 探讨早期斑秃皮损浅层、深层及斑秃生长期毛囊凋亡因子及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方法 收集25例早期斑秃皮损及15例正常头皮病理取材组织标本,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标本中凋亡基因p53、caspase3、Fas和生存素、bcl-2以及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4、IL-10、干扰素γ(IFN-γ)、IL-12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皮损中生长期毛囊P53的蛋白质表达.结果 斑秃生长期毛囊促凋亡因子caspase3、P53、Fas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变化倍数分别为6.78、8.01、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抑制凋亡因子bcl-2、生存素mRNA较正常降低,变化倍数分别为0.08、0.03(均P<0.01),炎症细胞因子无改变.斑秃浅层Th1因子IFN-γ、IL-12 mRNA较正常水平升高,变化倍数分别为2.75、85.67(P值分别<0.05、0.01).Th2因子IL-10表达水平降低,变化倍数为0.002(P< 0.01).而且,斑秃皮损浅层IL-10及IL-12 mRNA改变幅度高于深层(P值分别< 0.01、0.05).免疫组化显示斑秃皮损生长期毛囊每100个细胞中p53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升高(t=23.79,P< 0.01).结论 斑秃生长期毛囊凋亡因子升高,抑制凋亡因子表达下降提示凋亡因子在斑秃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蔡泽明赵莹张斌巩毓刚西兰杨建章星琪
关键词:斑秃凋亡诱导因子肿瘤抑制蛋白质P53
掌跖对称性紫绀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报告8例掌跖对称性紫绀。8例患者中男5例,女3例,年龄3~31岁。6例患者紫绀仅发生在跖部,均为穿胶鞋或运动鞋上学的中、小学学生。另2例紫绀仅出现在双手各指远端指节腹侧。紫绀发生突然,无任何诱因。皮损表现为在跖部前半部或远端指节腹侧对称分布的环形或类环形,境界清楚、周边略高起的暗紫红色斑片,红斑中央苍白,有程度不等的压痛或胀痛。站立时跖部皮损疼痛加重。跖部受累患者中,3例足部多汗,其中2例剧烈运动后局部压痛或胀痛加重,脱鞋后症状减轻。手部紫绀者无丘疹、水疱和多汗等。外用糖皮质激素有效。
罗迪青吴良才刘静野张海燕张斌
关键词:紫绀掌跖
弥漫性斑秃11例临床及组织病理研究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探讨弥漫性斑秃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特点及与其他弥漫性脱发性疾病的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弥漫性斑秃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头皮组织病理、免疫组化等检查结果。结果:11例患者中8例为女性,春夏季急性发作,表现为数月内毛发弥漫性大量脱落,致使短期内出现毛发明显稀疏,但在毛发完全脱落之前,已有新生毛发长出。部分患者有特应性体质及血清IgE增高。组织病理检查显示退行期及休止期毛囊数量明显增多,毛乳头及毛囊索条周围中到大量以单个核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治疗中发现多数患者需要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方能遏制脱发及诱导新发生长,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弥漫性斑秃多累及青年女性,病程较短,组织病理示典型的斑秃改变,即有毛乳头周围特征性淋巴细胞浸润。其临床经过良好,提示变态反应在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建议早期对患者系统性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以期尽快控制患者的脱发进程。
赵莹张斌杨建陈小红李扬章星琪
关键词:斑秃免疫组化
斑秃皮损凋亡因子Annexin V表达及与T细胞浸润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检测斑秃皮损凋亡因子Annexin V的表达并确定其与T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方法:对22例斑秃患者皮损(11例早期斑秃和11例中晚期斑秃)和10例正常头皮进行CD3/CD4/CD8和Annexin V的免疫组化双染。结果:早期斑秃Annexin V在浅层血管和毛囊周围的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中晚期斑秃,而在深层毛囊周围显著低于中晚期斑秃(P<0.05)。早期斑秃深层毛囊周围T细胞浸润与Annexin V阳性细胞数量呈显著正相关,而浅层毛囊周围两者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早期斑秃浅层永久性毛囊细胞凋亡与T细胞浸润无相关性,而深层周期性毛囊周围T细胞浸润是毛囊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
赵莹张小婷蔡泽明叶艳婷张斌章星琪
关键词:斑秃凋亡因子T细胞
维生素D受体在斑秃皮损处毛囊的异常表达被引量:15
2011年
目的观察维生素D受体(VDR)在斑秃患者及正常人毛囊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分别通过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24例斑片型斑秃患者及12例正常人头皮生长期毛囊中维生素D受体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并比较斑秃患者不同脱发面积、发病年龄、病程与维生素D受体表达水平高低之间关系。结果斑秃患者生长期毛囊VDR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于正常人,但不同发病年龄、脱发面积、病程斑秃患者VDR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维生素D受体在斑秃患者毛囊的表达低于正常人,可能在斑秃发病中起作用。
蔡泽明张斌赵莹西兰巩毓刚章星琪
关键词:维生素D受体斑秃毛囊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
斑秃的疗效与临床、病理的相关关系--189例病例分析
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189例斑秃患者序贯应用复方甘草酸苷片(美能)、类固醇激素(得宝松)治疗疗效,分别探讨斑秃患者不同临床表现、临床检验指标、病理改变对斑秃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本院门诊189例斑秃患者,先予复方甘草...
蔡泽明赵莹杨建西兰张斌巩毓刚陈闻纳章星琪
男性雄激素性脱发患者的临床、皮肤镜特征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576例男性雄激素性脱发(AGA)患者的临床、皮肤镜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对576例男性AGA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建立专科病例,并对其中的403例进行皮损部位的皮肤镜观察,复诊时采用Hamilton分级法、皮肤镜征...
李水凤巩毓刚赵莹张小婷叶艳婷戚世玲张斌蔡泽明西兰杨建陈闻纳章星琪
文献传递
斑秃患者的临床特征-附524例临床、皮肤镜及病理特点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总结斑秃患者临床和实验室特点、皮肤镜征象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24例斑秃的临床资料及部分患者血清学检查、皮肤镜特点、病理检查并比较其相关关系。结果:脱发面积与患者的年龄、发病年龄呈明显负相关,与甲改变发生率呈正相关,即脱发面积大的重型患者,其发病年龄较小且伴有甲改变。全、普秃患者血清IgE浓度高于斑片型和弥漫型患者。拉发试验阳性率与皮肤镜下断发、黑点、感叹号发的发生率呈正相关。34.6%的患者皮损中可见毛囊周围或血管周围嗜酸粒细胞浸润,弥漫型斑秃患者嗜酸粒细胞浸润发生率高于斑片型和全、普秃患者。结论:通过皮肤镜征象和病理表现可以进一步了解患者皮损的发展阶段以及监测疾病活动性。
赵莹巩毓刚张斌张小婷蔡泽明西兰叶艳婷杨建陈闻纳章星琪
关键词:斑秃皮肤镜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