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文刚

作品数:22 被引量:194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气象局科技发展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微波辐射计
  • 14篇辐射计
  • 9篇地基微波辐射...
  • 6篇探空
  • 6篇降水
  • 5篇液态水
  • 4篇误差分析
  • 4篇廓线
  • 4篇雷达
  • 4篇差分
  • 3篇液态水含量
  • 3篇水汽
  • 3篇青藏
  • 3篇青藏高原
  • 3篇暴雨
  • 2篇双偏振
  • 2篇双偏振雷达
  • 2篇夏季
  • 2篇梅雨
  • 2篇反演

机构

  • 22篇中国气象局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湖北省气象局
  • 1篇上海电力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气象局成...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作者

  • 22篇张文刚
  • 11篇徐桂荣
  • 6篇王斌
  • 6篇冯光柳
  • 4篇崔春光
  • 3篇付志康
  • 3篇万蓉
  • 2篇王晓芳
  • 2篇李红莉
  • 2篇周志敏
  • 2篇杨浩
  • 2篇黄治勇
  • 2篇万霞
  • 2篇万霞
  • 1篇魏鸣
  • 1篇彭涛
  • 1篇林春泽
  • 1篇王俊超
  • 1篇肖艳姣
  • 1篇李南

传媒

  • 10篇暴雨灾害
  • 1篇大气科学
  • 1篇高原气象
  • 1篇气象科技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第29届中国...
  • 1篇第31届中国...
  • 1篇第31届中国...
  • 1篇第33届中国...
  • 1篇2012年全...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激光云高仪和红外测温仪的云高观测性能比较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基于2016年8月13日—2017年7月31日激光云高仪(CL51)和搭配红外测温仪的微波辐射计(MWR-IRT)的云底高度(CBH)观测资料,对比分析CL51和MWR-IRT的CBH观测结果的差异,探讨不同天气条件下CL51和MWR-IRT的云高观测性能。结果表明:CL51和MWR-IRT对中低云的识别结果较为一致,对高云识别存在一定差异;云天时,CL51和MWR-IRT观测的CBH较为一致,统计均值分别为1.91 km和2.03 km,二者相关系数为0.65;与MWR-IRT相比,CL51观测的高云较高、低云较低;不同天气条件下CL51和MWR-IRT的观测结果表现不同,雾天和重度霾时其观测结果差异较大,轻雾天时其观测差异有所降低,非雾/霾天、雾霾天、轻度霾天、中度霾天时两者观测结果较为一致。
周伶俐徐桂荣吴栋桥王斌张文刚
关键词:微波辐射计红外测温仪
2000年以来我国长江中游区域暴雨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14年
长江中游地区是暴雨多发区和重灾区,深入认识该区域暴雨形成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分析暴雨发生机理与发展暴雨、洪水预报技术,对于我国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长江中游区域暴雨从观测到资料分析、机理研究,再到数值预报与水文应用研究,重点从暴雨外场观测试验及资料反演和中尺度资料融合技术、长江中游暴雨MCS(中尺度对流系统)观测分析和理论研究、中尺度暴雨数值模式研究和长江中游水文气象耦合的暴雨洪水预报系统四个方面介绍了2000年以来我国科研业务单位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制约长江中游区域暴雨研究深入与预报水平提高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讨论,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崔春光林春泽王晓芳李俊彭涛张文刚
关键词:中尺度对流系统
FY-2静止卫星监测雾的方法研究
云、雾与下垫面在可见光、中红外和长波红外波段的反射及辐射特性存在差异.FY-2静止卫星资料的时间分辨率高,有助于实时监测雾的形成与演变.根据雾在可见光及红外波段的反射和辐射特性,以及与云、地表、水体等之间的差异,通过分析...
张文刚魏鸣徐桂荣
关键词:能见度静止卫星
文献传递
基于微波辐射资料的一次高速公路段强浓雾过程监测分析被引量:9
2018年
基于采样间隔为2 min的湖北省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站观测资料和微波辐射计资料,对2014年1月29—30日发生在湖北省一次强浓雾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温度、相对湿度、液态水含量以及水汽密度等要素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大雾的发展演变可以分为三个明显的阶段:大雾的形成阶段,气温与路面温度降低,能见度下降,且下降速率明显;大雾的发展增强阶段,气温与路面温度变化平稳,能见度不足百米;大雾的消亡阶段,气温与路面温度升高,能见度上升,大雾消散。大雾产生在特定的大气环流背景下,微波辐射资料分析表明,近地层逆温是大雾产生的重要条件,它的演变与大雾的生消发展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大雾的形成到发展增强阶段,水汽密度明显从近地面逐步向上增加,液态水含量数值增大,相对湿度饱和区高度抬升,大雾厚度变厚,雾浓度变大,能见度下降;大雾的消亡阶段,液态水含量、水汽密度明显减小,相对湿度饱和区高度降低,大雾厚度变薄,雾浓度减小,能见度上升。
王丽娟王俊超何明琼张海燕李芬张文刚
关键词:浓雾微波辐射计液态水含量
基于地基微波辐射计的大气液态水及水汽特征分析被引量:33
2015年
大气液态水及水汽的探测对研究灾害性天气具有重要作用,地基微波辐射计可同时获取高时空分辨力的液态水及水汽资料。利用湖北省内三个测站的微波辐射计资料,分析了三站液态水及水汽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对比武汉站微波辐射计与探空得到的大气可降水量(PWV,precipitable water vapor)发现,两者偏差较小且相关性较好。水汽密度(VD,vapor density)整体随高度递减,2 km以下部分高度的VD在降水时要小于阴天时。液态水含量(LWC,liquid water content)随高度先增后减,降水时其峰值高度明显高于阴天时。降水时,PWV的日变化呈现"一谷一峰"的特征,液态水总量(ILW,integrated liquid water)在白天先增后减,在午后出现峰值,在夜间变化波动较大。受地形影响,荆州液态水总量明显低于武汉、咸宁,咸宁ILW在秋冬季明显高于荆州、武汉。降水发生时,水汽主要在2 km以下积聚,之后被抬升至4 km左右高度凝结并降落。
张文刚徐桂荣万蓉贺文煌冯光柳
关键词:微波辐射计水汽液态水
COSMIC掩星资料反演青藏高原大气廓线与探空观测的对比分析被引量:9
2016年
利用青藏高原地区COSMIC掩星资料反演的大气湿廓线Wet Prf数据和8个站点的探空数据,分析了COSMIC反演大气廓线和可降水量与探空观测的偏差,并考查了偏差随高度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COSMIC反演的温度、压强和水汽压廓线与探空观测具有很好的正相关;与探空观测相比,COSMIC的温度、压强和水汽压的偏差为-0.2℃、1.7 h Pa和0 h Pa,均方差为1.8℃、1.6 h Pa和0.4 h Pa;COSMIC反演大气廓线与探空观测的偏差基本上在大气低层较大,然后随高度增加而减小。(2)COSMIC反演的可降水量与探空观测正相关较好;COSMIC反演的可降水量低于探空观测,两者的偏差为-5.0 mm,均方差为5.7 mm;两者的负偏差在大气低层最明显。(3)探空观测在近地层的不稳定性和COSMIC反演方法中背景模式在青藏高原地区描述大气状态的能力有限,是造成COSMIC反演大气廓线和探空观测的偏差在近地层较大的主要原因;COSMIC观测的折射率偏小导致其反演的可降水量偏低。
徐桂荣乐新安张文刚万霞冯光柳
关键词:COSMIC掩星大气廓线可降水量青藏高原探空
基于微波辐射计资料对武汉市冬季典型大雾个例的探测分析被引量:9
2020年
为研究武汉地区不同降水情况下大雾天气的气温、液水含量和相对湿度层结特征,利用20162017年典型大雾个例的MP-3000A微波辐射计资料、常规探空资料、Micaps资料、地面观测资料,验证大雾天气时微波辐射计资料的可用性,分析垂直要素变化对大雾生消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微波辐射计对气温的反演效果比对相对湿度的反演效果更好,对比同时次微波辐射计反演结果与探空数据,两者气温与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和0.72。相对湿度、液水含量的垂直变化与大雾的生消有较好对应。先降水后出现大雾时,大雾前后液水含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6 km以下,相对湿度在1 km以上各层变化较明显;对无降水出现和先大雾后降水的大雾天气,液水含量和相对湿度的变化主要集中在2 km以下。降水对雾的生消有双重影响,降水的蒸发可为雾形成提供水汽,同时降水的形成会消耗空气中的水汽,加速雾的消散。无论有无降水出现的大雾天气,1 km以下均存在饱和层。高空弱冷平流、较强的逆温、近地层充沛的水汽和较小的风速,是武汉冬季雾形成的重要气象条件。
方莎莎陆鹏程廖可文吴芬胡东平张文刚
关键词:微波辐射计相对湿度液水含量
气候变暖背景下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变化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19年
雅鲁藏布江是西藏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阶段,分析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变化规律,有助于深入了解高寒地区水循环与水资源演变规律,对合理开发利用高原地区水资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回顾总结了近30 a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其内容涉及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空中水汽密度垂直变化、水汽输送通道特征以及气候变暖背景下降水变化趋势和未来预估。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旨在加深对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变化特征的理解和认识,为促进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变化研究提供参考。同时,指出了目前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变化研究中面临的问题,如因地形复杂导致的站点稀疏、观测困难、资料短缺等,需要在未来的科学考察中重点加以关注。
杨浩崔春光王晓芳张文刚王斌
关键词:降水变化水汽输送
一次暴雨过程的LAPS分析场与多源观测对比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结合2014年7月初长江流域梅雨期暴雨过程,将融合多普勒雷达基数据、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的LAPS分析场,与长江中游暴雨监测外场试验观测基地的多源探测资料进行对比,并对鄂东南暴雨进行初步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LAPS可降水量、液态水含量和云底高度随时间演变趋势与咸宁微波辐射计观测基本一致。与GFS背景场相比,LAPS风分析更接近风廓线雷达观测;与边界层风廓线雷达观测相比,LAPS分析的风垂直分布高度更接近对流层风廓线雷达观测。LAPS云体高度与云雷达观测相当,可降水量的水平分布及强度均接近GPS/MET反演的整层水汽;降水发展过程中强弱回波分布与SWAN实况分析一致,可刻画出与风云卫星红外云图接近的云区结构。与GFS背景场相比,暴雨中心单站地面各要素随时间分布形势和强度均接近实况观测,可作为地面分析的依据。暴雨区域三维高空形势场与常规探空实况相当,单站基本要素随高度分布较GFS背景场更接近GPS下投式探空观测。对此次鄂东南暴雨初步诊断表明,LAPS可分析暴雨系统的发展演变以及暴雨中心区域有利的中尺度动力配置结构和水汽条件,揭示降水云的发展过程;数值对比试验表明,融合雷达等观测资料后的LAPS系统可为模式提供更优初值,改进暴雨区域降水模拟。
李红莉张文刚付志康周志敏万霞
关键词:LAPS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
2018年长江中游夏季C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试验
王斌杜牧云肖艳姣付志康张文刚徐桂荣崔春光董希泉
关键词:梅雨锋双偏振雷达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