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建勋

作品数:5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长安大学公路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篇迁移
  • 2篇水汽
  • 2篇路基
  • 1篇挡土
  • 1篇挡土墙
  • 1篇地震土压力
  • 1篇冻融
  • 1篇冻融循环
  • 1篇冻融循环作用
  • 1篇页岩
  • 1篇蒸发条件
  • 1篇设计方法
  • 1篇设计规范
  • 1篇水分迁移
  • 1篇炭质
  • 1篇炭质页岩
  • 1篇土压力
  • 1篇重力式
  • 1篇重力式挡土墙
  • 1篇路基结构

机构

  • 5篇长安大学
  • 1篇河南工业大学
  • 1篇中交第一公路...

作者

  • 5篇张建勋
  • 5篇毛雪松
  • 1篇徐旺
  • 1篇刘飞飞

传媒

  • 2篇中外公路
  • 2篇冰川冻土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冻融循环作用下路基结构水热汽迁移规律研究
2024年
在冻融循环环境下,路基结构内水分迁移是导致道路冻胀、融沉变形的主要原因。为了探究冻融循环条件下路基结构的水热汽迁移规律,模拟了实际工程的路基结构,基于半透膜材料开展了冻融循环条件下的水、汽分离的水分迁移试验,通过监测试样的水热变化、荧光素上升图像、补水量和集水量变化曲线,得到了水分迁移规律,进而分析了土的孔隙结构、升降温速率和温度梯度等因素对水汽迁移和液态水流出特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土水势作用下,马氏瓶的水分首先以水-汽混合的形式在土柱中向上迁移,达到一定高度后,转变为以水汽的形式向上迁移。非饱和土柱的水汽会透过半透膜向碎石层和控温板底迁移,在整个冻融循环过程中,水汽向碎石层和控温板底的迁移量呈现线性增加的趋势,表明水汽迁移在水分聚集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碎石层和控温板底液态水的流出主要集中在每个冻融周期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降温阶段,以冷凝水为主;第二阶段为融化阶段,以融化水为主,融化水占一个冻融周期液态水流出量的70%以上。粉质黏土孔隙较小导致水汽迁移主要受体积含气率的影响,随着粉质黏土土柱含水率的增加,水汽迁移量呈减小趋势。而砂土的孔隙较大,水汽迁移主要受水汽扩散增强因子的影响,随砂土土柱含水率的增加,水汽迁移量呈增大趋势。降温速率减小使冻结锋面有一个缓慢下移的过程,减小土体冻结对水汽迁移通道的封闭影响。升降温速率的减小导致碎石层和控温板底的水分聚集量增大。较大的温度梯度导致水汽扩散系数和水汽密度梯度的增加,从而引起碎石层和控温板底的水汽迁移量增大。
张建勋毛雪松吴谦
关键词:冻融循环路基结构半透膜孔隙结构
中法设计规范重力式挡土墙设计方法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为了分析中国和法国设计规范中重力式挡土墙设计方法的差异性,该文从挡土墙设计的设计流程与验算方法、土压力计算、验算内容等方面进行对比;并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在不同荷载组合条件下挡墙的受力、验算指标等进行差异性对比。结果表明:尽管两者的设计原理和计算方法基本相同,但是在验算方法、荷载组合形式、土压力计算的设计参数取值、地震荷载的影响、稳定性系数选取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工程实例验算表明:由于法国设计规范假定挡墙墙背光滑和考虑地震作用方式不同,使计算的挡墙承受土压力略大于中国设计规范的计算值;在挡土墙验算方面,法国设计规范采用以容许应力法为主要验算方法,中国设计规范则采用以极限状态设计的分项系数法为主、容许应力法为辅的验算方法。
张建勋臧芝树毛雪松徐旺
关键词:重力式挡土墙荷载组合地震土压力
蒸发条件下非饱和砂性土水汽迁移试验研究
为了探究在蒸发条件下影响非饱和砂土汽态水迁移的因素,以及在昼夜温度变化下有、无覆盖层对路基的影响,本文做了一系列汽态水迁移试验以及一维土柱水汽迁移试验。结果表明,当非饱和砂土处于最佳含水率,更利于汽态水的迁移。汽态水的迁...
张建勋毛雪松
关键词:覆盖层
文献传递
单向冻结条件下非饱和土水分迁移规律研究
2023年
为了揭示路基冻结过程中地下水和土性对水分迁移规律的影响,针对开放体系和封闭体系的粉质黏土和砂土进行了单向冻结条件下的水分迁移试验。通过土柱上层位置设置碎石层,阻断液态水迁移路径,监测冻结过程中土柱的水热变化,结合土柱冻结深度、冻结速率曲线、含水率分布曲线和补水时程曲线,分析仅水汽补给时对土柱顶部水分聚集和冻结特征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无论是封闭体系还是开放体系,粉质黏土和砂土土柱都会在冻结区中形成两处水分聚集区:第一水分聚集区为控温板底部,以霜的形式聚集,主要是由土柱顶部土体的水汽迁移并凝华相变形成;第二水分聚集区为冻结区中液态水和气态水共同迁移形成,随着冻结锋面的向下推移,形成不连通孔隙的界面,液态水向0℃冰锋线迁移聚集并相变成冰,水汽迁移路径受阻而凝华成冰,致使该处含水率显著增加。相较于封闭体系,开放体系使两处水分聚集区产生更大的水分增量。相比于粉质黏土,砂土介质孔隙较大,在试验时间内水汽补给对水分聚集区的影响更明显,但由于砂土持水能力减弱,水汽补给速率随时间逐渐减小。
张建勋毛雪松刘飞飞吴谦
关键词:非饱和土
炭质页岩路基填料的路用性能研究
2024年
炭质页岩用于路基填筑不仅能缓解炭质页岩分布区路基填料的供应难题,也符合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集约、节约”和“绿色化”的战略要求。然而,此类岩石性质软弱、易风化崩解、遇水强度衰减显著,充分利用须建立在深入认知其性质的基础上。该文研究炭质页岩原岩的基本性质;设计填料级配;进行填料的击实特性及击实后颗粒破碎特征研究、干湿循环条件下的RCBR(加州承载比)变化特征研究、干燥及浸水状态下填料的压缩性能及压缩后颗粒破碎特征研究以及浸水过程中路基回弹模量的现场测试。研究发现:随风化程度增加,原岩趋于黏土化,微观结构变得疏松。填料颗粒越粗,击实过程中越难调整自身位置来寻求稳定密实状态,颗粒破碎越显著。遇水后填料表现出较强的软化、崩解特性:初始RCBR为54%,随干湿循环呈现先快后慢的减小趋势,最终稳定在26%左右;压缩试验中,填料浸水后的湿化附加变形极为显著,颗粒破碎率大幅增加,最佳含水率状态下未发生破碎的粒组在浸水饱和后也发生了破碎;未浸水路基的回弹模量为140.4 MPa,浸水6 h后衰减至82.1 MPa,之后随浸水时间延长回弹模量衰减不再明显。实际应用时建议优化填料级配、控制最大粒径,采用能有效防水、控湿的路基结构,并避免将炭质页岩填料用于地表水、地下水发育部位。
张孟金黄亚飞吴谦毛雪松张建勋陈欣怡王悦月
关键词:炭质页岩路基填料路用性能浸水干湿循环颗粒破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