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巧全

作品数:45 被引量:84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2篇细胞
  • 19篇脑膜
  • 14篇免疫
  • 13篇脑脊液
  • 11篇病理
  • 10篇染色
  • 10篇脑膜癌
  • 10篇脑膜癌病
  • 10篇癌病
  • 7篇脑脊液细胞
  • 7篇脑膜炎
  • 6篇化学染色
  • 5篇毒性
  • 5篇血管
  • 5篇细胞学
  • 4篇蛋白
  • 4篇淀粉样
  • 4篇血管病
  • 4篇组织化学
  • 4篇细胞化学

机构

  • 45篇南京医科大学...
  • 4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江苏省苏北人...
  • 1篇南京军区南京...
  • 1篇连云港市第二...
  • 1篇南京市市级机...
  • 1篇江苏省省级机...

作者

  • 45篇张巧全
  • 26篇朱海青
  • 13篇余年
  • 12篇王娟
  • 12篇林兴建
  • 7篇时建铨
  • 7篇沈静
  • 7篇周金宝
  • 5篇宋坤
  • 4篇张玉梅
  • 4篇程欣欣
  • 4篇梁为俭
  • 3篇徐俊
  • 2篇李作汉
  • 2篇张丽
  • 2篇赵薛旭
  • 2篇孙国兵
  • 2篇张燕芳
  • 2篇王江波
  • 2篇张楚楚

传媒

  • 15篇临床神经病学...
  • 2篇中国现代神经...
  • 2篇临床神经外科...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第九次全国神...
  • 2篇第七届中华医...
  • 2篇江苏省第十七...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江苏医药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中国肿瘤外科...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医学信息(下...
  • 1篇7th中华医...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9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改良冰醋酸法在血性脑脊液细胞学检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9年
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细胞学对诊断和评估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对颅内感染、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脑膜癌以及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变等,可帮助明确诊断、观察疗效、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1]。然而,日常工作中部分患者腰穿为血性CSF,往往对CSF细胞学中白细胞计数及形态学分析产生干扰,不仅影响临床对疾病的准确判断,而且重新穿刺还有可能引起医患矛盾。
张玉梅张巧全余年王娟朱海青
关键词:脑脊液细胞学检测
脑胶质瘤组织中胸腺嘧啶核苷激酶1的表达和意义及其与细胞增殖抗原Ki67表达的关系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研究脑胶质瘤组织中胸腺嘧啶核苷激酶1(TK1)的表达和意义,以及其与细胞增殖抗原Ki67表达的关系。方法 202例脑胶质瘤患者,经病理检查进行脑胶质瘤病理分级及组织类型分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脑胶质瘤组织中TK1和Ki67的表达。比较不同级别及类型患者脑胶质瘤组织中TK1表达的阳性率;分析TK1与Ki67表达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脑胶质瘤按WHO分级:Ⅰ级12例,Ⅱ级85例,Ⅲ级60例,Ⅳ级45例;组织类型分型:少突胶质细胞瘤28例,星形胶质细胞瘤174例。本组患者TK1阳性119例(58.9%);其中良性组(WHOⅠ级)患者无TK1阳性,低度恶性组(WHOⅡ级)阳性31例(36.5%),高度恶性组(WHOⅢ、Ⅳ级)阳性88例(83.8%);三组间TK1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星形胶质细胞瘤及复发患者的TK1阳性率分别显著高于少突胶质细胞瘤和初发的患者(均P<0.05)。TK1与Ki67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11,P<0.01)。结论恶性程度高、星形胶质细胞瘤及复发的脑胶质瘤患者瘤组织中TK1的表达增高;提示TK1表达可作为脑胶质瘤病理分级、分型及复发的重要参考指标。TK1与Ki67正相关,提示TK1亦可反映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情况。
朱海青宋坤王娟张巧全周金宝石群立Staffan ErikssonEllen HeSven Skog
关键词:脑胶质瘤细胞增殖抗原KI67免疫组化
脑淀粉样血管病所致脑出血的免疫性血管病理损害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外科手术治疗的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病理标本中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及相关免疫-血管因子共表达情况,探讨CAA-ICH的免疫性血管病理损害可能机制。方法收集2010-2011年46例ICH患者的手术病理标本,其中男27例,女19例,平均年龄(56±15)岁。免疫组化荧光检测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s,RAGE)、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related protein-1,LRP1)蛋白的共表达情况。结果 46例ICH患者中8例(男5例,女3例)确诊为CAA,占17.39%,确诊为CAA的8例患者脑组织标本均有Aβ、RAGE、LRP1蛋白的共表达(阳性率100%),而在非CAA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中均无共表达。CAA-ICH组的LRP1表达水平较非CAA-ICH组显著降低(P=0.031),而CAA-ICH组的RAGE表达水平较非CAA-ICH组显著升高(P=0.015)。结论 CAA是ICH的重要病因之一,CAA相关的免疫-血管因子RAGE、LRP1蛋白异常表达,在ICH发病机制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顾小花徐俊程欣欣张巧全时建铨
关键词:脑淀粉样血管病自发性脑出血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
系统性淋巴瘤软脑膜转移的脑脊液细胞学分析
2022年
目的探讨CSF细胞学及免疫细胞化学对系统性淋巴瘤软脑膜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例系统性淋巴瘤转移至软脑膜的病例,分析其CSF细胞学及免疫细胞化学特点。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14~74岁,平均年龄45岁。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及恶心呕吐。此外,1例伴有发热,1例伴有脑神经损害,表现为眼肌麻痹。患者MRI扫描显示脑实质内均未发现异常信号,仅2例有脑膜强化。常规CSF细胞学显示5例CSF中均含有大量异型淋巴样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显示4例CSF中CD20和/或CD79α阳性的异型细胞比例显著增加,这4例患者之前有脑外B细胞淋巴瘤病史;1例CSF中CD3阳性异型细胞为主。此患者随后发现了乳腺肿瘤,最终诊断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5例CSF中异型细胞均与原发部位肿瘤细胞免疫表型一致,因此系统性淋巴瘤转移至软脑膜诊断明确。结论CSF细胞学对系统性淋巴瘤的软脑膜转移诊断有重要意义,联合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可进一步明确诊断。少数无系统性淋巴瘤病史的患者需要积极检查寻找原发肿瘤的起源和部位。
王娟宋坤张巧全朱海青
关键词:免疫细胞化学淋巴瘤
厄贝沙坦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的影响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及外周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Longa方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于缺血90min再灌注后24h和72h进行梗死体积的测量,采用免疫组化和ELISA方法测量脑内和外周血的粘附分子。结果厄贝沙坦可以显著减少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24h和72h的梗死体积(均P<0.01),改善神经功能(均P<0.01);降低脑内ICAM-1、VCAM-1的表达及其外周血浆中可溶性的形式sICAM-1、sVCAM-1蛋白的水平(均P<0.05)。结论厄贝沙坦可以降低粘附分子的表达,减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对脑缺血再灌注起保护作用。
董靖德石静萍林兴建时进陆杰张巧全朱海青
关键词:脑缺血炎症反应粘附分子厄贝沙坦
异位脉络丛癌(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介绍脉络丛乳头状癌的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对一例脉络丛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对本病的诊断、鉴别要点进行了探讨。结果脉络丛乳头状癌的组织学形态特点:由柱状上皮围绕毛细血管、纤维组织所形成的乳头样结构。瘤细胞有异型,可见核分裂相。免疫组化示细胞角蛋白(CK)阳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S-100及波形蛋白(Vimentin)灶性阳性,上皮膜抗原(EMA)、突触素(Sy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微丝(NF)及均为阴性。Ki67:>20%。PAS染色阴性。结论脉络丛乳头状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其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标记;常需与室管膜瘤、转移癌及乳头瘤型脑膜瘤鉴别。
朱海青沈静周金宝张巧全梁为俭
关键词:免疫组化
室管膜下瘤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室管膜下瘤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特点。方法对9例室管膜下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本组患者的男女比例为2∶1,平均年龄54岁;术后随访10~109个月,均无转移和复发。MRI检查示,肿瘤位于侧脑室内8例、右颞叶1例,T1WI呈等信号6例、低信号及高信号各1例,T2WI高信号6例、等信号2例;增强扫描轻度增强、无明显强化各4例。病理检查示,瘤组织胶质纤维丰富,瘤细胞成簇状分布其间;除1例右颞叶肿瘤无微囊结构外,其余均有微囊形成。免疫组化检查:瘤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S-100、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表达,突触素(SYN)、上皮膜抗原(EMA)、神经元特异性核心抗原(Neu-N)为阴性;Ki-67标记指数4%1例,1%~3%8例。结论室管膜下瘤多发于老年男性,进展缓慢,预后较好。其大多发生在侧脑室内,发生在脑实质的少见。认识其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特点有利于诊断及治疗。
宋坤王娟柴学刘文张巧全周金宝张玉梅朱海青
关键词:室管膜下瘤影像学病理
阿利新蓝染色在诊断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应用
2010年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本病治疗较为困难,死亡率较高,而治疗成功与否与是否早期治疗、药物对隐球菌的敏感性、病人对药物的耐受性等因素有关。其症状表现:隐球菌性脑膜炎主要表现的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张巧全沈静朱海青
关键词:隐球菌性脑膜炎蓝染色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
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升高对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索CSF中嗜酸性粒细胞(EO)比率升高对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临床确诊的抗NMDAR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MGG染色法在发病初期(14 d内)对其行CSF细胞学分析。根据EO比率是否升高(>2%)分为升高组(CSF-EO组)和正常组(非CSF-EO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同时对其CSF淋巴细胞亚群进行计数,分析EO和各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结果共入组25例抗NMDAR脑炎患者,CSF-EO组为7例,均缺乏前驱感染表现,4例患者有相关基础疾病(分别为特发性EO增多综合征、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和支气管哮喘),1例患者有长期"湿疹"病史,1例患者既往有弓形体感染,1例有食物过敏。CSF-EO组CSF中CD20细胞比率(即成熟B细胞)明显高于非-CSF-EO组(P=0.02)。CSF-EO组患者mRS评分明显高于非CSF-EO组(P=0.04)。结论CSF中EO比率升高的抗NMDAR脑炎患者缺少前驱感染症状,起病较慢,临床症状较重,可能和CSF中B细胞的激活有关,总体预后较差。
张玉梅张巧全余年张燕芳宋坤王娟朱海青
关键词:CSF嗜酸性粒细胞
CD4、CD45RO T细胞和CD20 B细胞在梅毒性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表达研究
目的:探讨CD4、CD45RO T细胞和CD20 B细胞在梅毒性脑膜炎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表达的差异.方法:对确诊的79例梅毒性脑膜炎与45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分别于入院时、治疗中和出院前检测脑脊液常规、脑脊液淋巴...
余年林兴建张巧全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