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康志明

作品数:17 被引量:314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局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环流
  • 3篇逆温
  • 3篇环流形势
  • 2篇低温雨雪
  • 2篇低温雨雪冰冻
  • 2篇雪冰
  • 2篇散度
  • 2篇水汽
  • 2篇水汽通量
  • 2篇水汽通量散度
  • 2篇特征及成因分...
  • 2篇统计分析
  • 2篇热带
  • 2篇物理机制
  • 2篇聚类分析
  • 2篇华西秋雨
  • 2篇淮河流域
  • 2篇环流特征
  • 2篇急流
  • 2篇非绝热

机构

  • 8篇国家气象信息...
  • 6篇中国气象局
  • 3篇兰州大学

作者

  • 17篇康志明
  • 6篇鲍媛媛
  • 3篇张芳华
  • 2篇杨贵名
  • 2篇宗志平
  • 2篇蔡芗宁
  • 2篇杨克明
  • 2篇毛冬艳
  • 2篇陈涛
  • 2篇杨克明
  • 1篇周宁芳
  • 1篇郭文华
  • 1篇林建
  • 1篇钱传海
  • 1篇毕宝贵
  • 1篇薛建军
  • 1篇李泽椿
  • 1篇黄彬
  • 1篇赖芬芬
  • 1篇金荣花

传媒

  • 6篇高原气象
  • 2篇气象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4年冬季华北平原持续大雾天气的诊断分析被引量:79
2005年
利用GTS1型数字式探空仪探测的资料、NCEP 1°×1°的6小时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4年冬季华北平原历史上少见的持续大雾天气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平原近地面气层900hPa以下的负涡度平流、冷温度平流和弱辐合上升运动引起该层气温下降,900-500hPa的正涡度平流、暖温度平流和辐散下沉运动造成该层气温升高,在上升和下沉运动区的界面层中形成逆温层,逆温层的高度和强度影响雾的形成和状况。夜间辐射热力强迫作用和950hPa以下的微风是大雾形成的动力因子。大雾边界层中存在的水汽饱和层是在特定的环流形势下华北平原低空盛行东和东南向岸气流,将北部海面的水汽向西向北平流到冷近地面气层中的结果。
康志明尤红郭文华杨克明
关键词:大雾天气逆温层
2003年6月29日至7月2日淮河梅雨锋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正> 1 引言2003年淮河流域梅雨期的6月29日08时~7月3日08时(北京时,下同),鄂东南、苏皖中北部等地出现了持续大暴雨过程。过程降雨量一般有180~250mm,其中苏皖两省西北部的部分地区达260~300mm...
薛建军康志明张芳华
文献传递
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特大暴雨的诊断研究被引量:33
2008年
利用地面加密观测资料、自动站降水量资料和NCEP 1°×1°的每6 h再分析等资料,从能量、热量、水汽量以及环境场、冷空气和地形作用,分析了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造成华南6省区大范围的强暴雨过程。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合并、西南季风异常活跃、高空强辐散流场和弱垂直切等均变有利于碧利斯陆上维持不消,越赤道气流致使西南季风强盛并将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源源不断输入强暴雨区。分析发现:(1)风暴区域能量主要依靠潜热能平流的输送,维持暖性结构和产生强降雨;造成台风剧烈天气的动能是由非地转风穿越等压线,大气斜压性增强所制造的。(2)垂直输送项造成Q1和Q2的异常,是低层暖湿气流被抬升到高层产生凝结和潜热释放所造成的,积云对流所释放的凝结潜热对台风环流的反馈作用在台风暴雨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3)冷空气从风暴东西两侧向低层嵌入,触发对流运动发展,近地层涡度和散度的形变项使山区处于一涡源状态,不断触发中尺度降水系统,促使暴雨增幅。
康志明陈涛钱传海杨克明
关键词:强热带风暴能量场非绝热加热
2004年7月黄淮特大暴雨的天气动力学分析被引量:25
2006年
利用NCEP 1°×1°的每6 h的再分析资料和计算的几个物理参数对2004年7月黄淮最强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锋生函数的水平运动项对降雨锋形成作用最大,暴雨区上空对流层中下层和上层螺旋度呈“下正上负”的垂直结构,视热源Q1和视热汇Q2的局地变化项和平流变化项分布反位相,垂直输送项的作用引起Q1和Q2的异常,异常加热中心位于对流层中高层,是由对流降水产生的凝结潜热加热所致。锋生大值区、螺旋度正的大值区、Q1和Q2的强增温区与强降水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杨克明林建康志明郭文华
关键词:螺旋度非绝热加热
2011年9月华西秋雨特征及成因分析
本文分析了2011年9月华西秋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大尺度环流形势,并对秋雨形成的主要物理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9月华西地区降雨具有北多南少的特点,且北部地区降雨日数多、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落区集中。9月上...
蔡芗宁鲍媛媛康志明
关键词:华西秋雨环流形势物理机制
2009年早春南方地区一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的机理分析被引量:15
2015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6.7μm卫星水汽图像和TBB、闪电定位资料以及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3月3日南方地区一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研究。结果表明,该过程主要影响系统是中低层低槽、低涡切变线、西南低空急流、南北支西风急流。低空急流造成暖湿气流输送和高空急流造成冷平流侵入是对流触发机制。近地层为层结稳定的"冷空气垫",位势不稳定出现在低空急流与中高层干冷气流之间,并因急流中的下沉运动得以加强;西南暖湿气流与其北部干冷气流在中低层形成湿斜压锋区,西南气流的下沉支和北方下沉气流汇合在近地层形成的东北风回流与上部西南风生成锋面次级环流圈及中高层上升气流与北支急流中的下沉气流耦合形成次级正环流圈有利于倾斜上升运动的发展;低空急流的强暖平流和水汽通量辐合、北支急流入口区右侧的强辐散和南支急流北侧的辐合均加强了中尺度上升运动。湿层浅薄、上下干层较为深厚、强垂直风切变、低层逆温、-20~0℃过冷水层气流强上升运动等有利于雷暴天气的发生。雷电和冰雹出现在TBB、低空急流风速、θse、水汽通量以及300 h Pa散度等值线密集区附近。
鲍媛媛康志明李伦黄小玉
关键词:低空急流高空急流大气边界层
2008“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过程技术分析
从预报角度出发,初步分析了"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主要特点,环流特征及成因分析、冻雨成因分析、暴雪(雨)成因分析:2008年1月低温雨雪冰冻期间的第一次过程为强冷暖气流共同所致,其后是华南、滇黔准静止锋稳定,扩散冷空气渗透...
杨贵名孔期毛冬艳张芳华康志明宗志平
关键词:低温雨雪冰冻环流特征逆温水汽通量散度
文献传递
2003年淮河流域梅汛期首场大暴雨成因分析
<正> 1 降雨实况2003年6月22日02时至23日14时,淮河流域普降暴雨和大暴雨,降雨突发性强、雨强大并且大暴雨集中。其中皖大部、豫中豫东、鲁中南、苏北和鄂东等地出现了50~90mm的降雨,皖西、豫东、苏西北部的局...
王东生康志明杨克明
文献传递
1951—2006年期间我国寒潮活动特征分析被引量:102
2010年
利用中央气象台1951—2006年共56年冬半年(9月至次年5月)的冷空气天气过程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海平面气压、500 hPa高度场和850 hPa气温等资料,统计分析了我国寒潮若干气候特征和寒潮中期过程的物理量场特征,并引入聚类方法划分寒潮典型物理过程。结果表明:(1)1951—2006年期间我国寒潮强冷空气逐年的活动频次呈明显下降趋势。功率谱周期分析表明,我国强冷空气活动有多年代际的变化周期。秋、冬、春季节是寒潮易发时节。(2)对我国寒潮天气过程特征物理量统计得到了一些表征寒潮天气特征量的阈值。寒潮冷高压强度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其源地大多可追溯到亚欧大陆北端极地,寒潮冷高压受山脉阻挡,在西伯利亚增强后最常以西北路径爆发南下,是我国寒潮最常见的路径。(3)乌拉尔山阻塞形势的崩溃与寒潮爆发密切相关;西风环流指数在寒潮爆发前6日前后至爆发后2日前后出现明显下降;在寒潮初始阶段,北半球高纬度以2波为主要特征,在寒潮爆发前,高纬度2波或3波为优势波的概率较大;北半球中纬度在寒潮中期过程主要为3波能量变化;北半球极涡面积迅速增大,与东亚"倒Ω流型"的建立紧密相关,是极地冷空气南下酝酿堆积的重要标志。
康志明金荣花鲍媛媛
关键词:统计分析聚类分析
2011年9月华西秋雨特征及成因分析
本文分析了2011年9月华西秋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大尺度环流形势,并对秋雨形成的主要物理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9月华西地区降雨具有北多南少的特点,且北部地区降雨日数多、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落区集中。9月上...
蔡芗宁鲍媛媛康志明
关键词:华西秋雨环流形势物理机制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