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应国华

作品数:51 被引量:106H指数:5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电镜实验中心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2篇医药卫生
  • 6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0篇电镜
  • 18篇电镜观察
  • 18篇细胞
  • 15篇超微
  • 15篇超微结构
  • 9篇扫描电镜
  • 8篇扫描电镜观察
  • 6篇上皮
  • 4篇上皮细胞
  • 4篇射电
  • 4篇透射电镜
  • 4篇精液
  • 4篇雷公藤
  • 4篇家兔
  • 4篇超微结构观
  • 4篇超微结构观察
  • 4篇成人
  • 3篇胎儿
  • 3篇窦房
  • 3篇窦房结

机构

  • 50篇河北医学院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河北师范大学
  • 2篇湖北医学院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河北省医院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51篇应国华
  • 24篇李向印
  • 23篇赵玉珍
  • 10篇雷建章
  • 10篇李淑蓉
  • 10篇李淑荣
  • 8篇张玉英
  • 7篇袁德霞
  • 6篇李相印
  • 6篇袁桂琴
  • 5篇傅志良
  • 5篇王仲涛
  • 4篇修贺明
  • 4篇贾太和
  • 4篇吴淑兰
  • 4篇王丽
  • 4篇王更新
  • 4篇丁卫东
  • 3篇孙辉臣
  • 3篇廖瑞

传媒

  • 21篇解剖学报
  • 9篇电子显微学报
  • 4篇Zoolog...
  • 2篇河北医学院学...
  • 2篇眼科研究
  • 2篇中国皮肤性病...
  • 2篇湖北医学院学...
  • 2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男性学杂志
  • 1篇第六次全国电...
  • 1篇第四次全国电...

年份

  • 1篇1997
  • 1篇1995
  • 2篇1994
  • 4篇1993
  • 4篇1992
  • 1篇1991
  • 11篇1990
  • 4篇1989
  • 1篇1987
  • 1篇1986
  • 1篇1985
  • 4篇1984
  • 1篇1983
  • 5篇1982
  • 4篇1981
  • 6篇1980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家兔胃的迷走神经切断术对人造溃疡修复影响的实验形态学观察
1980年
本研究对10只家兔(其中3只为正常组,2只为对照组,5只为迷走神经切断组)进行了实验性观察,其结果如下:1.对照组动物的人造溃疡在择期杀死时均未痊愈,而迷走神经切断组动物的人造溃疡除两例实行胃前迷走神经切断术的动物未痊愈外,其余的均已痊愈。2.在电镜下观察,对照组动物的壁细胞和胃酶细胞与正常组动物的同类细胞相比,没有发生显著的改变。但迷走神经切断组动物与正常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同类细胞相比,却发生了显著的退行性改变。壁细胞变化特点是,核呈现不同程度的浓缩和深染;细胞内小管的微绒毛变短变粗或萎缩,排列不规则,微绒毛间间隙加大;管囊泡明显扩张和稍显增多;线粒体嵴模糊不清;溶酶体增多;高尔基复合体变形。胃酶细胞变化特点是,核浓缩;酶原颗粒减少或排空;溶酶体增多;粗面内质网轻度扩张,排列紊乱呈网状,其上的核朊粒明显减少;高尔基复合体变形。3.作者在电镜下观察到家兔胃粘膜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嗜银细胞,尤以神经切断组动物内为多,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根据大体标本和电镜观察,本文为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溃疡病的机理提供了一定的形态学依据。
侯广琪韩云明魏宝林袁桂琴应国华李向印李淑荣赵玉珍
关键词:迷走神经切断术神经切除术家兔微绒毛
对老年性白内障晶体浅皮质纤维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被引量:1
1990年
应用扫描电镜对老年性白内障晶体浅皮质纤维表面形态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晶体浅皮质纤维表面结构与正常人有很大差异。最明显的是纤维表面的突起出现肿胀、变形和排列紊乱现象。纤维表面的微嵴数量增多间距增宽,排列不规律。纤维平滑面的斑块状结构消失。上述异常改变,是影响晶体透明度的重要因素。
杨树立宋耕赵亮高福录王仲涛吴淑兰赵平李向印赵玉珍王丽应国华
关键词:晶体白内障扫描电子显微镜老年人
对胎儿肾脏的研究 Ⅰ.光镜及透射电镜的观察被引量:5
1981年
本研究对14~28周5例胎儿肾脏的发生进行了光镜和透射电镜的观察。观察到肾单位的发生是由皮质深层向皮质浅层逐渐演化。皮质深层的肾小体较为成熟,形态结构与成年者相似。浅层为正在发育的原始肾小体。原始肾小体的毛细血管原基为间充质细胞团,在原始球囊的凹陷中逐渐分化成原始毛细血管,其内皮较厚,无孔亦无明显的基膜。较成熟的毛细血管才有明显完整的基膜。原始肾小体的足细胞为紧密排列的柱状细胞团,细胞之间有紧密连接和桥粒。此连接随细胞形态的改变而发生位置转移,并且是暂时的结构,当初级突和次级突形成后此连接相继消失。各肾小管的结构与所见文献报道相似。在28周胎儿肾脏中发现一未分化的肾小管,腔内有大量纤毛断面和脱落细胞碎片,其纤毛中微管排列为“7+1”、“6+1”及“5+1”不等。
曹玉纯吴淑兰王仲涛应国华李淑蓉赵玉珍
关键词:发育早期胎儿肾脏透射电镜微绒毛肾小体光镜
猪蛔虫感觉器官的扫描电镜观察被引量:1
1980年
流行病学及实验感染证明,猪蛔虫(Ascaris suum Geeze 1782)与人蛔虫(A.lum-bricoides L. 1758)有明显的不同,在形态学上是否有种的差异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鉴于此,我们用扫描电镜先对猪蛔虫的外部结构作了初步观察,以供今后与人蛔虫加以比较。
孟宪钦王松山魏炳星韩文素周文琴王伯霞应国华李向印赵玉珍
关键词:猪蛔虫流行病学感觉器官形态学扫描电镜
雷公藤对小鼠睾丸影响的酶组织化学观察被引量:1
1992年
本实验用酶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服用雷公藤82糖浆和正常对照组小鼠睾丸组织中几种酶的变化。结果显示:给药6个月,曲精小管上皮的各级生精细胞中琥珀酸脱氢酶(SDH)、乳酸脱氢酶(LDH)、三磷酸腺苷酶(ATPase)活性减弱;支持细胞中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增强;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在给药组与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别;睾丸间质细胞中SDH、ACP、AKP、ATPase等酶活性变化均不明显,但LDH活性增强。提示:雷公藤可抑制生精细胞中主要酶系的活性,进而导致精子发生和成熟的障碍。本文还就支持细胞中ACP活性增强做了讨论。
王晓旭贾太和修贺明丁卫东李祥福王更新雷建章应国华康文华
关键词:睾丸雷公藤酶细胞化学
植物样品内部微细结构的冷冻割断扫描电镜观察法
1989年
本文采用DMSO冷冻割断法,对植物样品内部微细结构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图象具有成象清晰、层次分明、分辨力高、立体感强等特点,反映了植物内部结构的三维立体构筑,取得了满意效果。
王丽李向印赵玉珍应国华
关键词:植物样品扫描电镜
大鼠肾上腺皮质的超微结构及其机能意义被引量:5
1984年
本文从形态上研究大鼠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途径、分泌粒排出方式、网状带结构特点以及血管类型等,并按合其机能意义加以阐述。观察结果:1.球状带内多数线粒体环绕于类脂滴周围,即醛固酮的形成方式,不经SER酯酶的催化。束状带及网状带内SER或溶酶体,常与类脂滴贴近,说明皮质激素合成多经SER或溶酶体的酯酶作用。2.分泌物排出,多以胞吐方式,其次为分泌小泡整个脱出。少数通过简单扩散,将皮质激素渗入细胞间质。3.网状带并非退化带,而是机能旺盛,激素合成丰富的区域。胞质内含大量SER、核蛋白体及管泡状嵴线粒体,此带并有繁殖增生力。4.皮质血管类型有三种,即连续性毛细血管、穿孔隔膜型及穿孔型,其中以穿孔隔膜型为多见,连续型多分布于球状带。
袁德霞傅志良应国华王亚飞李淑蓉赵玉珍李相印
关键词:线粒体溶酶体超微结构肾上腺皮质
棉酚对人类精子作用的冷冻复型法超微结构研究被引量:1
1983年
应用冷冻复型透射电镜研究法,观察了连续口服醋酸棉酚50天后,人类精子超微结构的变化。发现除精子头尾的肥大、瘦小、萎缩、扭曲、断尾和结节隆起等一般改变外,精子内部、生物膜及膜内微粒皆有相应更敏感的变化。生物膜的变化系单位膜两叶片的相互贴附性有某些改变;膜内微粒的变化系表现特殊集结,即在头尾的质膜集结为窗格状,在后头区可集结为粒团;在后顶体膜则出现两类颗粒,其中小的一种表现为各向成行的阵列。核孔未发现变化。作者认为棉酚对精子的影响作用首先表现在生物膜及膜内微粒,而一般外形改变则是继发结果。文内还推论棉酚对精子影响的靶性关系,可能与精子质膜存在棉酚受体有关。
雷建章应国华黑兰荪李向印王亚飞
关键词:精子生殖细胞棉酚超微结构
普通光镜与扫描电镜对尿中红细胞形态的观察被引量:1
1990年
本文应用光镜与扫描电镜对肾性和非肾性血尿进行了红细胞形态的观察.以确认光镜对血尿中红细胞形态观察的临床价值,以及在电镜下对尿中红细胞形态进行微细结构的探讨。现报导如下。材料与方法一、观察对象:本组24例肾小球性血尿,包括急性肾小球肾炎5例慢性肾炎15例,紫癜性肾炎1例癌源性肾病3例。非肾小球性血尿12例,包括急性肾盂肾炎2例,慢性肾盂肾炎4例,肾结石2例,前列腺炎2例。
顾连方刘杨应国华李向印赵玉贞
关键词:显微镜扫描电镜红细胞
二甲亚砜(DMSO)冷冻断裂猪蛔虫卵的扫描电镜观察
1982年
观察蛔虫卵的膜构造及卵细胞的发育有助于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过去报导以光镜观察和化学分析为主。Rogers(1956)首先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猪蛔虫卵,并提出卵壁分三层,即蛋白质膜、几丁质壳和类脂质层。Inatomi(1962)着重研究了几丁质壳。Ishiiet al.(1974)冷冻断裂了成虫子宫,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蛔虫卵的断面。Ubelaker et al.(1975)作表面扫描观察,详细地描述了蛔虫卵的特征,并提出具有卵盖的理论,已引起人们的重视。Foor(1967)研究了蛔虫卵的卵细胞发育和卵壳的形成,对屈光小体作了形态观察,认为在其匀浆基质内可能含有蛔甙酯,为构成蛔甙层的元素。
孟宪钦王松山周文琴王伯霞应国华李向印赵玉珍
关键词:蛔虫卵光镜观察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生物学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