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清国

作品数:8 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育苗
  • 2篇沙地
  • 2篇柠条
  • 2篇荒漠
  • 2篇荒漠环境
  • 2篇荒漠区
  • 2篇根瘤
  • 2篇根瘤菌
  • 1篇地柏
  • 1篇养分
  • 1篇植物
  • 1篇指标体系
  • 1篇入侵
  • 1篇入侵植物
  • 1篇沙地柏
  • 1篇沙柳
  • 1篇沙蒿
  • 1篇生境
  • 1篇生境类型
  • 1篇生理整合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植...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华...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作者

  • 8篇崔清国
  • 3篇何维明
  • 3篇李仁强
  • 3篇张丽丽
  • 2篇彭华
  • 2篇董鸣
  • 2篇陈文峰
  • 2篇王艳红
  • 1篇朱雅娟
  • 1篇黄振英
  • 1篇杨学军
  • 1篇原作强
  • 1篇叶学华
  • 1篇李跃林
  • 1篇刘国方
  • 1篇申小莉
  • 1篇王扬

传媒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07
  • 1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一株根瘤菌及其在柠条育苗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根瘤菌及其在柠条育苗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的杨凌根瘤菌(Rhizobium yanglingense)CCBAU01603,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7895。本发明还保护所述菌株在促进柠条生长中的应用...
陈文峰崔清国冀照君严慧陈文新
文献传递
云南省农业扩展及环境效应被引量:2
2006年
云南省境内国际河流众多,农业扩展对本地区及其下游区域或国家产生较大的影响.1960-2003年间,该省粮食总产量增长2.2倍,同伴随耕地面积扩展0.4倍;化肥施用量增长了99.1倍;1990-2003年农药增加2.0倍.统计预测分析表明:如果未来的粮食产量倍增将导致化肥从现在的1.3×109kg增加到3.6×109kg,农药将从2.7×107kg增加到9.6×107kg;同时耕地面积将从5.9×106hm2扩展到9.3×106 hm2.过去的这些变化已经带来了诸如农业非点源污染、森林砍伐、土地质量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果这种趋势按照预测继续发展,生态环境将面临严峻挑战.控制人口增长、保护湿地、发展旅游业和加强城市化以及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策略将有助于缓解农业扩展带来的环境影响.
李仁强董鸣彭华张丽丽崔清国何维明
关键词:粮食产量化肥施用农药施用
毛乌素沙地三种灌木群落的水分利用过程被引量:6
2020年
沙地柏、黑沙蒿和沙柳是毛乌素沙地的3种优势灌木群落。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3种灌木及伴生植物杨柴主要利用的水分来源,结合叶片稳定碳同位素值与土壤水分监测,从而确定灌木群落如何利用水分。结果表明:7月和9月3种群落内浅层土壤水的稳定氧同位素值接近雨水。沙地柏5月主要利用25 cm浅层土壤水,而7月和9月主要利用10—25 cm浅层和100—200 cm深层土壤水。黑沙蒿和伴生的杨柴5月主要利用10 cm浅层土壤水,7月同时利用10 cm浅层土壤水和150 cm深层土壤水,9月则利用10—150 cm土壤水。沙柳5月主要利用10—25 cm浅层土壤水,伴生的杨柴主要利用50—200 cm土壤水;7月它们同时利用10—25 cm浅层土壤水和100—200 cm深层土壤水;9月都主要利用25—200 cm土壤水。4种植物的叶片稳定碳同位素值存在季节动态和种间差异。常绿灌木沙地柏的叶片碳同位素值比较稳定,而且高于其他3种落叶灌木和半灌木。5月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时3种落叶植物的叶片碳同位素值较高。因此,降雨补充的浅层土壤水是3种灌木群落利用的主要水分来源。3种灌木及其伴生植物根据不同深度土壤水的可利用性,在不同季节利用不同深度的土壤水。杨柴与黑沙蒿或沙柳均存在水分竞争。沙地柏的叶片稳定碳同位素值较高,干旱时具有竞争优势。干旱时落叶灌木和半灌木能够提高叶片稳定碳同位素值来适应环境。
朱雅娟崔清国杜娟许素寒刘志兰
关键词:沙地柏黑沙蒿沙柳稳定碳同位素
生境类型对入侵植物肿柄菊(Tithonia diversifolia)种群和个体水平特征的影响被引量:6
2007年
外来植物入侵过程是入侵生态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被入侵生境中的各种要素对这一过程具有重要影响。为探讨入侵植物肿柄菊(Tithonia diversifolia)在种群和个体水平对不同生境的反应,调查了肿柄菊单优群落、肿柄菊与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共优群落和肿柄菊与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共优群落中肿柄菊的相对盖度、相对密度和高度,并开展了一个3因素(小气候、土壤类型和竞争)两水平的控制实验。结果表明:单优群落中,肿柄菊的相对盖度和相对密度显著大于其它两种群落中肿柄菊的相对盖度和相对密度;单优群落中肿柄菊的高度显著大于肿柄菊与紫茎泽兰共优群落中肿柄菊的高度,而与肿柄菊与飞机草共优群落中肿柄菊的高度无显著差异;肿柄菊的相对盖度、相对密度和高度在两个共优群落间无显著差异。小气候、土壤类型和竞争单个因素对肿柄菊的株高和叶片数没有显著影响,但三者的交互作用却显著影响肿柄菊的株高生长。这些结果表明: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肿柄菊的株高生长。
崔清国彭华李仁强王艳红张丽丽何维明
关键词:生境类型入侵植物种群特征肿柄菊
一株根瘤菌及其在柠条育苗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根瘤菌及其在柠条育苗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的杨凌根瘤菌(Rhizobium yanglingense)CCBAU01603,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7895。本发明还保护所述菌株在促进柠条生长中的应用...
陈文峰崔清国冀照君严慧陈文新
文献传递
土壤养分斑块对比度改变活血丹克隆整合强度和方向被引量:18
2007年
克隆植物相连片段(或分株)常常生长在不同的土壤养分斑块中。克隆整合使得生长在异质养分斑块中的克隆片段(或分株)产生局部和非局部反应,从而影响相连片段(或分株)的表型可塑性。为了揭示养分斑块对比度对活血丹(Glechomalongituba)克隆整合的影响,在一控制实验中,将活血丹克隆片断种植于4种不同对比度的环境中,即:无对比度(对照)、低对比度、中对比度和高对比度。活血丹在气体交换、水势、荧光、形态、生长与分配方面的克隆整合强度随养分斑块对比度的增强而表现出增强或减弱的变化趋势;养分斑块对比度越强,活血丹气体交换和荧光暗反应的整合强度越小,叶片水势整合强度越大。斑块对比度可改变部分性状的克隆整合方向;超过一定的对比阈值,整合强度随养分对比度的变化趋势会向着相反方向转变。克隆整合对生理特征的修饰幅度小于对生长特征的修饰幅度。这些结果指示:养分斑块对比度可通过修饰克隆整合格局(即强度和方向)而改变克隆植物的表型可塑性。
张丽丽董鸣李仁强王艳红崔清国何维明
关键词:克隆可塑性气体交换生理整合
国家尺度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联网监测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自然保护地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重要载体,对保护地生态系统进行实时、高频、多尺度的监测是认知其动态变化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基石。由于目前我国没有形成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监测网络,缺少统一的联网监测指标体系,导致多数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组成家底不清、动态不明,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问题的能力不足,并且在国家尺度上的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保护成效评估缺乏联网监测数据支撑。因此,亟需构建国家尺度的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组成和动态监测网络,以及一套科学、系统、规范的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联网监测指标体系。该文针对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监测的目标和内容,参考国内外现有的生态系统监测网络的指标体系,确定了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联网监测指标体系建立和选取的基本原则,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国家尺度的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联网监测指标体系,并在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示范。构建的指标体系针对构成生态系统的6类关键要素(生境要素、生物要素、气象要素、土壤要素、大气和水环境要素、景观要素)制定了30个监测指标,有效应用于森林、草地、荒漠、湿地等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地,能够实现对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组分和结构的现状和演变特征进行长期、动态化监测,并可为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和健康管理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数据。
徐梦田大栓王易恒何奕成崔清国李跃林申小莉原作强王扬
关键词:自然保护地指标体系
长期生态学研究为沙地生态恢复和适应性管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被引量:2
2022年
中国科学院鄂尔多斯沙地草地生态研究站(以下简称“鄂尔多斯站”)自建站以来,针对我国沙地草地荒漠化严重的问题,以沙地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各个层次上对草地沙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和机理进行长期定位研究,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荒漠化防治与环境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示范。30年来,鄂尔多斯站基于长期监测、野外调查和长期控制实验,揭示了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下沙地草地生态系统的过程变化和稳定性的维持机制,引领了沙地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贡献包括:(1)揭示了沙地植物对环境的多样适应对策;(2)阐明了植物性状间耦合关系与生物多样性的大尺度变化规律;(3)探明生物/非生物因子对沙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调控机制;(4)开创性提出荒漠化综合治理的“三圈”范式,推动了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沙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和生态生产功能提升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黄振英叶学华崔清国杜娟杨学军刘国方阿拉腾宝
关键词:荒漠化防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