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志利

作品数:42 被引量:164H指数:9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军队医药卫生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2篇视网膜
  • 12篇网膜
  • 10篇细胞
  • 7篇上皮
  • 6篇上皮细胞
  • 6篇视神经
  • 6篇术后
  • 6篇玻璃体
  • 5篇营养因子
  • 5篇神经营养
  • 5篇神经营养因子
  • 5篇内障
  • 5篇睫状
  • 5篇睫状神经营养...
  • 5篇晶状体
  • 5篇白内障
  • 4篇蛋白
  • 4篇色素上皮
  • 4篇视网膜色素
  • 3篇增殖

机构

  • 42篇第四军医大学...
  • 4篇解放军第45...
  • 1篇北京化工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西安市第四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解放军第四五...
  • 1篇延安市人民医...
  • 1篇解放军第一医...
  • 1篇宝鸡市中医医...
  • 1篇西安市北方医...

作者

  • 42篇崔志利
  • 19篇王雨生
  • 18篇惠延年
  • 13篇康军
  • 11篇胡丹
  • 9篇周健
  • 7篇徐渊
  • 6篇杜红俊
  • 6篇韩泉洪
  • 5篇马吉献
  • 4篇王琳
  • 4篇赵炜
  • 4篇董泽红
  • 4篇蔡莉
  • 4篇张鹏
  • 3篇张自峰
  • 2篇王海燕
  • 2篇石燕红
  • 2篇贾洪真
  • 2篇冯洁

传媒

  • 10篇国际眼科杂志
  • 4篇眼科
  • 4篇陕西省医学会...
  • 3篇眼科研究
  • 3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眼科新进展
  • 2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华眼视光学...
  • 1篇中华实验眼科...
  • 1篇中国眼底病论...
  • 1篇第三届全国角...
  • 1篇第十四届西北...
  • 1篇中国眼底病论...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7篇2011
  • 3篇2010
  • 7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国人原发性色素播散综合征临床特征(附病例报告一例)
目的:报告一例伴有后囊下性白内障的原发性色素播散综合征(PDS)。比较国人原发性色素播散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与其他人种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结果:病例:50 岁男性患者,因右眼视力下降一年就诊。眼科检查:视力右
周健杜宏俊徐正方崔志利
文献传递
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耐德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导致的黄斑囊样水肿
<正>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曲安耐德对减轻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导致的黄斑水肿的时效作用。方法:选择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并发生黄斑囊样水肿患者45眼,玻璃体腔注射0.1ml (4mg)曲安耐德,术前术后检查视力、眼压、眼底照相...
崔志利康军汪三合张云云王雨生周健惠延年
文献传递
神经营养因子影响视神经夹伤后视网膜GAP-43mRNA表达变化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观察大鼠视神经夹伤后视网膜上GAP-43基因的变化,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nyeurotrophicfacto,rCNTF)和腺病毒介导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adenovirallydeliveredbrain-dreivedneurotrophicfacto,rAd-BDNF)对视网膜上GAP-43mRNA的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球后2mm处作视神经夹伤模型,经巩膜玻璃体腔内注射微量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aphicfactor,sNFs),应用原位杂交法观察视网膜的GAP-43mRNA的变化。结果:正常SD大鼠视网膜上仅在节细胞层检测到少数细胞存在GAP-43mRNA杂交信号,对照组和CNTF治疗组视神经夹伤后1wk内可观察到视网膜神经节层中存在较强的GAP-43mRNA杂交信号,伤后2wk时已减弱至伤前,Ad-BDNF治疗组在视神经夹伤后4wk内在视网膜上均能观察到GAP-43mRNA的杂交信号,其中在夹伤后1~2wk时杂交信号相对较强。结论:视神经夹伤能上调视网膜上GAP-43mRNA表达,玻璃体腔内注射Ad-BDNF在伤后4wk内均能上调视网膜上GAP-43mRNA表达。
崔志利康军王琳王静惠延年胡丹
关键词:神经营养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视神经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后视网膜视神经成年SD大鼠
近视眼隐性内斜视患者50例戴镜4mo~5a随访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近视眼隐性内斜视(隐内斜)患者,在戴镜后仍会加速进展。通过随访各种不同方法配镜后近视度的变化,指导配镜选择。方法:对2004/2009年视光门诊收集完整的50例近视眼隐内斜患者的配镜资料及门诊病历,逐年统计。对不同时期、戴不同种类的眼镜后,近视度变化的值,按球镜、柱镜换算成每年屈光度变化的均值,再作均值之间的配对t检验。戴镜分普通眼镜、降-1.50DS近用镜、学生渐变多焦镜(MC镜)和阅读附加镜。结果:MC镜较普通镜在控制球镜度的进展方面,已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阅读附加镜较MC镜在控制球镜、柱镜的屈光度变化方面均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MC镜长期戴镜后有柱镜度增加、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的现象;改用阅读附加镜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结论:近视眼隐内斜患者带普通眼镜后近视度增加较快,戴近用镜(降-1.50DS)和MC镜后次之,戴阅读附加镜效果理想。
徐渊赵炜崔志利
关键词:近视眼镜棱镜
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技巧
:探讨劈核技术在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改良的拦截劈裂技术对核硬度为Ⅳ级的26 例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摘除术.改良拦截劈裂的方法即在核中央部刻碗后将乳化针头嵌入核内深达1/2~ 3/4 核厚度,利用...
崔志利
癌钙调蛋白/鱼精蛋白截短体融合基因在原核表达载体中的构建及鉴定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在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癌钙调蛋白(OM)/鱼精蛋白截短体(tp)融合基因,进行基因测序鉴定。方法提取SD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并进行细胞计数,经巨噬细胞特异性抗体CD68鉴定。设计引物扩增OM基因,并在其3’端引入tp的编码基因,经PCR扩增获得OM/tp融合基因,通过中间载体PUC57进行目的基因克隆,将阳性克隆质粒酶切,与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连接,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筛选阳性克隆,小量提取质粒,送样经公司测序鉴定。结果琼脂糖凝胶电泳获得OM/tp目的基因,与预期的目的基因大小一致,回收目的基因与中间载体PUC57连接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H5α后,菌检PCR获得约500bp的阳性克隆,与预期大小一致。抽提质粒PUC57-OM/tp,经测序鉴定后与预期的序列一致。质粒PUC57-OM/tp酶切后与载体PET32a连接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H5α,菌检PCR获得约500bp的阳性克隆,与预期大小一致。抽提质粒PET32a-OM/tp经测序后与预期的序列一致。结论 OM/tp融合基因的成功构建,为该融合蛋白促进视神经损伤后再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石燕红薛铮朱彤马丽娜胡丹崔志利
关键词:鱼精蛋白融合基因原核表达
准分子屈光术后干眼的发生与术式及术前屈光度的相关性观察
崔志利王雨生徐渊董泽红
微创小梁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6个月效果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难于控制的条件下微创小梁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术的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1-2013年西京医院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15例15眼。方法术前局部滴糖皮质激素眼液,给予甘露醇、醋甲唑胺和前房穿刺等措施降眼压。采取角膜缘后2.5 mm以穹窿为基底的小结膜瓣(5 mm)和小巩膜瓣(3 mm)小梁切除术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术。主要指标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炎症反应、滤过泡情况。结果术前平均眼压(53.13±8.82)mm Hg;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眼压分别为(13.41±3.42)、(14.65±4.21)、(15.35±5.48)mm Hg。术后2周前房闪辉和炎性渗出吸收。术后2周前房深度(2.72±0.38)mm。所有患眼术后6个月滤过泡为扁平弥散型或微小囊泡型。术后6个月视力为(0.92±0.48)。随访期间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微创小梁切除术可减少组织损伤,提高手术安全性,与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应用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失控的一种有效方法。
侯旭胡丹崔志利周健蔡莉王雨生
关键词: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准分子屈光术后干眼的发生与术式及术前屈光度的相关性观察
:回顾性分析2008~2010 年在我科行准分子屈光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术后干眼的发生与术式和患者术前不同的屈光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术前检查中没有明显干眼指征的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
崔志利王雨生徐渊董泽红
兔玻璃体内注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氧化乙烯纳米粒的眼内毒理学效应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评估玻璃体腔内注射新型缓释给药载体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氧化乙烯(PNIPAAm-PEO)纳米粒的眼内毒理学效应。方法:玻璃体腔注射不同浓度(1mg/0.1mL,2mg/0.1mL,3mg/0.1mL.4mg/0.1mL)的PNIPAAm-PEO纳米稀释液后于不同时间点行裂隙灯、检眼镜、视网膜电图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测。对照组注射0.1mL无菌生理盐水。将所用不同浓度稀释液局部点眼,观察局部组织的刺激反应。结果:兔眼角结膜对检测浓度范围内的PNIPAAm-PEO有良好耐受性,眼部无刺激症状。玻璃体腔内注射1mg和2mg组未见明显视网膜毒性反应。3mg组眼底检查无异常,ERG-b波1~3d下降幅度〉30%,第7~14d略有恢复;第14d光镜下视网膜部分感光细胞外节间隙增宽,外丛状层以内结构空泡变性,细胞排列正常;电镜下各层均有较明显的结构改变,广泛的细胞水肿和空泡变性,细胞间隙增宽,感光细胞膜盘结构基本正常。4mg组ERG-b波波幅下降〉30%;第1~14d组织病理学观察均有明显视网膜结构破坏,广泛空泡变性,部分感光细胞的盘膜崩解,层状结构紊乱、模糊不清。结论:PNIPAAm-PEO纳米粒的眼部耐受性良好,具有用作眼部给药载体的潜力,但大剂量使用时应注意眼部安全性问题。
王丽曌王雨生陈晓农崔志利杜红俊马吉献傅亦恬
关键词:纳米微粒毒理效应玻璃体腔注射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