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尹珊珊

作品数:101 被引量:1,307H指数:19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2篇期刊文章
  • 21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5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7篇超声
  • 52篇造影
  • 49篇超声造影
  • 22篇肿瘤
  • 20篇超声检查
  • 19篇造影剂
  • 15篇射频
  • 15篇细胞
  • 13篇射频消融
  • 13篇消融
  • 13篇肝硬化
  • 13篇肝转移
  • 12篇纤维化
  • 12篇肝炎
  • 11篇乙型
  • 11篇乙型肝炎
  • 11篇转移癌
  • 11篇细胞癌
  • 10篇肝癌
  • 9篇胆管

机构

  • 36篇北京大学肿瘤...
  • 28篇首都医科大学...
  • 15篇北京肿瘤医院
  • 9篇北京大学
  • 8篇北京大学临床...
  • 4篇中日友好医院
  • 4篇北京市肿瘤防...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南阳市中心医...
  • 1篇山东省立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作者

  • 97篇尹珊珊
  • 64篇严昆
  • 52篇陈敏华
  • 44篇杨薇
  • 41篇吴薇
  • 39篇戴莹
  • 20篇范智慧
  • 20篇王宝恩
  • 17篇贾继东
  • 17篇王艳滨
  • 9篇马红
  • 9篇高文
  • 8篇钱林学
  • 8篇武金玉
  • 8篇李吉友
  • 7篇张晖
  • 7篇张福奎
  • 6篇王泰龄
  • 5篇崔秋丽
  • 5篇王宇

传媒

  • 18篇中华超声影像...
  • 8篇中国医学影像...
  • 7篇中华肝脏病杂...
  • 6篇中华医学超声...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肝胆外科...
  • 2篇胃肠病学和肝...
  • 2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西医结合肝...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肝脏
  • 1篇癌症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7篇2006
  • 14篇2005
  • 12篇2004
  • 7篇2003
  • 12篇2002
  • 3篇2001
10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胆管阻塞性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与改进、机理探讨及复方861疗效的研究
胆管阻塞性肝硬化模型虽然已应用于肝纤维化的研究,但就其形态学的动态变化及发生机理的研究少见.该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与完善胆管阻塞性肝纤维化模型,并就其发生机理进行初步探讨,同时利用有效抗纤中药861验证此模型的有效性.结论:...
尹珊珊
关键词:胆管结扎肝星状细胞
超声造影对肝癌射频消融筛选适应证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9
2005年
目的通过射频消融前超声造影观察肿瘤大小、数目及分布,探讨其对筛选适应证的应用价值.方法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超声科就诊的164例确诊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并符合经皮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入选标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照研究.81例射频消融前采用SonoVue行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检查(CEUS组),83例射频消融前未行超声造影检查(对照组).男121例、女43例;年龄38~72岁,平均52.4岁.造影前两组病例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平均直径超声造影组3.6 cm,对照组3.5 cm.治疗后采用常规超声,增强CT和/或超声造影等影像检查进行规律性随访.结果超声造影组81例造影后9例(11.1%)因发现肿瘤数目 >5个 (5例)、范围测量>8 cm(2例)、侵及2支大血管或肠管(2例)被确定为非射频消融适应证,余72例101灶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超声造影新发现≤1.7 cm 8例12灶中,5例为肝硬化及肝细胞癌治疗后随访病例,3例7个灶为肝细胞癌卫星灶.另有16灶为常规超声不能定性或误诊良性,经超声造影确认并指导射频消融治疗.两组随访6~36个月,超声造影组与对照组消融成功率分别为95.0%和89.6%(P>0.05).对照组新生率高于超声造影组(22.9% vs 9.7%,P<0.05).结论射频消融前超声造影有助于筛选适应证,显著减少新生转移病例.造影所获信息为早期检出微小癌灶提供了手段和依据,从而有效的提高射频消融对肝癌的治疗水平.
陈敏华吴薇杨薇高文戴莹尹珊珊霍苓严昆
关键词:超声检查导管消融术肝癌射频消融适应证超声造影
血清胶原酶对判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炎症程度的意义被引量:18
2004年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s)水平与肝纤维化及炎症程度的相关性,寻找新的判定肝纤维化程度的血清学指标。 方法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8例,间隔半年行两次肝穿刺活检,病理组织进行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半定量计分;检测血清TIMP1、TIMP2、MMP1、MMP2、MMP9、Ⅳ型胶原、层黏连蛋白、Ⅲ型前胶原N端肽、透明质酸水平。 结果血清TIMP1(γ=0.540,P<0.001)、MMP2(γ=0.314,N=0.003)、TIMP1/MMP1(γ=0.269,P<0.001)与纤维化分级成正相关,MMP 1与纤维化分级成负相关(γ=-0.495,P<0.001),且与血清Ⅲ型前胶原N端肽、透明质酸相关;根据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下面积计算,MMP 1以13.96(ng/ml)为临界值,判别S2及S2以上纤维化的敏感性为90.5%,特异性为52.0%;TIMP1以76.84(ng/ml)为临界值,敏感性为91.6%,特异性为64.0%。MMP1以6.86(ng/ml)为临界值,判别肝硬化(S4)期敏感性为70.7%,特异性为80.9%;TIMP1以210.04(ng/ml)为临界值,其敏感性60.5%,特异性92.3%。MMP1、TIMP1与炎症分级及计分均有相关性,而TIMP1与碎屑坏死、桥接坏死相关性最好(r=0.43 5,P<0.001),TIMP2与MMP9与炎症没有明显相关性。 结论 血清TIMP1、MMP1、MMP2水平、TIMP1/MMP1比值可作评估肝?
尹珊珊李新民王宝恩王泰龄贾继东钱林学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炎症程度基质金属蛋白酶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
胰腺转移癌超声造影表现探讨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胰腺转移癌的超声造影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或CT、MRI等增强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综合诊断的胰腺转移癌病例,观察病变常规超声表现,超声造影增强与消退速度、强化程度及强化特点。结果11例胰腺转移癌原发于肺癌6例,乳腺癌1例,肾透明细胞癌1例,胃癌1例,直肠癌1例,子宫平滑肌肉瘤1例。病灶大小2.0~5.0cm,常规超声多表现为低回声病灶(8/11),8例为单发,3例为多发;常规超声3例诊断倾向或不除外胰腺转移癌,1例倾向恶性,余7例性质待定。超声造影增强早期2例(18.2%)呈高增强,6例(54.5%)呈等增强,3例(27.3%)呈低增强;增强晚期病灶多早于胰腺廓清而呈低增强(9/11)。胰腺转移癌多表现为整体均匀团状强化(7/11)。超声造影6例诊断胰腺转移癌,3例诊断为恶性,1例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性质待定。结论胰腺转移癌的超声造影表现有别于胰腺原发癌,重视原发癌的病史、超声造影增强早期表现特点等,有助于胰腺转移癌的诊断。
范智慧严昆王延杰尹珊珊吴薇杨薇陈敏华
关键词:超声检查微气泡胰腺肿瘤肿瘤转移
抗线粒体抗体阴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特征被引量:30
2002年
目的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 )的最重要特征为血清抗线粒体抗体 (AMA )阳性 ,但少数PBC病例AMA阴性。本文分析AMA阴性PBC患者的临床、生化和免疫学特性。方法 对 1991年 1月~ 2 0 0 2年 7月期间临床 /病理诊断PBC的 7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分析比较AMA阴性和AMA阳性患者的一般资料、病程、临床表现、生物化学、免疫学及病理学等特征。结果 确诊PBC时 ,11例患者血清AMA/AMA M2 阴性 ,AMA阴性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M显著低于AMA阳性患者 ,分别为 (2 85 1± 14 18)mg/L和 (63 61± 492 8)mg/L ,P =0 .0 3 3 ,血清抗核抗体和 (或 )抗平滑肌抗体阳性率高于AMA阳性患者 (分别为 81.8%和 40 .7% ,P =0 .0 3 1) ,在年龄、性别比例、临床表现、肝功能试验、组织学表现和病理分期等各方面和AMA阳性患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AMA阴性PBC患者除血清免疫球蛋白M较低及抗核抗体和 (或 )抗平滑肌抗体阳性率较高外 。
张福奎贾继东钱林学王宇崔焱欧晓娟尹珊珊马红王宝恩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抗核抗体免疫球蛋白MPBC
拉米夫定治疗2年时乙肝病毒的YMDD变异情况被引量:13
2002年
观察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病人2年时YMDD变异情况及其与血清HBVDNA,ALT水平等指标的关系。第一阶段(1-12周)为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72名HBsAg.HBeAg阳性至少6个月,HBV-DNA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分别口服拉米夫定100mg/d(n=54)或安慰剂(n=18);第二阶段(13-104周)所有患者均服用拉米夫定 100g/d。52周和 104周检查病毒的 YMDD变异.其总变异率分别为 13.7%(8/58)和 39.7%(23/58)。104周时变异组血清 HBVDNA,ALT水平高于无变异组(394.9±727.9比 16.3±50.9,P=0.0048;62.7±57.9比26 4±27.5,P=0.003),HBVDNA阴转率低于未变异组(17.4%比48.6%,P<0.05);服用拉米夫定的慢性乙肝患者的YMDD发生率与服药时间长短有关,血清HBVDNA及ALT水平与YMDD相关。
尹珊珊尤红马红贾继东王宝恩
关键词:拉米夫定YMDD变异抗病毒药物
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生命质量对比评价被引量:12
2005年
背景与目的以往对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各种治疗疗效的评价主要从治愈率、生存率和生存时间方面进行,近年来生命质量(qualityoflife,QOL)研究倍受关注,能较全面地反映肝癌患者体能恢复状况和切身感受而被广泛应用于癌症、慢性病的疗效评价。目前对于经皮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经动脉插管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hepatic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意义的评价大多关注局部肿瘤灭活率及患者生存率,而对治疗后患者生命质量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从患者整体角度对比评估原发性肝癌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后患者的生命质量。方法采用国内肝癌特异性生命质量量表(QOL-LCV2.0),对80例HCC经RFA治疗后QOL进行评定;并与同期40例经动脉插管栓塞化疗(TACE组)以及TACE+RFA(联合组)40例分别进行比较。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等方面分布均衡,无明显差异。结果RFA组的QOL总分中位数(168.6)高于TACE组(146.8),差异有显著性(P=0.025);RFA组和联合组在症状/副作用领域的得分中位数45.5、46.0,分别优于单纯TACE组38.1(P<0.01);RFA组躯体功能领域得分呈略高于TACE组的趋势。患者的年龄、收入、治疗后Child-Pugh分级、治疗后新生/复发率、并发症等方面与患者生命质量相关。TACE组和联合组于治疗后Child-Pugh分级提高的比例分别高于RFA组;TACE组新生/复发的比例明显高于RFA组。RFA组的1年、2年和3年生存率(92.8%、89.3%和76.5%)与联合治疗组(94.1%、87.4%、60.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高于TACE组(74.3%、48.2%、48.2%)。结论RFA治疗肝癌,多数患者可获得较好的疗效,严重的副作用少。TACE与RFA联合治疗与单纯TACE相比,可减少患者肝功能损伤,有利于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命质量。
王艳滨陈敏华严昆杨薇戴莹尹珊珊
关键词:肝肿瘤射频消融生命质量
超声造影对动脉期增强的肝炎性病灶与肝细胞癌的鉴别诊断研究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易误诊为肝细胞癌(HCC)的肝炎性病灶图像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选择CEUS表现为动脉期增强的15例肝炎性病灶为研究对象,病灶中位大小3.7cm。随机选择同期CEUS表现为动脉期增强的31例HCC为对照组,病灶中位大小4.0cm。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分析两组病例常规超声图像及CEUS灌注特征,探讨两种病变的鉴别诊断特征。结果CEUS检查炎性病灶动脉期多表现均匀片状强化(46.7%)或周围向心强化(26.7%),增强峰值时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HCC多表现为团状强化(45.2oA),“抱球状”向心强化(25.8%)或不均匀强化(19.4%),其中5个灶增强早期可见瘤内扭曲血管,增强峰值时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并多见荷瘤血管(P〈0.05)。实质期炎性灶多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偏低回声区,而HCC多为边界清晰的低-无回声灶(P=0.044)。炎性灶内部坏死区形态为圆形或“蚯蚓形”的囊腔(100%),多分布在病灶中心(90.9%);而HCC内坏死区形态多为不规则或裂隙状(73.3%),分布不规则(66.7%)(P〈0.001,P=0.005)。CEUS时间一强度曲线显示,病灶与肝实质峰值强度及达峰时间的差值、病灶达峰时间等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EUS对易误诊的肝内炎性病灶与HCC可提供重要的鉴别诊断信息,有助于减少创伤性检查及不必要的手术切除。
杨薇戴莹严昆吴薇范智慧尹珊珊陈敏华
关键词:超声检查造影剂肝疾病
灰阶超声造影新技术对肝肿瘤诊断及射频治疗的应用价值被引量:64
2004年
目的 观察新型超声造影剂SonoVue及实时灰阶造影成像技术 (CnTI)对肝脏肿瘤的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规律 ,探讨其对肝脏恶性肿瘤诊断及射频消融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3 5例超声不能完全明确诊断或漏诊的肝脏占位患者 ,2 6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 ,9例为增强CT、核磁共振等临床资料证实 ;原发性肝癌 2 3例 ,肝转移癌 5例 ,良性病变 7例。原发性肝癌中 14例为射频治疗前检查。结果 原发性肝癌 2 3例均发生动脉早期强化 ,2 1例 (91.3 %)实质期呈快速消退 ,即“快进快出”型 ;另 2例 <2cm的高分化小肝癌则消退缓慢。肝转移性肿瘤 5例表现多样 ,呈动脉期或门脉期环状强化或不同程度强化 ,消退快慢不一。肝血管瘤 3例动脉期瘤内无强化 ,门静脉期呈向心性填充增强 ,持续数分钟后消退 ;余 4例良性病灶变化不典型。射频组 14例 2 6个HCC瘤灶中 9个肿瘤 (3 4.6%)可显示荷瘤血管 ;12个灶 (4 6.1%)造影后显示原病灶范围增大 ,其中边界不清晰及无晕征的肿瘤增大明显 ,此结果有助于确定射频消融范围。结论 新型超声造影技术对肝脏占位病变的定性诊断灵敏而有效 ,显示肿瘤实际大小、数目和发现微小病灶等可极大地提高超声对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 ,并为射频适应征的选择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陈敏华严昆戴莹沈理姜晓龙尹珊珊
关键词:造影剂肝肿瘤射频消融
超声造影测量肝脏肿瘤大小的病理研究——与常规超声、CT比较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研究超声造影测量肝脏肿瘤大小的准确性,探讨超声造影判定肝恶性肿瘤局部浸润范围的价值。方法 54例肝脏肿瘤患者共61个病灶手术前进行常规超声、增强CT及超声造影检查测量病变最大长径,3种方法的测量值与肉眼测量手术标本大小比较及病理切片对照。结果常规超声、增强CT及超声造影3种方法的测量值与手术后标本大小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值分别为0.904、0.901和0.894),其中超声造影测量值大于肉眼测量手术标本大小,均值差为0.35cm,常规超声和增强CT测量值小于肉眼测量手术标本大小,均值差分别为0.06cm和0.08cm。将肝脏恶性肿瘤分为超声造影较常规超声增大组和未增大组,比较二者病理切片镜下肿瘤细胞向非肿瘤组织浸润的深度,两组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方法对肝脏肿瘤的测量值均较准确,常规超声及增强CT能准确地测量大体肿瘤大小,超声造影可准确反映恶性肿瘤浸润范围。
张秀梅陈敏华严昆吴薇杨薇戴莹尹珊珊
关键词:超声造影剂肿瘤病理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