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春英

作品数:11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蓟县卫生防病站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莱姆
  • 7篇莱姆病
  • 4篇流行病
  • 4篇流行病学
  • 3篇螺旋体
  • 3篇传染
  • 2篇疫源
  • 2篇疫源地
  • 2篇生物媒介
  • 2篇染病
  • 2篇综合征
  • 2篇莱姆病螺旋体
  • 2篇发病率
  • 2篇报告发病
  • 2篇报告发病率
  • 2篇伯氏疏螺旋体
  • 2篇传染病
  • 1篇带菌状况
  • 1篇动物宿主
  • 1篇毒性肝炎

机构

  • 9篇蓟县卫生防病...
  • 3篇天津市疾病预...
  • 3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新乡医学院
  • 1篇天津市卫生防...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天津市蓟县卫...

作者

  • 11篇宋春英
  • 9篇陈继永
  • 7篇刘义
  • 7篇贾艳合
  • 4篇丁健青
  • 4篇侯学霞
  • 4篇郝琴
  • 4篇赵志武
  • 4篇万康林
  • 4篇耿震
  • 3篇陈建
  • 1篇金海明

传媒

  • 6篇医学动物防制
  • 2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天津医药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年份

  • 4篇2008
  • 2篇2005
  • 1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天津市蓟县中小学生莱姆病感染情况
2003年
宋春英贾艳合陈继永刘义于凤太
关键词:莱姆病
天津市蓟县1991-2003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1
2005年
为了解蓟县病毒性肝炎流行规律,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我们对天津市蓟县1991-2003年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调查表明,1991-2003年共报告肝炎病例6010例,平均报告发病率为59.47/10万,通过推广甲肝、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90年代以来蓟县病毒性肝炎发病明显下降,2003年报告发病率为45.54/10万,较1991年下降了74.12%,未形成周期性流行年。乙型肝炎的报告发病率逐渐上升,至2003年已占我县病毒性肝炎的首位(55.34%),甲肝及未分型肝炎发病明显下降,肝炎的秋季发病高峰逐渐消失。此结果为我县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
宋春英金海明吴德森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发病率乙肝疫苗发病高峰甲肝
天津市蓟县大肠杆菌O_(157)∶H_7带菌动物监测及防治
2002年
为了解天津市蓟县动物大肠杆菌 O1 57∶ H7的带菌情况 ,做好大肠杆菌 O1 57∶ H7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作者于 2 0 0 1年 8月在全县范围开展易携带病原菌的猪、牛、羊、鸡等家畜家禽的监测工作 ,共采集动物粪便标本 40 3份 ,用增菌培养法从 3份羊粪标本中检出 5株大肠杆菌 O1 57∶ H7(经流研所 PCR鉴定 ) ,检出率为0 .74%。本次是天津市首次从羊粪中检出大肠杆菌 O1 57∶ H7,证实羊是天津市带菌动物之一。今后开展大肠杆菌O1 57∶ H7防治工作的关键在于加强腹泻病人及带菌动物监测 ,管好传染源 ,做好饮食饮水卫生 ,把住“病从口入关”
陈继永宋春英于凤太
关键词:大肠杆菌O157:H7PCR传染源
天津地区莱姆病疫源地的发现与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通过对天津地区自然人群、动物宿主和媒介生物进行研究,以确定该地区是否为莱姆病疫源地。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3个代表性地区10个调查点的居民进行人群的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同时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病原分离培养和PCR方法对动物宿主和媒介生物进行血清学和病原学研究。并通过测序确定基因型。结果905份人群血清样本检测结果显示该地区人群的莱姆病感染率为5.97%;100份野鼠血清样本的感染率是32.00%,并从大林姬鼠、社鼠、小林姬鼠的脾脏和/或肾脏中检查到莱姆病螺旋体的特异片段。经聚类分析定为Borrelia garinii基因型,因此可以推断鼠类可能为此地区莱姆病螺旋体的重要储存宿主。共收集到1226只蜱,以长角血蜱为优势种。选取300只长角血蜱经PCR检测,其带菌率为4.67%(14/300)。结论首次发现天津蓟县山林地区可能为我国莱姆病的疫源地之一。
刘义陈建陈继永郝琴宋春英耿震于风泰侯学霞贾艳盒赵志武丁健青万康林
关键词:莱姆病生物媒介动物宿主疫源地
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几点建议
2002年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鼠类携带和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在我国分布广、发病多、病死率高,是一种严重危害劳动人民健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世界上4大洲32个国家出现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其中29个国家至1995年末累计报道130万例,其中中国117万例,占世界报道数的 90%以上[1]。
宋春英贾艳合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
莱姆病传播、流行及主要防治对策
1998年
莱姆病(Lyme Disease,LD)是一种新近认识的动物源性、蜱传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BB)感染症,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由于1975年本病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Lyme镇被首次发现和证实而得名。莱姆病临床上表现为皮肤、心脏、神经及关节等脏器多系统受损,后果严重。莱姆在全球都有分布,已成为我国和世界新发现的一种重要传染病。
刘义陈继永宋春英
关键词:莱姆病流行病学
天津市蓟县地区莱姆病螺旋体主要生物媒介的调查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了解当地莱姆病的主要生物媒介—蜱的种类、带菌状况以及在传播莱姆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布旗法及动物诱捕法在山林地区采集蜱,对蜱种进行鉴定。并进行病原分离培养和PCR检测。结果共收集到1226只蜱,经鉴定属于硬蜱科中2属2种:硬蜱属的全沟硬蜱和血蜱属的长角血蜱。其中以长角血蜱为优势种,构成比占92.58%(1135/1226);随机对300只长角血蜱进行针对莱姆病螺旋体的PCR检测,有14只阳性,阳性率为4.67%。并对其余926只蜱进行病原分离培养,未得到莱姆病螺旋体。结论血蜱可能是天津蓟县地区莱姆病传播的主要生物媒介。
侯学霞刘义郝琴陈继永耿震宋春英陈建丁健青于凤泰贾艳合赵志武万康林
关键词:莱姆病螺旋体生物媒介带菌状况预防措施传染病
天津市蓟县2003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为掌握蓟县地区传染病流行规律和变化趋势,制定相应传染病防治措施,我们对2003年法定传染病疫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全县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10种,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135.01/10万,死亡率为0.12/10万,病死率为0.09%,发病率与2002年比较上升了4.40%,死亡率下降了7.69%,病死率下降了10%;传染病发病率居前3位的是病毒性肝炎(45.54/10万)、痢疾(35.56/10万)和肺结核(33.56/10万);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均呈上升趋势,血源及性传染疾病发病虽呈下降趋势,但淋病为较2002年多发生病种,乙肝发病呈下降趋势,但发病数仍占总发病数的18.67%;2003年发生了2例输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此结果为制定和完善传染病防治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宋春英陈继永贾艳合
关键词:传染病发病率传染病疫情分析法定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报告发病率
天津市蓟县多发性神经炎患者血莱姆病螺旋体分离调查
2008年
莱姆病是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全身感染性疾病,人感染莱姆病后,可出现慢性游走性红斑、关节炎、面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炎、脑膜炎和心脏损害等症状。2000-2005年,笔者对天津蓟县山林地区居民进行了莱姆病流行病学调查,根据临床表现和血清学检查,发现天津蓟县有莱姆病的发生和流行。为了从病原学上证实人群莱姆病存在,对16例莱姆病患者进行了病原分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刘义耿震陈继永侯学霞宋春英郝琴于凤泰张哲夫贾艳合赵志武万康林
关键词:格林-巴利综合征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
首次报导天津市蓟县莱姆病的调查研究被引量:2
2001年
1998~2000年在天津市蓟县进行了莱姆病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天津市蓟县存在莱姆病感染,平均感染率为5.97%,山区、半山区、平原地区感染率分别为6.57%,8.73%和1.76%,山区、半山区高于平原地区(X2=6.59,P<0.05),根据流行病、临床学、血清学确定典型病例25例,疑似病例3例。此结果首次证实天津市存在莱姆病。为今后开展莱姆病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刘义陈继永宋春英于凤太贾艳合丁健青
关键词: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