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爱芝

作品数:28 被引量:175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天文地球
  • 14篇生物学

主题

  • 13篇植被
  • 11篇孢粉
  • 5篇孢粉记录
  • 5篇花粉
  • 5篇黄土高原
  • 4篇植物
  • 4篇孢粉组合
  • 3篇植被覆盖
  • 3篇植被覆盖度
  • 3篇植被类型
  • 3篇气候
  • 3篇全新世
  • 3篇自然保护
  • 3篇自然保护区
  • 3篇黄土高原西部
  • 3篇覆盖度
  • 3篇保护区
  • 3篇表土孢粉
  • 3篇表土孢粉组合
  • 2篇岩溶

机构

  • 14篇西南大学
  • 13篇兰州大学
  • 12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中国气象局兰...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甘肃省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大同煤矿集团...

作者

  • 28篇孙爱芝
  • 8篇韩晓丽
  • 7篇张德怀
  • 7篇马玉贞
  • 4篇李琴
  • 4篇代然然
  • 4篇吴海斌
  • 3篇李岩瑛
  • 3篇郭正堂
  • 3篇伍婧
  • 3篇张强
  • 3篇于严严
  • 2篇李林立
  • 2篇郝秀东
  • 2篇强杨
  • 2篇罗运利
  • 2篇桑艳礼
  • 2篇欧阳绪红
  • 2篇赵增友
  • 2篇罗伦德

传媒

  • 3篇第四纪研究
  • 3篇西南大学学报...
  • 2篇古生物学报
  • 2篇冰川冻土
  • 2篇西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地理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中国岩溶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山地学报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第二届深海研...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9
  • 2篇2016
  • 2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庆金佛山表土孢粉组合与植被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通过对金佛山山顶以药池坝为中心的5个不同植被类型的表土样品的孢粉分析,研究了该区表土孢粉组合特征及其与现代植被类型的关系.结果显示:研究区孢粉组合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Lamb)、银杉(CathayaargyrophyllaChun et Kuang.)、流苏树(Chiananthus retususLindl.)、峨眉栲(Castanopsis plautycathaHayata.)、珍珠栗(Castanea henryiRehd.et Wils.)、银叶杜茎山(Maesa argenteaA.DC.)、山枇杷(Zanthoxylum dissitumHemsl.)、十大功劳(Mahonia japonicaDC.)、大楼梯草(Elatostema umbellatumBl.)、清明草(Gnaphalium multi-cepsWall.)、什科洛费里蕨(Phyllitis scolopendriumNewmann.)、肾蕨(Nephrolepis cordifoliaPresl.)、粗糙鳞蕨(Microlepia hirtaPr.)和介蕨(Dryoahyrium boryanumChing.)等为主,这与该区域内的实际植被情况大致相同.运用LuoPacias孢粉鉴定系统将孢粉鉴定到种,共225种,为今后在这一地区开展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和古环境等研究提供参考性据.
郝秀东谢世友欧阳绪红罗伦德石胜强孙爱芝李林立赵增友
关键词:表土孢粉组合植被岩溶重庆金佛山自然保护区
13 ka BP以来黄土高原西部的植被与环境演化被引量:17
2008年
通过对黄土高原西部三个剖面的孢粉记录分析,重建了该区13kaBP以来详细的植被与气候演化序列。结果表明,12.1kaBP以前,研究区植被以干草原为主,气候寒冷干燥。12.1-9.8kaBP植被变化显著。期间出现两次显著的湿润期,分别为12.1-11.4kaBP、11.2-11.0kaBP,可与博令暖期和阿勒罗得暖期对比;两次持续时间和强度明显不同的干旱期出现在11.4-1.2kaBP和11.0-9.8kaBP,可分别与中仙女木事件和新仙女木事件对比。经过短暂的快速变湿后,9.6-7.6kaBP研究区植被以疏林草原为主,气候波动频繁但总体温和偏干。7.6-4.0kaBP森林和森林草原植被出现,气候温暖湿润。其中6.6-5.8kaBP温带落叶阔叶林发育,为研究区全新世最适宜期。自4.0kaBP以来研究区草原和荒漠草原交替出现,气候在总体干冷的环境下存在次一级的干湿波动。
孙爱芝冯兆东唐领余马玉贞
关键词:黄土高原西部孢粉组合植被环境变化
背风波和逆温层效应对兰州小高压形成环境的影响研究被引量:6
2006年
利用兰州和民勤两站干年(1995年)、湿年(1994年)的5~6月08:00和20:00气象观测资料,采用Scorer背风波参数等方法对兰州小高压的形成、发展机制进行动力和热力学诊断分析。分析表明,兰州存在明显的背风波效应和下沉逆温;民勤有较强的逆温层特征,逆温频数多且强度大,辐射和扰动逆温较明显,它们的背风波和逆温层特征影响着兰州小高压的形成、尺度和位置。兰州小高压是青藏高原大地形和大气环流共同作用的一种边界层现象,与青藏高原北部较强的逆温和背风波效应有着重要的关系,运用中尺度天气学方法得出兰州小高压的预报流程,以建立其诊断和预报的概念模型。
李国昌李岩瑛张存杰张强李栋梁孙爱芝
关键词:青藏高原逆温层
末次冰盛期中国气候要素定量重建被引量:2
2019年
古气候定量化是古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目标之一.重建末次冰盛期时段((18±2)ka14C)气候变化特征,对理解冰期-间冰期地球气候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古气候要素定量重建,主要基于现代气候条件下孢粉-气候的统计学方法,因难以有效区分过去气候季节性变化和大气CO2浓度降低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导致重建结果可能存在不确定性.本研究基于植物生理过程、新一代古气候定量重建的植被反演方法,考虑上述环境因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利用新完善的中国第四纪孢粉数据库,重建了古气候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在末次冰盛期,大气CO2浓度降低对中国古气候要素重建结果影响不显著;全国年均温比现在低约(5.6±0.8)℃,最冷月温度和最热月温度分别降低约(11.0±1.6)℃和(2.6±0.9)℃,且中国南方降温幅度达到约(5.5±0.5)℃,接近平均值的水平,年均温变化主要归因于冬季温度的降低;全国年降水量比现在低约(46.3±17.8)mm,其中北方降水减少约(51.2±21.4)mm,年降水变化主要源于夏季降水的减少.与古气候模拟结果的对比揭示,虽然现有模式能较好模拟年均气候模态,但是在季节性变化上与重建结果还有较大的差距,指示未来在提高古气候重建精度的同时需进一步加强古气候模式的季节性气候模拟能力.
吴海斌李琴李琴孙爱芝于严严孙爱芝罗运利
关键词:CO2浓度
雅鲁藏布江中游表土花粉组合特征研究
通过对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不同植被带下32个表土样品的花粉分析,研究了各植被带表土花粉组合与现代植被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植被带下表土花粉组合差异显著,表土花粉组合与现代植被带在空间分布、建群种和优势种属方面基本一致。草原...
张德怀孙爱芝韩晓丽彭超
祁连山及周边地区降雪气候特征研究被引量:16
2008年
利用祁连山区及其周边地区(90°~104°E,32°~42°N)1960-2004年55个站点冬季逐日降水资料,重点分析了祁连山区(94°~104°E,36°~39°N)不同降雪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暴雪的天气影响系统及地形作用.结果表明:祁连山区降雪量与中雪日数关系最密切,祁连山东北侧降雪日数最多.祁连山不同区域分布中西部雪日最少,中部强度最弱;小雪中部最多,中雪中南部较多较强,大到暴雪北侧最多、南侧最强.降雪夜间明显较多,小到中雪强度夜间较强;年变化在西部持续增多,中部70年代最少,北侧90年代最少;但西中北部均21世纪最多,南侧70年代最多,之后持续减少.降雪日数有3~4a、5~7a和12~14a的年际变化周期.暴雪出现的主要天气环流形势为北方横槽南压型和新疆冷温槽发展东移型,分别占38.1%和52.4%.暴雪均出现在山脉冬季风的迎风坡和峡谷地带.
李岩瑛张强孙爱芝张义海李玲萍
关键词:冬季降雪
植被反演方法的古气候要素定量化:现代数据检验被引量:7
2016年
气候要素的定量化是古气候研究的重要方向。为了充分考虑环境条件(如大气CO2浓度)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利用孢粉数据更加准确的重建古气候要素,尤其是与现代气候条件具有很大差异的冰期气候要素,我们对第一代植被反演方法进行丫改进,增强了植被类型的模拟,并利用转换矩阵实现了模型模拟植被类型和孢粉的生物群区类型的对接。将新方法运用于东亚季风区古气候要素的定量化重建,利用我国现代表土孢粉的生物群区化数据和气候实测资料,对植被反演方法重建的气候要素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反演植被类型,并重建各气候要素;其中,最冷月温度、生物有效积温(〉5℃)、有效湿度、年均温度和年降水重建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5、0.89、0.82、0.89和0.94,均在显著相关的水平上。因此,该方法可用于古气候要素的重建,为下一步更好揭示东亚季风气候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手段。
吴海斌罗运利姜文英李琴孙爱芝郭正堂
关键词:孢粉BIOME东亚季风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常见菊科植物花粉形态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应用光学显微镜对缙云山自然保护区17种常见菊科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花粉粒均为辐射对称,大多为近球形—长球形,萌发孔均为三孔沟,极面观为三裂圆形.根据花粉形态特征分析,17种菊科植物花粉类型可分为4大类:①花粉形态以粗大网状纹饰为主要特征,以黄鹌菜、苦荬菜、雷山假福王草、假福王草植物为代表;②花粉形态以刺尖、刺密、刺长为主要特征,以向日葵族的白花鬼针草、牛膝菊、豨莶、狼杷草最为明显;③花粉形态以刺基部大、刺较钝为主要特征,以蒲儿根、千里光、东风草和马兰为代表;④花粉形态以刺稀疏、较短、刺上下均匀为特征,以南川斑鸠菊、鳢肠、野茼蒿、鼠麯草为代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都能有这样较好的对应关系,花粉形态相似的植物可能来自于不同的族属.
张德怀韩晓丽孙爱芝代然然郭洪亮
关键词:花粉形态菊科缙云山自然保护区
光学显微镜下松柏类和菊科花粉的分类、鉴定要点及生态意义被引量:17
2009年
本文对地层中广泛分布的松柏类和菊科花粉进行初步分类,讨论各类型(属)的鉴定特征及生态意义。以气囊的有无、外壁结构和纹饰、气囊的形态和纹饰、本体与气囊过渡点的特征、帽与帽缘纹理等为鉴定要点,对杉型、柏科型、刺柏型、红豆杉型、落叶松属、铁杉属、罗汉松属、云杉属、雪松属、冷杉属、油杉属和松属(双束松型和单束松型)13个类型的松柏类植物花粉逐步分类。通过总结前人研究和统计分析,讨论落叶松属、铁杉属、罗汉松属、云杉属、雪松属、冷杉属、油杉属和松属,特别是双束松型和单束松型花粉的生态环境指代意义。依据花粉的大小、外壁表面纹饰、外壁光切面中基柱层的结构和发育程度,初步拟将菊科花粉划分为6个类型,即菊苣-蒲公英型、紫菀型、春黄菊型、风毛菊型、蓝刺头型和蒿属,并通过对6个花粉类型植物母体生态环境的归纳总结和统计分析,讨论它们的生态环境指代意义。
马玉贞蒙红卫桑艳礼孙爱芝伍婧王维
关键词:松柏类菊科花粉生态意义
水平螺旋度与沙尘暴的动力学关系研究被引量:26
2008年
应用2002~2006年高空流场和地面观测资料,计算近地面至500hPa水平螺旋度的大小.结果表明:水平螺旋度负值中心值越大,500hPa到近地面风速越大,西风增强,风速垂直切变越大,辐合上升运动越强,形成沙尘暴的强度就越强.水平螺旋度负值中心常常在河西走廊附近最强,导致其下游东南方发生沙尘暴.水平螺旋度负值中心与其下游沙尘暴发生强度有一致的对应关系:当水平螺旋度负值中心≤-200m2/s2时,未来24小时内该区下游将有沙尘天气出现,当≤-600m2/s2时,6小时内该区下游将有能见度小于500m的强沙尘暴天气出现,当≤-1000m2/s2时,6小时内该区下游将有能见度小于50m的特强沙尘暴天气出现.
李岩瑛张强李耀辉孙爱芝尚宝玉陈龙泉
关键词:水平螺旋度沙尘暴动力学关系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