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若冰

作品数:15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农业科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文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3篇女性
  • 3篇小说
  • 3篇写作
  • 3篇林白作品
  • 2篇躯体写作
  • 2篇人化
  • 2篇林白小说
  • 2篇克尔凯郭尔
  • 2篇个人化
  • 2篇个人化写作
  • 2篇飞翔
  • 1篇性文学
  • 1篇意象
  • 1篇意象选择
  • 1篇语言
  • 1篇语言美
  • 1篇语言美感
  • 1篇中间物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关怀

机构

  • 14篇上海第二工业...
  • 2篇上海金融学院
  • 2篇上海立信会计...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绍兴文理学院

作者

  • 15篇姚若冰
  • 4篇王桂青
  • 1篇顾筝
  • 1篇丁宇鹰

传媒

  • 4篇上海第二工业...
  • 2篇电影评介
  • 1篇教育与职业
  • 1篇理论学刊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作家
  • 1篇东岳论丛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农业考古
  • 1篇珠海教育学院...

年份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4
  • 2篇200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普通话计测后的特点分析及培训策略研究
2012年
文章着重研究了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后(以下简称"机测")出现的新特点与新情况,通过分析传统的测试员在现场评分(以下简称"人测")与机测在应试状态、应试心理等方面的不同及其对应试者产生的影响来探究机测后培训的内容、方法和策略,以期使应试者掌握机测的要领,切实提高应试者的普通话水平。
姚若冰
关键词:普通话
无法逃脱的牢笼——论20世纪农村女性的生存境遇
2006年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史,这种以食为天的农业生活方式使男耕女织的性别社会分工带上一主一附的意味。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不及改变整个农业文明,但改变了中国农村妇女的历史命运,从法定的奴隶变成了法定的主人,但女性的天空依然很低,她们的生存境遇需要我们不断的关注。
姚若冰丁宇鹰
关键词:农村妇女生存境遇
以“乡下人”视点重塑民族传统——解读《从文自传》
2006年
《从文自传》是作家沈从文在20世纪30年代对自己20年人生的总结。它通过白描的方式描写了烙印在作者脑海中的湘西生活。《从文自传》的功能常常表现为一份用来参照的原始资料,但此篇论文旨在强调《从文自传》本身的意义:作者在自传中运用自己最擅长的乡村生活的题材,以“乡下人”的视点来承担起一份自己重塑民族传统的责任。同时《从文自传》对于理解沈从文创作中的主题走向、人生意蕴和叙述模式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沈从文一生写作所执着的眼光,所不可割弃的情结,所自明于心的责任也都在这一部自传中有所表现。
姚若冰顾筝
关键词:民族传统《从文自传》
论林白作品中面向社会的“个人化写作”
2010年
在中国当代女性主义写作中,"个人化写作"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一种主要的形态。其中相当具有代表性与解读意味的便是林白的作品。文章从"个人化写作"这个经常被用来定义林白作品的概念出发,在明确概念的同时考量林白的作品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契合于这种理论、又在何种程度上超越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并探究其个人化写作的意义与局限。
姚若冰
关键词:林白作品个人化写作社会关怀
飞翔与下坠——论林白作品中作为载体的“躯体写作”被引量:2
2008年
探讨女性主义作家林白对法国女性主义者埃莱娜·西苏的"躯体写作"理论的继承与运用。躯体作为一种载体,其目的并不止于描述身体本身,而更加代表女性欲望的觉醒和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女性的思想通过身体感受得以表达出来,同时身体的欲望经由反思和内省得到升华。正视自己的身体,便是正视自己的性别差异和对男权社会最直接的反抗。因此,其作品兼具了躯体与灵魂的两重性。
姚若冰王桂青
关键词:躯体写作
论林白小说的叙述选择被引量:1
2004年
真实与虚构并行、杂糅共存于文本中,采用这种叙述技巧使林白的小说充满了象征意义和语言美感。与此同时,这一技巧的运用对林白小说的意义远不止技巧层面本身。它分别作用于文本、 作者、 读者并使其间达到了沟通。对于文本:真实与想象杂糅赋予作品以张力,文本中的事件通过换装取消了传统意义上的本质与真实使文本呈现出象征和寓言的氛围。对于作者:林白借真实与虚构的杂糅处理和重建了与常规相对的女性的历史,她跳出了个人主义视角,将自我这一概念扩展到女性这一群体层面。对于读者:林白以一种不彻底的坦诚和不彻底的遮蔽的姿态引导读者去猜测事件的真相,这其中除了对真实本身的好奇心,更有对变幻的文本背后的象征指向的探索欲。真实与虚构的换装不应仅仅被视作炫技,而是到达象征中心的必由之路。
姚若冰
关键词:小说语言美感回忆录个人主义女性
《生死场》“自然”网络中的群体生命形态
2012年
在有关《生死场》的启蒙主义解读中,对小说中体现的群体生命形态全盘否定的倾向早已屡见不鲜,然而这是非历史性的,有着"人类中心主义"的偏颇,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小说的曲解。运用文本细读法和阐释学理论,在与前人对话的基础上,从人和自然的关系层面出发阐释《生死场》,可以呈现其中的群体生存状态和生命形态及其所蕴涵的意义,进而肯定农民作为自然之子所表现出的与自然之间的亲和关系以及对自然的珍爱和敬畏,同时对人的生命意识、主体意识的沦落现象进行追根溯源。
王桂青姚若冰
关键词:《生死场》生命形态
同罪感与救赎意识——体现在鲁迅小说创作中的逻辑困境
2006年
鲁迅的小说中弥漫着强烈的虚无感和被压抑的焦躁感,他怀抱着对平凡人和日常生活不可言说的热爱,也不遗余力地对人们身上的缺陷进行淋漓尽致的刻划与揭示,在批判的同时,他自己也陷进了深深的同罪感,艰难地站在绝望与希望的分界线上,鲁迅终生都在漫天的虚无感中突围挣扎,终生都在斗争,或许他正用这种方式来致力于对人类精神的救赎来表达他对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的爱。
姚若冰
关键词:救赎意识
论林白小说的意象选择与主题表达被引量:7
2003年
在林白的文本中,刻意选择的意象被大量泛化成为主要的表现手法,林白通过镜子 沙街 等一系列意象折射出其笔下的女性解读世界的方式;而林白文本的小说主题则一再被归结为一种“吸引——相遇——逃离”的螺旋式结构,反复印证了人在精神与生活两方面的双重迷茫。
姚若冰
关键词:小说意象选择女性文学美学
《新结婚时代》的“新”与“不新”
2007年
2006岁末热播的电视剧《新结婚时代》在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和讨论,其原因并不在于剧中三种婚恋形态之"新"而在于强烈的现实时代感之"新"以及凸显出多种巨大差异对婚恋影响之"新",同时对"中国特色"婚恋形态的透视也成为该剧的"新"点。
王桂青姚若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