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永慧

作品数:60 被引量:841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1篇天文地球
  • 11篇生物学
  • 8篇农业科学
  • 6篇自动化与计算...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0篇垂直带
  • 9篇山地
  • 8篇林线
  • 7篇遥感
  • 7篇气候
  • 7篇秦巴山地
  • 6篇青藏
  • 6篇青藏高原
  • 5篇地貌
  • 5篇生态
  • 5篇垂直带谱
  • 3篇地表
  • 3篇亚热带
  • 3篇植被
  • 3篇生态环境
  • 3篇暖温带
  • 3篇气候因子
  • 3篇气温
  • 3篇温带
  • 2篇等温线

机构

  • 60篇中国科学院
  • 17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中国水利水电...
  • 3篇河南大学
  • 2篇滁州学院
  • 2篇福州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精...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山东理工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60篇姚永慧
  • 37篇张百平
  • 11篇周成虎
  • 7篇韩芳
  • 6篇程维明
  • 6篇王晶
  • 6篇庞宇
  • 5篇赵芳
  • 4篇谭靖
  • 4篇徐美
  • 4篇齐文文
  • 4篇张朔
  • 3篇莫申国
  • 3篇李宝林
  • 3篇励惠国
  • 3篇朱连奇
  • 3篇赵芳
  • 2篇张一驰
  • 2篇孙然好
  • 2篇刘海江

传媒

  • 12篇地理学报
  • 8篇山地学报
  • 6篇地理研究
  • 5篇地理科学进展
  • 5篇地球信息科学...
  • 3篇干旱区研究
  • 3篇地球信息科学
  • 3篇自然保护地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计算机应用研...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遥感学报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年份

  • 3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7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6篇2009
  • 6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4篇2003
  • 2篇2002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贵州独山喀斯特地区构造线性体对谷地/洼地分布格局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构造条件是控制喀斯特景观发育的基本条件,但对这些控制作用的研究一般都停留在定性描述阶段。为了定量分析构造条件对景观的控制作用,本文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喀斯特地区构造线性体对谷地和洼地等景观格局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喀斯特地区的谷地或洼地的规模与谷地内构造线性体的长度、数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即构造线性体的长度越长、相互交叉越多的地方,谷地或洼地的规模也越大。本文的研究也表明构造线性体的研究,不仅可以用来进行区域地质构造格局和成矿预测,且可用以解释和分析地表景观格局的分异。
姚永慧
关键词:喀斯特景观
神农架林区植被分布与地形的关系研究被引量:8
2020年
神农架林区是我国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地形地貌复杂,对植被分布影响巨大。本文利用该地区2007年数字高程数据、2007年植被分布图以及2017年野外实地调查数据,基于最大熵模型和空间分析理论,从植被类型和种群两个角度研究该地区不同尺度植被空间分布的地形特征,分别量化植被类型和种群空间分布的地形范围,得到植被类型与地形因子关系模型、植被种群与地形因子关系模型。结果表明:①神农架林区影响植被空间分布的地形因子不同,其中影响针叶林分布的最重要的地形因子是高程和高程变异系数,影响阔叶林分布的是高程和坡向,影响灌丛分布的是坡向变率和坡向,影响草丛分布的较为分散;②典型植被种群分布的地形范围和植被类型的基本一致,其中90%针叶林分布在高程1600~2600 m间,典型种群巴山冷杉和华山松主要分布在高程1700~3200 m和1700~2200 m;85%的阔叶林分布在高程1000~2000 m间,典型种群青冈类和鹅耳枥主要分布在高程1200~2200 m间;95%的灌丛分布在坡向变率0~40°间,典型种群杜鹃和蔷薇主要分布在坡向变率小于40°的范围,但相应的关系模型存在差异,植被类型与地形因子为高斯模型,典型种群与地形因子关系模型相对复杂,不同种群的分布模式不同;③虽然坡度常作为数字地形的重要因子,但本文研究发现该地区坡度对植被类型和种群分布的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神农架林区植被保护和恢复,以及植被规划和管理提供基础参考。
张兴航张百平王晶姚永慧姚永慧
关键词:植被分布地形因子最大熵模型高斯分布
基于Srtm-DEM与遥感的长白山基本地貌类型提取方法被引量:39
2007年
基于中国1∶100万数字地貌制图工作,以吉林省长白山区为试验区,对基于Srtm-DEM与遥感提取基本地貌类型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基于Srtm-DEM派生的各种模型对基本地貌类型自动提取具有很大的实效性:其中坡度3.5°是实现该区平地和山地宏观地貌单元自动提取的最佳断点,高程模型及起伏度模型相结合,可初步实现基本地貌类型的自动提取,其结果可很好的反应区域地貌宏观规律;在此基础上,基于30 m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综合运用区域地质、土地利用、植被、土壤等多地理要素信息及制图综合知识,以及地貌单元的完整性特征,以山脊线、坡折线和山麓线为地貌单元的标志线,基于地貌知识的专家修正,可获得研究区完整的基本类型地貌单元,实现了基于Srtm-DEM与遥感的基本地貌类型的智能化提取;最后,以研究区内1∶50万地貌图为准,对提取结果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分析表明,其提取总体精度达76%,面积相差较小;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传统手工和野外调查为主的提取方法,实现了地貌信息的数字化、定位化及定量化,为全国1∶100万数字地貌信息提取与集成奠定了基础。
龙恩程维明周成虎姚永慧刘海江
青藏高原植被垂直带与气候因子的空间关系被引量:26
2009年
集成了青藏高原气候区149个山地植被垂直带数据,利用国家基本气象台站自建站以来到2001年的地面观测日气象数据,计算了地面的温暖(WI)、寒冷(CI)、湿润(MI)、吉良龙夫(Kira)干湿指数、干燥度(Idm)等水热指数,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模块,模拟了青藏高原水热条件的空间分布形势,探讨山地植被垂直带谱分布规律与制约因子的定量指标。结果表明:在高原的东北部、西北边缘,以荒漠、荒漠草原、山地森林、山地草原、灌丛、草甸为组合的半干旱、干旱结构向高原腹地以高寒草原、高山草甸、荒漠带组合的高寒干旱带谱结构的变化;东南、南部边缘,以温暖湿润为特征的以森林带为优势带谱组合结构逐渐向寒冷的高原中心变化;高原的地势效应,致使的水热形势呈现从中央向边缘变化的趋势是致使青藏高原植被垂直带谱分布的重要原因。
许娟张百平谭靖孙然好姚永慧
关键词:青藏高原垂直带谱气候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荒漠化与战略性对策被引量:12
2009年
阿拉善高原地处内蒙古西部,与新疆、甘肃和宁夏交界,50年来发生了严重的生态退化,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沙尘源区之一。我国东部特别是华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天气,70%以上与该区的生态状况有关。沙尘(暴)现象不但影响我国2.00×10~6km^2以上区域人民的生产、生活、健康、财产甚至生命,而且还影响到朝鲜半岛、日本甚至北美地区。阿拉善的生态退化问题需要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建议中央政府高度关注阿拉善地区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考虑设立"阿拉善国家生态战略保护区",给予该区特殊的政策和支持,从根本上协调阿拉善地区生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源头上缓解或削减沙尘(暴)形成的社会和自然条件,并为整个西部生态和环境建设探索出一套新的体制和模式,促进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张百平张雪芹姚永慧韩芳
关键词:荒漠化生态退化
青藏高原增温效应对垂直带谱的影响被引量:14
2015年
青藏高原作为巨大的热源对亚洲气候、高原生态格局等产生重要的影响。但青藏高原的增温效应最初是20世纪50年代因其对亚洲气候的重大影响而被发现的,因此,大量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原夏季增温对气候的影响方面,而高原增温效应对高原地理生态格局的影响研究却非常少。利用收集到的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基于MODIS地表温度估算的青藏高原气温数据、林线数据和垂直带谱数据及DEM数据,通过对比分析高原内部与外围山区垂直带谱高度的变化及林线的分布规律,并以高原内部与边缘地区相同海拔高度上的气温差、最热月10℃等温线、15℃·月的温暖指数等温度指标来定量描述高原的增温效应及其对垂直带谱和林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由于青藏高原增温效应的影响,高原内部气温和生长季长度高于边缘地区,相同海拔高度上,高原内部各月气温比边缘地区高2-7℃;在4500 m高度上,高原内部各月气温比四川盆地高3.58℃(4月)到6.63℃(6月);最热月10℃等温线的海拔高度也从东部边缘(4000 m以下)向内部逐渐升高,在拉萨-改则一带则可出现在4600-5000 m的高度;15℃·月的温暖指数的海拔高度也从边缘向内部逐渐升高,在4500 m的海拔高度上,横断山区、高原南部和中部地区的温暖指数均能达到15℃·月以上,而其它边缘地区则都低于15℃·月。②青藏高原垂直带谱和林线的分布规律与增温效应的规律极其一致,即均从东部边缘向内部逐渐升高,表明增温效应抬升了高原内部垂直带谱的分布范围和高度:山地暗针叶林带的分布范围在高原内部比东部边缘地区高1000-1500 m;山地草甸带的分布范围在高原内部比东部边缘高出700-900 m;高原内部林线比外围地区高500-1000 m左右。最热月10℃等温线和15℃·月温暖指数的分布规律与林线分布规律一致,表明高原增温效应�
姚永慧徐美张百平
关键词:青藏高原增温效应垂直带谱林线
南北过渡带1∶5万植被类型图遥感制图案例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编制南北过渡带地区1∶25万和典型山地1∶5万植被类型图是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的主要任务之一。以往植被类型图的编制都是采用大量的地面调查来完成的,地面调查方法虽然精确,但费时费力,并且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地面调查往往只能覆盖较小的范围。遥感数据因为其全覆盖的优势,可以很好地弥补样方调查的局限性,但目前大范围的植被类型遥感信息提取尤其是自动提取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和瓶颈。本文以1∶5万太白山植被类型图的编制为例,利用多源多时相的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结合地面调查数据、以往的各种比例尺的植被类型图数据和森林资源调查数据等,探讨并研究基于山地垂直带谱的中大比例尺植被类型图的遥感提取方法和制图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山地植被垂直带谱可以有效地支持1∶5万山区植被类型图的遥感制图。利用太白山植被垂直带谱和1∶1万数字表面模型数据(DSM)可以生成具有垂直带谱信息的地形约束因子;将地形约束因子与多源多时相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地面调查数据、以往的小比例尺植被类型图数据等相结合,可以有效提取各级植被类型,从而实现中大比例尺植被类型图的编制。②典型山地1∶5万植被类型图的遥感制图基本流程为植被型组解译→植被群系组、群系、亚群系解译→植被型、植被亚型分类,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分类方法来分类。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中大比例尺植被类型图的编制提供示范和科学依据。
姚永慧张俊瑶索南东主
关键词:遥感解译
中国南北过渡带东段样带植被序列与气候分界问题被引量:8
2021年
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将秦岭—大巴山定义为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秦巴山地植被南北变化研究,对于揭示中国南北过渡带地域结构的过渡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植物群落实地调查数据,本文将中国南北过渡带东段分为:东秦岭北麓(EQMN)、东秦岭南麓(EQMS)、东大巴山北麓(EBMN)和东大巴山南麓(EBMS)4个地理单元,从植物物种、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三个层面,对区域气候分界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植物种类层面,EQMN主要为北方植物,EQMS出现常绿树种且北方植物减少,东大巴山以喜湿喜热的南方植物为主。②群落结构层面,EQMN群系有4个(北方群系3个,南方群系0个,广布群系1个)、EQMS有6个(北方群系3个,南方群系1个,广布群系2个)、EBMN群系有4个(北方群系0个,南方群系2个,广布群系2个)、EBMS群系3个(北方群系0个,南方群系3个,广布群系0个),只有EQMS群系出现南北性质混合;③丰富度层面,随着纬度增加,科、属、种3个分类群物种多样性均减小,但南北方植物混合现象开始在EQMS出现。本文对植被变化序列的研究增加了对东秦巴山地南北分界线判断的科学性,东秦岭南麓更适合作为暖温带—北亚热带的分界线。
张兴航张百平王晶王晶赵超姚永慧
山体效应对台湾常绿阔叶林分布上限的影响被引量:7
2013年
山体效应使山体内部的垂直植被带相对升高,影响山地的立体生态格局。台湾岛中央山脉在3 500 m以上,山地植被的分布高度不仅受到纬度和季风的影响,也必然受到山体效应的影响。采用台湾生物多样性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纬度、山体效应(以山体基面高度为简单量化指标)以及季风(以冬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百分比为简明代表)对台湾常绿阔叶林分布上限的影响。结果表明,纬度、山体效应和季风为自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R2为0.562,回归方程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三个变量的贡献率分别为26.32%、64.12%与9.56%。这表明山体效应对台湾山地垂直带的影响非常显著,远远超过了纬度与季风的作用。同时还发现,冬雨量与垂直带分布高度的相关性以24.13°N为界,南北完全相反。该纬度以南,冬雨量与垂直带分布高度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而在以北,正相关性显著下降甚至出现了一定的负相关。后者应该与冬雨量过多有密切关系。
张朔张百平姚永慧齐文文庞宇赵芳
关键词:季风
长江上游山地垂直带谱及其空间分布模式被引量:12
2009年
长江上游包括青藏高原东南部、秦巴山地、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部分地区,在地理、地貌、气候、生物多样性方面都表现得极为复杂和丰富多彩,在世界山地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特别是复杂多样的山地垂直带谱更是欧亚大陆乃至世界山地垂直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地学信息图谱和数字山地垂直带体系的基础上,本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了长江上游共50个山地垂直带谱所体现的空间规律,河源区、横断山区、秦巴山区及贵州高原的垂直带谱类型多样并各具特色,且在经度和纬度方向又具有统一的分布规律,如雪线、林线、针叶林及阔叶林等的分布界线变化规律比较符合二次曲线规律,验证了大陆尺度上山地垂直带二次曲线模式假说。另外,山地垂直带分布规律又具有尺度效应,中小尺度上地形的影响作用表现得极为显著。
姚永慧张百平谭靖韩芳
关键词:垂直带长江上游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