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小华

作品数:548 被引量:3,270H指数:28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22篇期刊文章
  • 123篇专利
  • 63篇科技成果
  • 25篇会议论文
  • 13篇标准

领域

  • 356篇农业科学
  • 38篇经济管理
  • 31篇轻工技术与工...
  • 25篇生物学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化学工程
  • 6篇哲学宗教
  • 4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247篇油茶
  • 103篇核桃
  • 101篇山核桃
  • 74篇薄壳
  • 73篇薄壳山核桃
  • 47篇果实
  • 42篇油茶籽
  • 42篇茶籽
  • 41篇性状
  • 39篇栽培
  • 36篇分子标记
  • 35篇无性系
  • 31篇油茶籽油
  • 31篇籽油
  • 31篇茶籽油
  • 30篇石漠化
  • 27篇土壤
  • 26篇油茶种子
  • 26篇育种
  • 25篇良种

机构

  • 526篇中国林业科学...
  • 49篇西南大学
  • 19篇安徽农业大学
  • 14篇建德市林业局
  • 13篇福建省林业科...
  • 12篇中国林业科学...
  • 9篇中南林业科技...
  • 9篇浙江农林大学
  • 9篇浙江同济科技...
  • 9篇中国林科院
  • 8篇国家林业局
  • 7篇南京林业大学
  • 7篇学研究院
  • 6篇湖北省林业科...
  • 5篇长江大学
  • 5篇湖南应用技术...
  • 4篇华中农业大学
  • 4篇教育部
  • 4篇湖北省林业科...
  • 4篇江山市林业局

作者

  • 546篇姚小华
  • 277篇王开良
  • 238篇任华东
  • 97篇常君
  • 84篇林萍
  • 80篇曹永庆
  • 76篇王亚萍
  • 68篇龙伟
  • 59篇李生
  • 55篇费学谦
  • 35篇罗凡
  • 35篇郭少海
  • 30篇杨水平
  • 30篇方学智
  • 19篇杜孟浩
  • 14篇卓仁英
  • 13篇黄勇
  • 12篇叶思诚
  • 12篇傅松玲
  • 12篇龚榜初

传媒

  • 41篇林业科学研究
  • 35篇江西农业大学...
  • 27篇经济林研究
  • 19篇西南大学学报...
  • 17篇中国油脂
  • 15篇中南林业科技...
  • 9篇南京林业大学...
  • 9篇中国粮油学报
  • 8篇林业科技开发
  • 7篇浙江林业科技
  • 6篇中国油料作物...
  • 6篇安徽农业大学...
  • 6篇西南师范大学...
  • 5篇园艺学报
  • 5篇中国农学通报
  • 4篇安徽农业科学
  • 4篇果树学报
  • 4篇贵州林业科技
  • 4篇植物研究
  • 4篇全国油茶技术...

年份

  • 1篇2024
  • 30篇2023
  • 30篇2022
  • 29篇2021
  • 22篇2020
  • 33篇2019
  • 34篇2018
  • 24篇2017
  • 46篇2016
  • 30篇2015
  • 25篇2014
  • 45篇2013
  • 41篇2012
  • 29篇2011
  • 14篇2010
  • 23篇2009
  • 20篇2008
  • 14篇2007
  • 16篇2006
  • 9篇2005
5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薄壳山核桃良种选育与规模化扩繁技术研究
王开良姚小华夏根清常君张建忠翁春余王年金郎学军任华东
该项目选出了8个适生于浙江的优良新品种,并通过浙江省良种审(认)定。新品种具有3年开花挂果,5年亩产鲜果达38kg的早实丰产特点,比实生林分提早8~10年结果。通过双层大棚沙藏增温催芽,使种子出芽率从50%提高到82%以...
关键词:
关键词:山核桃良种选育
浓香油茶籽油加工工艺的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介绍了浓香油茶籽油的概念,研究了浓香油茶籽油加工工艺对其挥发性成分、微营养成分、出油率以及主要理化指标的影响。通过对压榨原料油茶籽仁含壳率、含水率、炒籽温度和炒籽时间的研究试验,得出浓香油茶籽油较适宜的加工工艺条件为:油茶籽仁含壳率20%~30%,含水率4.5%~6.0%,炒籽温度130~140℃,炒籽时间30~40 min;在此条件下浓香油茶籽油微营养成分总酚、维生素E、角鲨烯及β-谷甾醇含量最高,分别为93.63、18.70、15.55、36.56 mg/100 g,酸值(KOH)和过氧化值最低,分别为0.99 mg/g、0.06 mmol/kg,出油率最高可达38%,香味最好。感官评价表明,影响浓香油茶籽油加工的主要因素是炒籽温度,其次是炒籽时间、含水率和含壳率。
郭少海刘瑞新罗凡费学谦王亚萍姚小华叶小飞
关键词:挥发性成分
19个油茶品种果实主要经济性状和油脂品质的差异分析
2024年
通过分析安徽省引种的19个油茶品种养分含量等指标,筛选适宜大别山南麓的油茶品种。对19个油茶品种果实的9个主要经济性状及单株产量、7个主要营养成分含量进行差异性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9个油茶品种鲜果单果质量、单果鲜籽质量、单株产量、含油率、蛋白质、主要脂肪酸等指标差异极显著‘,湘林7号’鲜果单果质量最大‘,长林3号’鲜出籽率、干出仁率及单株产量均最高。含油率与硬脂酸、油酸含量指标呈极显著正相关,油酸与亚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依据评价模型得出‘湘林7号’、‘湘林40号’、‘长林53号’品质最优。聚类分析将19个品种分为4组,‘长林53号’、‘湘林40号’、‘湘林97号’聚为一类,‘长林3号’和‘湘林7号’分别单独聚为一类,其余的油茶品种聚为一类。可依据油酸含量及含油率等指标筛选油茶品种;油茶果实的营养成分含量及主要经济性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大别山南麓适宜栽培品种为‘湘林7号’‘、湘林40号’及‘长林53号’,较适宜品种为‘长林18号’‘、湘林1号’及‘湘林26号’。
季琳琳陈素传姚小华张文胜韩文妍殷刘彪
关键词:油茶经济性状养分含量聚类分析
国外优新经济林品种引进与产业化示范
姚小华龚榜初任华东倪德良吕丰旻张建忠包顺新李生
该项目针对中国山核桃、柿、枇杷等树种新品种缺乏,配套栽培技术不完善等问题,利用本单位在这些树种长期以来的研究基础,开展了国外薄壳山核桃、日本甜柿、枇杷等新品种引进,配套栽培技术及优新品种苗木扩繁技术的研究。累计引进美国山...
关键词:
关键词:配套栽培技术
不同种类油茶籽油的品质分析与比较被引量:26
2015年
为了了解不同加工工艺、不同贮藏时间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进而为日后生产上合理选择与控制加工工艺、消费时有效选择与使用油茶籽油提供理论与技术方面的依据,以3种油茶籽油——压榨毛油、浸出毛油、精炼成品油为原料,对其主要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与含量以及不同年份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这3种油在酸价、碘值、皂化值、过氧化值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在折光指数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这3种油的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基本一致,均以油酸为主,含量都在74%以上;其次是棕榈酸,含量在13%~14%之间;再者就是亚油酸,含量约在7%~9%之间。三者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超过84%,其中精炼成品油最高,压榨毛油次之,浸出毛油最低;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以压榨毛油最高,达76.967%,其次是精炼成品油,含76.646%,浸出毛油最低,为75.066%;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以浸出毛油最高,达9.300%,其次是精炼成品油,含8.000%,最低的是压榨毛油,为7.433%。不同年份生产的油茶籽压榨毛油,在脂肪酸相对含量上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对油的品质与贮藏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仲山民杨凯王超常银子郑剑姚小华费学谦许伟张飞飞
关键词:油茶籽油脂肪酸
桂西喀斯特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变化被引量:14
2008年
桂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可分成草丛阶段、草灌阶段、藤刺灌丛阶段、次生乔林阶段和顶级群落阶段.以空间代替时间选取典型样地,分析了各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应用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研究各演替阶段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植被演替过程中,除草本层外,各生活型物种丰富度从草丛阶段开始增加,到次生乔林阶段达到峰值.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略有波动,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都逐渐下降,到顶级群落阶段达到最低;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各测度指数均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但各测度指数达到峰值的阶段不同.草丛阶段物种多样性为草本层大于灌木层;进入草灌阶段以后,灌木层多样性上升并逐渐超过草本层;当乔木出现后,乔木层多样性最低.
司彬姚小华任华东李生何丙辉
关键词:喀斯特植被自然演替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
油茶籽油精炼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被引量:24
2011年
研究了碱炼、脱色、脱臭、冬化4道加工工序对油茶籽油中的α-生育酚、甾醇、角鲨烯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道加工工序中,脱臭对油茶籽油中α-生育酚、甾醇、角鲨烯的含量影响最大,分别损失了52.1%、34.5%、55.4%,而相应脱臭馏出物中3种活性物质含量最高,分别为750.90、2 463.58、8 887.47 mg/kg;脱色对油茶籽油中α-生育酚、甾醇、角鲨烯的含量影响次之,分别损失了11.5%、9.5%8、.5%。脱色和脱臭是影响油茶籽油中活性物质含量的重要环节,碱炼和冬化对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有很大的影响。
刘存存方学智姚小华王亚萍王开良李宝才
关键词:油茶籽油活性物质
用于鉴定薄壳山核桃品种的SSR分子标记、分子身份证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植物品种分子鉴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用于鉴定薄壳山核桃品种的SSR分子标记、分子身份证及其应用。本发明提供的用于鉴定薄壳山核桃品种的SSR分子标记能够实现36个主要薄壳山核桃品种的鉴别,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判别结果...
张成才姚小华任华东常君王开良
油茶乙酰CoA酰基转移酶基因cDNA克隆及序列特征分析被引量:20
2011年
在已知油茶乙酰COA酰基转移酶基因EST序列基础上,设计6条特异引物,以油茶优良无性系‘湘林1号’种仁总RNA为模板,通过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优化,最终扩增出一条700 bp左右的目的片段,将该片段回收、克隆、测序,获得718 bp的cDNA序列,将该序列与油茶乙酰COA酰基转移酶基因进行序列拼接,确定了油茶乙酰COA酰基转移酶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将该序列提交至GeneBank,登录号为GU594059。油茶乙酰COA酰基转移酶基因全长cDNA序列为1 495 bp,含有一个1 227 bp的ORF,编码408个氨基酸残基。在氨基酸序列水平上,该基因与胡黄连(P.kurrooa)的乙酰COA酰基转移酶基因的相似性最高,为86%,与稻瘟病菌(M.grisea)的最低,为65%。通过在线预测,油茶乙酰COA酰基转移酶基因编码蛋白的等电点pI为6.19,分子量Mw为41 628.6 Da。本研究为揭示油茶油脂合成规律和油茶的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基础。
张琳谭晓风胡姣姚小华林萍
关键词:油茶快速扩增CDNA末端生物信息学分析
矿质营养对水培油茶苗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为了探究不同矿质营养水平对油茶苗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建立油茶(Camellia oleifera)水培营养体系,对不同矿质浓度营养液培养条件下油茶幼苗叶片数、叶片SPAD值、生物量、根冠比和矿质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矿质元素的亏缺或过量均明显影响油茶苗植株的根系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其中K(-)处理对水培油茶苗生长的影响最大,显著降低了叶片SPAD值以及生物量;P营养不平衡对根系生长影响最明显,显著降低了根冠比(21.06%)和根系占比(17.40%);矿质元素Mn和Zn主要影响油茶苗枝干和叶片干物质的积累,Mn(-)处理的油茶苗枝干生物量占比为21.23%,Zn(-)处理的油茶苗叶片生物量占比为36.58%,均为最低;此外,大量元素N,P,K的亏缺或过量不仅影响油茶苗对大量元素的吸收利用,还影响其对微量元素Mg,Zn,Mn和B的吸收,微量元素Mn和Zn的亏缺显著抑制了水培油茶苗对N,P,K的吸收。在油茶苗培育过程中应重视大量元素N,P,K和微量元素Mn,Zn的合理施肥。
曹永庆姚小华严江勤
关键词:油茶水培微量元素
共5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