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喻晓春

作品数:114 被引量:1,008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7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6篇专利
  • 5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4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0篇心肌
  • 20篇缺血
  • 18篇电针
  • 17篇针刺
  • 17篇细胞
  • 16篇针灸
  • 14篇肾上腺
  • 14篇肾上腺素
  • 13篇心肌缺血
  • 10篇通路
  • 9篇心衰
  • 8篇穴位
  • 8篇肾上腺素受体
  • 8篇衰竭
  • 8篇介导
  • 7篇心力衰竭
  • 7篇信号
  • 7篇针药
  • 7篇经穴
  • 7篇Β-肾上腺素...

机构

  • 107篇中国中医科学...
  • 26篇辽宁医学院
  • 7篇中国中医研究...
  • 5篇北京中医药大...
  • 4篇南京中医药大...
  • 2篇南昌大学
  • 2篇山东中医药大...
  • 2篇教育部
  • 2篇中国中医科学...
  • 2篇浙江中医药大...
  • 2篇锦州医科大学
  • 1篇长春中医药大...
  • 1篇福建中医学院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山东中医药大...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辽宁医学院附...
  • 1篇辽宁中医药大...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作者

  • 114篇喻晓春
  • 57篇高俊虹
  • 23篇辛娟娟
  • 23篇付卫星
  • 21篇赵玉雪
  • 19篇王洪新
  • 17篇王玉敏
  • 15篇崔海峰
  • 15篇崔晶晶
  • 14篇陆凤燕
  • 12篇景向红
  • 11篇马淑骅
  • 10篇朱兵
  • 10篇逯波
  • 10篇王圆圆
  • 9篇马琰岩
  • 8篇于友华
  • 7篇张萌
  • 7篇晋志高
  • 6篇徐斌

传媒

  • 28篇针刺研究
  • 12篇中国针灸
  • 10篇中国中医基础...
  • 5篇中医杂志
  • 4篇中国药理学通...
  • 3篇中国实验方剂...
  • 2篇药物分析杂志
  • 2篇中成药
  • 2篇中国药理学与...
  • 2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科技导报
  • 1篇中国微循环
  • 1篇上海针灸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草药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5篇2020
  • 9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8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6篇2013
  • 5篇2012
  • 10篇2011
  • 18篇2010
  • 8篇2009
  • 6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1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电针预处理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改进模型大鼠的影响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在改进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基础上,给予电针预处理,观察针刺内关穴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的预防性治疗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选择大鼠双侧"内关"穴进行连续3d的电针预处理后,通过改进的造模方法建立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记录心电变化,并于再灌注结束后,进行伊文思蓝-TTC双染色及心律失常评分,采用多重荧光Western Blot法检测损伤局部心肌组织中Troponin C/Ⅰ蛋白相对表达量及其比值。结果:模型组和电针预处理组大鼠心脏结扎以后ST段显著性上抬,呈典型的"墓碑"样变。电针预处理组自再灌1min后ST段逐渐降低至正常组相应水平,与模型组对应时间点ST段幅值比较均降低(P<0.05)。电针预处理组的危险区比例和心律失常评分较模型组显著减少(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TnⅠ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cTnC/Ⅰ的比值显著升高(P<0.01);而电针预处理组的cTnC、cTnⅠ相对表达量及cTnC/Ⅰ的比值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的cTnC相对表达量及cTnC/Ⅰ的比值显著降低(P<0.01),cTnⅠ相对表达量则显著升高(P<0.01)。结论:改进的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更加稳定可靠,而电针预处理能够有效的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导致的心肌损伤。
戴求福伍舒扬辛娟娟刘群陆凤燕周晨陈安莉高俊虹赵玉雪喻晓春景向红
关键词:电针预处理心肌缺血再灌注内关
干针之争及学术思考被引量:6
2019年
近年来在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中出现了围绕理疗师等非针灸师能否使用干针治疗肌筋膜痛症的激烈论争,即"干针之争",干针之争既是饭碗之争和法律之争,某种意义上也是学术之争。干针之争中出现的干针独立倾向及其代表的西方医学针灸学的兴起,给传统针灸理论体系带来了冲击和挑战。通过回顾干针之争的各自观点及蕴含的潜在学术挑战,结合针灸国际化发展中出现的质疑和问题,对针灸学概念定义和针灸学理论体系进行了思考。
喻晓春
关键词:针灸针灸学
电针内关穴与乌头碱合用治疗急性心力衰竭大鼠的增效减毒效应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穴对乌头碱治疗急性心力衰竭模型大鼠的增效减毒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乌头碱组及乌头碱+电针组,除对照组外静脉输注普萘洛尔建立急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给予相应的治疗。通过血流动力学观察左...
刘群王圆圆周晨戴求福辛娟娟伍舒扬陆凤燕高俊虹喻晓春
关键词:心力衰竭乌头碱电针增效减毒超声图像
文献传递
得气针感与穴区不同组织结构关系的思考被引量:11
2019年
针感是针刺得气的重要标志之一,与临床疗效关系密切。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得气针感与不同组织结构(皮肤,结缔组织,肌肉,神经、血管)关系的相关研究,认为得气针感是穴区多种组织结构共同参与的产物,主要与神经系统关系密切。而医者手下的得气感,即滞针感可能是运针过程中引起的穴区肌肉收缩所致。通过系统梳理,提出了基于不同穴区组织结构及其脑功能响应系统探讨不同运针手法在产生得气针感中的作用的研究新思路,以期为阐明得气针感的科学机制及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陆凤燕王圆圆周晨陈安莉白万柱高俊虹喻晓春
关键词:得气针感
以心肌收缩力学性能为指标探讨宗气盛衰
喻晓春
ET-1/eNOS参与介导电针延缓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功能损害的机制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左心室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究内皮素-1(ET-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介导作用。方法:选用12周龄雄性京都Wistar(WKY)大鼠6只为正常组;另选12周龄SHR 1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和假电针组,每组6只。电针组选取“内关”进行干预(疏密波,2 Hz/15 Hz,1 mA,持续30 min),每日1次,共8周。假电针组仅于“内关”浅刺,不予电刺激。电针干预结束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大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采用右侧颈总动脉插管检测各组大鼠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期末压(LVEDP)、心率(HR)、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_(max))、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_(max));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ET-1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左心室心肌组织内皮素受体A(ETAR)、eNO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VEF、LVFS、+dp/dt_(max)/LVSP、-dp/dt_(max)/LVSP均降低(P<0.01,P<0.05);LVSP、LVEDP、+dp/dt_(max)、-dp/dt_(max)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LVEF、LVFS、+dp/dt_(max)/LVSP、-dp/dt_(max)/LVSP均升高(P<0.01,P<0.05);LVSP、LVEDP均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ET-1含量、心肌组织ETAR蛋白表达均升高(P<0.01),eNOS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血清ET-1含量、心肌组织ETAR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eNOS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电针干预可能是通过上调心肌组织eNOS蛋白表达,下调血清ET-1含量、心肌组织ETAR蛋白表达实现对高血压性心功能损害的缓解作用。
辛娟娟高俊虹刘群赵玉雪周晨喻晓春
关键词:电针左心室功能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针灸国际化发展的挑战及其思考
针灸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疼痛和疾病,积累的科学证据正逐步阐明针刺镇痛的机制,分析了设计针刺镇痛的几大理论体系,以及源自国际针灸临床研究的质疑与挑战。
喻晓春
关键词:针灸疗法
针刺穴区不同组织结构对得气针感及穴区肌电的影响初探被引量:12
2021年
目的:探讨穴区不同组织结构针刺对施针者和受试者得气针感及穴区肌电的影响。方法:招募20例健康受试者,按随机原则均接受4种不同组织结构针刺:足三里穴皮肤层针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皮肤麻醉下足三里穴(肌肉组织为主)针刺、无皮肤麻醉下足三里穴(全穴)针刺、无皮肤麻醉下犊鼻穴针刺。参考主观针感量表(MASS)录音记录行针期间施针者和受试者的针感变化,同时记录受试者穴区肌电。分析各组针感的出现率、强度,施针者和受试者针感的关系,以及各针感出现时的积分肌电值(iEMG)与针刺前的比值。结果:足三里穴皮肤层针刺以锐痛感、刺感最明显,皮肤麻醉和无皮肤麻醉下足三里针刺均以胀感、钝痛感、酸感及施针者手下沉紧感最明显。无皮肤麻醉下犊鼻穴针刺以胀感为主,但强度不如足三里穴明显。在皮肤麻醉和无皮肤麻醉下足三里针刺组中,受试者胀感和施针者手下沉紧感均呈正相关关系,受试者胀感一般先于施针者手下沉紧感约5 s出现;当出现受试者胀感及施针者手下沉紧感时,iEMG高于针刺前2~3倍。结论:受试者胀感、钝痛感、酸感以及施针者手下沉紧感等得气针感主要产生于肌肉组织,受试者胀感与施针者手下沉紧感常相伴产生,施针者手下沉紧感可能与针刺诱发的局部肌肉收缩活动有关。
陆凤燕陆凤燕张雯晰赵玉雪赵玉雪辛娟娟辛娟娟白万柱白万柱高俊虹
关键词:得气针感肌电
小动物超声成像技术在针灸研究中运用的新思路被引量:3
2018年
超声成像技术在针灸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对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价等方面,但由于低分辨率等限制,临床用超声仪无法应用于针灸基础研究。超高分辨率小动物超声成像系统具有分辨率高、无创、可实时、动态观察,亦可进行整体及局部观察等优势弥补了这个缺陷。然而目前该技术在针灸研究中的运用极少,而将小动物超声成像技术运用于针灸基础研究,尤其运用于针灸治疗心脏、血管、肿瘤等疾病的研究以及可视化针刺等方面,将有助于完善针灸治疗不同疾病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亦可为不同深度针刺方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这将促进针灸效应机制研究的发展,为针灸基础研究开拓新的方向。
刘群周晨王圆圆戴求福辛娟娟伍舒扬陆凤燕赵玉雪高俊虹喻晓春
关键词:针灸
从“肚腹三里留”论经穴效应的特异性被引量:22
2016年
经穴效应特异性是中医针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与否是目前国内外针刺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主要从"肚腹三里留"的中医历代古籍记载、足三里穴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现代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方面论述了足三里穴与胃肠功能之间存在的特异性联系,并从足三里穴和胃肠器官的脊髓节段水平及针刺足三里穴的脑中枢效应方面阐释了此种特异性的生理学机制,以期为"肚腹三里留"体现的经穴效应特异性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陆凤燕王圆圆辛娟娟赵玉雪喻晓春高俊虹
关键词:胃肠经穴效应特异性经穴-脏腑相关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