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述林

作品数:14 被引量:79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会议论文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海冰
  • 6篇夏季
  • 4篇威德尔海
  • 3篇气候
  • 3篇南极海冰
  • 2篇第四纪冰川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温度场
  • 2篇内陆湖泊
  • 2篇湖泊
  • 2篇反照率
  • 2篇冰川
  • 2篇冰盖
  • 2篇大冰盖
  • 1篇地貌
  • 1篇遥感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气候系统
  • 1篇全球气候

机构

  • 8篇兰州大学
  • 7篇中国极地研究...
  • 4篇华南师范大学
  • 4篇上海师范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4篇唐述林
  • 10篇康建成
  • 5篇周尚哲
  • 4篇刘雷保
  • 2篇秦大河
  • 2篇任贾文
  • 1篇王杰
  • 1篇许刘兵

传媒

  • 2篇冰川冻土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极地研究
  • 1篇地学前缘
  • 1篇第三届中国博...
  • 1篇全国地貌与第...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年份

  • 1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7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极地海冰的研究及其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被引量:32
2006年
极地海冰作为全球气候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影响大洋表面的辐射平衡、物质平衡、能量平衡以及大洋温、盐流的形成和循环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从最初研究极地海冰的强度和承载力到目前海/冰/气相互作用全球气候耦合模型的建立,使海冰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紧密结合起来.这些研究领域主要有:海冰及其表层雪的物理特性和过程、海冰区域生态特征、海冰区与气候相关的反照率和物质平衡研究以及海冰气候耦合模型等大的领域.模拟显示,21世纪因为全球变暖,南北极海冰都将减少.海冰和全球气候系统其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极地海冰的厚度季节性区域性分布问题、极地海冰边界及范围变化趋势问题、生消关键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问题、冰间湖的作用以及海气相互作用等将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唐述林秦大河任贾文康建成
关键词:海冰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内陆湖泊与大冰盖问题
长期以来,不断有学者将青藏高原腹地的湖群看作青藏大冰盖作用的证据。早在1906年,Huntington等就倾向于认为西藏广泛的湖盆低地都是冰川作用形成的。1930年,Trinkler也认为许多湖泊形状像冰川侵蚀造成。20...
唐述林周尚哲康建成
文献传递
南极海冰的分布、物理特征与气候
南极海冰的类型和海冰的生成及发展阶段对应,不同类型的海冰具有不同的厚度.基于这些原则并结合海冰走航观测标准及其它海冰现场调查技术方法,本文涉及的野外工作首先是对东南极威德尔海至普里茨湾之间夏季海冰的密集度和厚度分布进行大...
唐述林
关键词:全球气候系统南极海冰
文献传递
东南极海冰区夏季温度场
考察的目的是对卫星遥感产生的海冰地球物理参数:海冰密集度、雪盖厚度、海冰温度等进行地面详细验证,建立统计关系;以发现各种卫星资料反演算式的使用范围和局限性,为改进卫星资料反演算式提供依据.
康建成唐述林刘雷保
关键词:温度场冰区
文献传递
第四纪冰川研究新进展
<正> 近年,随着宇宙射线方法,电子自悬共振法,光释光法等测年技术的应用,第四纪冰川研究有很大进展。“冰期陆地海洋冰川的环境过程(The Environmental Processes ofthe Ice Age:Lan...
周尚哲赵井东许刘兵唐述林
文献传递
东南极海冰区夏季温度场
<正>位于南极大陆和亚南极交界区的南极海冰带,范围可以从东南极大陆沿岸延伸到南纬55度,分布面积从夏末约3.5×106km2到晚冬约19×106km2,在南大洋海洋的上部和大气下部之间形成特殊的交界面,改变着大洋表面的辐...
康建成唐述林刘雷保
文献传递
夏季南极威德尔海至普利茨湾之间海冰的特性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2003年1月4日至2月15日期间,在5种不同情况下对南极海冰进行了调查研究。包括:(1)基于走航观测的威德尔海至普利茨湾之间海冰分布研究;(2)基于航空拍摄的普利茨湾海冰分布研究;(3)纳拉海峡固定冰和上浮雪厚度钻孔测量以及冰心钻取;(4)中山站附近融化冰的分布研究以及(5)中山站附近海冰早期冻结过程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威德尔海至普利茨湾之间走航观测得到的海冰全部密集度为14.4%,大部分冰(99.7%~99.8%)属于一年冰,观测到冰的厚度在15~150cm。沿观测航线上海冰最大密集度(80%)出现在威德尔海,从59。56S到69°22S以及从040°41W到076°23E的区域分布着广阔的水域。这一结果验证了Silvia的海冰漂移理论。普利茨湾沿岸海冰受制于沿岸地形、拉斯曼丘陵以及搁浅冰山的影响,其密集度呈现较大的空间变化。钻孔测量显示,纳拉海峡固定冰平均厚度为169.5cm。风吹雪的重分布以及日照强度差异是导致纳拉海峡固定冰厚度差异的主要因素。观测表明,中山站附近海冰早期冻结遵循Lange的海冰早期冻结过程“饼状循环”最初的两个阶段。
唐述林秦大河任贾文康建成
关键词:海冰威德尔海
唐古拉山垭口地区的第四纪冰川测年新研究被引量:11
2007年
在野外综合考察的基础上,对唐古拉山垭口地区末次冰期的冰碛漂砾(或有冰川擦痕的露头)进行了宇生核素10Be暴露年龄的测定,得到(16.1±1.7)ka BP、(31.9±3.4)ka BP、(41.4±4.3)kaBP和(66.8±4.3)ka BP 4个测年数据.结合前人对本地区研究和测年的资料,确定该区更新世经历了4次较大规模的冰川作用:中更新世晚期的倒数第二次冰期、晚更新世中晚期的末次冰期早冰阶、间冰阶和晚冰阶,依次与MIS6、MIS4、MIS3和MIS2阶段对应;全新世经历了2次小的冰进:新冰期和小冰期,它们的时代与青藏高原其它地区新冰期和小冰期的时代基本一致.末次盛冰期的冰川范围十分有限,并且MIS3阶段的冰进规模远远超过了末次盛冰期.早期考察中所命名的唐古拉冰期和巴斯错冰期的时代是中更新世晚期(MIS6)和末次冰期早冰阶(MIS4),扎加藏布冰期的冰碛可能是末次冰期的冰碛叠加在倒数第二次冰期的冰碛物之上,而又经过后期作用改造而形成的一套冰碛.在该区老的冰碛物上没有测定出MIS6阶段之前的年代数据,可能是由后期的破坏或采集的样品不够充分所致,因此对本区最早冰川作用的时代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王杰周尚哲唐述林Patrick M.ColganJeffrey S.Munroe
关键词:第四纪冰川MIS3
南极海冰与气候被引量:24
2005年
在极区,海冰的形成在海洋上部和大气下部之间构成了新的交界面,改变了大洋表面的辐射平衡和能量平衡,隔离了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交换和水汽交换;海冰冻融过程影响着大洋温、盐流的形成和强度;海冰对南大洋和南极大陆气象、气候有重要的影响,在气候环境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南极海冰作用区约占南半球雪冰作用区面积的58%,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58%。其中,一年生海冰约占南极海冰区分布面积的83%;其分布面积从夏末2月份最小时的3×106km2左右,到9月份冬末最大时的18×106km2左右,一年中季节变化幅度可达15×106km2,季节变化率>500%。海冰分布区域的年际变化较大。南极海冰区是影响季节和年际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区域。当前,国际南极海冰与气候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海冰物理过程和在海冰区的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结合目前承担的研究课题,对国际南极海冰与气候研究的前沿动态和相关的国际计划进行了综述。
康建成唐述林刘雷保
关键词:海冰气候
南极海冰遥感现场对比实验被引量:12
2003年
南极海冰区是影响全球气候 -环境变化的关键区域之一 ,卫星遥感资料是获取大区域海冰地球物理特征参数的最有效的手段。但是 ,在南半球晚冬—初春期间 ,卫星遥感反演的海冰资料的误差较大 ,精度较低。 2 0 0 3年 9— 1 0月 ,由澳大利亚南极局组织 ,包括中国等 7个国家 ,1 4个研究单位的科学家参加 ,以澳大利亚破冰船“南极光号”为现场工作平台 ,在东南极季节海冰带 ,通过与美国宇航局 (NASA)、日本宇宙开发促进会合作开展的卫星、飞机、船、冰站立体联合观测 ;对AMSR E等卫星遥感产生的海冰地球物理参数 (海冰密集度、雪盖厚度、海冰物理温度等 )进行地面详细验证 ,建立遥感数据与地面实测数据的统计关系 ,以发现各种卫星资料反演算式的使用范围和局限性 ,为改进卫星资料反演算式提供依据。
康建成唐述林刘雷保
关键词:卫星遥感采样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