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秋梦

作品数:7 被引量:34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管
  • 3篇脊髓
  • 2篇电刺激
  • 2篇手术
  • 2篇细胞
  • 2篇面肌
  • 2篇面肌痉挛
  • 2篇脊髓电刺激
  • 1篇动脉
  • 1篇性疾病
  • 1篇胸腰椎
  • 1篇胸腰椎压缩
  • 1篇胸腰椎压缩性
  • 1篇胸腰椎压缩性...
  • 1篇血管壁
  • 1篇血管减压
  • 1篇血管母细胞瘤
  • 1篇血流
  • 1篇压缩性
  • 1篇压缩性骨折

机构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作者

  • 7篇周秋梦
  • 6篇仲骏
  • 5篇朱晋
  • 4篇焦伟
  • 4篇管宏新
  • 2篇杨晓笙
  • 2篇夏磊
  • 2篇杨敏
  • 2篇窦宁宁
  • 1篇汪辉
  • 1篇尚明
  • 1篇李世亭
  • 1篇万亮
  • 1篇王永楠
  • 1篇王永南

传媒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国际外科学杂...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家族性三叉神经痛
2014年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典型的三叉神经痛主要表现为阵发性、闪电样的疼痛发作,疼痛剧烈,常无法忍受,呈电灼、针刺、撕裂样,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数秒至数分钟不等。疼痛多发生于单侧,常有扳机点表现,其多表现为散发,而家族性三叉神经痛报道罕见,至今世界范围内报道仅50余个家系,其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与散发性三叉神经痛存在明显差别,尽管散发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病因为责任血管压迫三叉神经REZ区已被普遍接受,但关于家族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是否为血管压迫存在争议,其遗传模式也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文章复习了相关文献,并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综合,结合我们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经验,对其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原则、遗传模式等作了系统综述。
窦宁宁王永楠周秋梦焦伟夏磊管宏新朱晋仲骏
关键词:病因发病机制
责任血管壁自主神经在面肌痉挛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面肌痉挛系面神经颅内段受周围脑血管压迫所致,但其具体发病机理迄今不明。我们认为责任血管壁自主神经在该病的发生中起了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证实我们的假设。  方法:采用M?ller经典面肌痉挛动物模...
周秋梦
关键词:面肌痉挛自主神经系统责任血管面神经
文献传递
以脊髓功能障碍为突出表现的VHL病一例报道
2014年
家族遗传性血管母细胞瘤(Von Hippel-Lindan,VHL),是一种较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主要由于染色体3P25-26区基因突变引起[2],好发于小脑,易产生转移病灶,且常合并内脏病变[3].该病变位于脊髓的甚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VHL病,结合文献讨论其发病机制、病变特点和影像学检查等.
夏磊赵漂萍窦宁宁王永南周秋梦焦伟朱晋仲骏
关键词:脊髓功能障碍VHL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血管母细胞瘤内脏病变家族遗传性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手术策略被引量:18
2010年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策略。方法以9例实施MVD手术的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三维时间飞跃(3D-TOF)序列技术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脑血管病变情况;分析术中所见、手术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前MRI显示粗大扭曲的椎动脉(VA)偏向患侧,甚至对侧VA也移位至患侧。术中见VA直接同时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3例,小脑前下动脉(AICA)和小脑后下动脉(PICA)上抬间接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5例,PICA和小脑上动脉(SCA)分别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1例。术后,8例患者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症状即刻消失,1例术后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1例术后1周疼痛缓解。所有患者随访未见复发。结论粗大移位的VA通常是导致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直接或间接责任血管。MVD成功的关键是从后组颅神经开始解剖,逐渐将VA向下移位,而不是简单地在神经和血管间塞入垫片。
朱晋管宏新仲骏李世亭杨晓笙周秋梦焦伟
关键词: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椎动脉
微创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PVP或PKP微创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20例(28椎);术前、术后24 h及出院后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及出院后随访时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分析术后24 h及随访时患者满意度。结果 2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采用PVP 4例(5椎),PKP 16例(23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获随访1~24个月,平均8个月。患者术前VAS为(8.9±0.4)分,术后24 h为(2.1±2.0)分,最后随访时为(2.2±1.9)分;术后24 h及最后随访时VAS较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后随访时ODI明显低于术前(P<0.05),分别为(25.8±10.4)%和(56.4±10.8)%。患者术后24 h的满意率为95.0%,最后随访时为89.5%。结论 PVP/PK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创伤小,可达到满意的止痛效果,还可预防椎体再塌陷、增强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管宏新朱晋仲骏万亮周秋梦尚明杨敏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微创手术
微型植入式脊髓电刺激系统的可行性实验研究
2011年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微型植入式脊髓电刺激系统应用于动物实验的可行性。方法取健康成年SD大鼠20只,将微型植入式脊髓电刺激系统电极置于大鼠C2颈髓背侧硬膜外,脉冲发生装置及电源植入背部皮下。分别于术前(0 h)及术后12、24、36 h,测试微型植入式脊髓电刺激系统的参数(电压、刺激频率和脉宽);进行大鼠神经行为学功能评分(BBB评分)和斜板实验,并测量大鼠体质量。结果脊髓电刺激系统各项参数在0 h、12 h、24 h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参数在0 h与36 h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BB评分、斜板实验和体质量检测显示:0 h与12 h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 h与24、36 h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过程中大鼠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微型植入式脊髓电刺激系统应用于动物实验是安全可行的,可用于脊髓电刺激治疗脑缺血性疾病的进一步实验研究。
管宏新仲骏汪辉朱晋杨敏杨晓笙周秋梦焦伟
关键词:脊髓电刺激
神经干细胞在治疗脑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1年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对于缺血、缺氧等外界因素十分敏感,脑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大量研究表明,神经干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有再生和分化的潜能,脑组织神经元可能并不属于终末分化细胞,这为临床治疗脑缺血性疾病带来希望。文章就神经干细胞在治疗脑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周秋梦仲骏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脑缺血脊髓电刺激脑血流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