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
- 作品数:7 被引量:8H指数:1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新冠肺炎疫情对儿童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随访时间的影响及对策
- 2021年
- 目的探讨新冠肺炎疫情对儿童风湿免疫性疾病患儿出院后首次门诊随访时间的影响及对策。方法采用病例回顾研究方法,以2019年1月6日—2019年2月4日(30 d)222例出院患儿为对照组,2019年12月26日—2020年1月24日(30 d)177例出院患儿为观察组,并按地域、病种分亚组,对比出院患儿行首次门诊随访的时间以及失访患儿比例。结果两组患儿随访延长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间比较:重庆区县患儿延长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冠肺炎疫情增加了风湿免疫性疾病儿童的失访率,“互联网医院”可辅助满足就医需求。
- 周玉王君君
- 关键词:儿童风湿免疫性疾病随访
- IL-18受体α链基因多态性与重庆汉族人结核病易感性的关系
- 2009年
- 目的:探讨重庆地区汉族人群白细胞介素18受体α链(IL-18Rα)基因多态性与结核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多聚酶链反应(PCR-SSP)分析重庆汉族人群中427例结核病患者和469名健康对照的IL-18Rα基因的-69C/T,-638C/T位点多态性,统计分析基因多态性与结核病易感性的关系。结果:IL-18Rα基因启动子-69和-638位点核苷酸均存在C、T二态性,都表现为CC纯合、TT纯合、CT杂合三种基因型;-69C/T位基因型分布频率在结核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CC基因型频率(41.6%)明显高于结核组(30.4%)(χ2=13.011,P=0.001),结核组的等位基因T频率(44.8%)明显高于对照组(36.6%)(χ2=11.2,P=0.001);T等位基因在结核组与对照组比较,优势比OR=1.41。-638C/T位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在结核组与健康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庆汉族人IL-18Rα基因的-69C/T多态性与结核易感性相关,携带-69T等位基因的人群更易患结核病,而-638位C/T多态性与结核病易感性无明显相关性。
- 战玉助蒋利萍王春艳周超解元元朱朝敏周玉
-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结核病易感性
- CpG ODN抑制EB病毒复制的体外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CpG寡脱氧核苷酸链(CpG ODN)体外对EB病毒(EBV)复制的抑制作用。方法:CpG ODN体外预处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后感染EBV,用荧光定量PCR和ELISA分别检测培养后PBMC中EBV拷贝数和培养上清液中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了解不同剂量、不同时间CpG ODN预处理PBMC中EBV复制和PBMC产生IFN-γ之间的关系。结果:(1)不同浓度CpG ODN预处理组的EBV拷贝数均低于未处理组(P<0.05),其中10mg/LCpG ODN预处理组EBV拷贝数最低,为(3.85±0.37)×108基因拷贝/L;(2)CpG ODN预处理48h组的EBV拷贝数(11.32±0.83)×108基因拷贝/L低于其余各预处理时间组的EBV拷贝数(P<0.05);(3)不同浓度CpG ODN预处理组培养上清液中的IFN-γ均高于PBMC组和PBMC+EBV组(P<0.05),其中10mg/LCpG ODN处理组IFN-γ量最高(66.27±6.29)ng/L;(4)CpG ODN预处理48h的PBMC+CpG ODN+EBV组培养上清液中IFN-γ(51.74±4.09)ng/L高于其余各预处理时间组和PBMC组及PBMC+EBV组(P<0.05)。结论:CpGODN作为一种新型的免疫调节剂,在体外能有效抑制EBV复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PBMC产生IFN-γ有关。
- 周玉蒋利萍刘玮
- 关键词:CPG-ODNEB病毒IFN-Γ
- 儿童风湿免疫专科护理工作手册在临床培训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 2018年
- 目的探索儿童风湿免疫专科护理工作手册的制定及其在临床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某儿童专科医院风湿免疫科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专科护理人员需求,制定专科护理工作手册,并应用手册对科内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评价其应用效果。结果实施后出院患者满意度、院级理论考试成绩、院级护理质控检查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风湿免疫专科护理工作手册应用于临床培训,提高了专科护理质量,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王君君王玉莲魏晓琼史靓周玉
- 关键词:风湿免疫护理
- 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13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分析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的临床发病及诊断情况,增强儿科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1993年5月至2007年12月诊断的135例PID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时症状体征、性别、发病年龄、家族史、免疫学结果及诊断情况。结果135例患儿中以抗体缺陷最多,占34.8%,吞噬细胞缺陷占18.5%,其他明确的免疫缺陷综合征占14.8%,联合免疫缺陷占11.9%,免疫失调性疾病占5.9%,补体缺陷占0.7%,其他PID占13.3%。男女比例为110∶25,临床诊断与基因诊断比例为98∶37。1993—1996年诊断9例,1997—2000年诊断23例,2001—2003年诊断31例,2004—2007年诊断72例,诊断病例数逐年增加。其中2001—2003年基因诊断7例,2004—2007年基因诊断30例。结论PID为一组主要见于婴幼儿的遗传病,是引起儿童反复、严重、致残、致死性感染的重要原因。近年来诊断的PID病例数逐年增加,基因分析是确诊该类疾病的重要手段。
- 战玉助蒋利萍周玉谢娜杨锡强
- 关键词: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家庭史免疫学诊断
- 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者EBV转化的B淋巴母细胞系的建立及应用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建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人外周血永生化B细胞系,保存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人特有的基因组资源,为进一步研究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提供丰富实验材料。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加入环孢菌素A、EB病毒共培养以转化外周血淋巴细胞。结果:成功建立14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人外周血永生化B细胞系,建株成功率100%;对已建立的永生细胞株冻存和复苏,成功率为100%;转化前后制备细胞染色体和G显带核型分析无明显改变。结论:经EB病毒成功转化外周血B淋巴细胞为永生细胞株,为进一步开展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基础研究提供了资料。
- 刘玮蒋利萍谢娜周超战玉助周玉
- 关键词:原发性免疫缺陷病EBV
- 川崎病患儿口服拜阿司匹林致过敏性皮疹的护理体会
- 2021年
- 报道川崎病患儿口服拜阿司匹林过敏反应病例,分享护理体会,提高阿司匹林过敏反应病例识别及护理,避免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方法:回顾性总结我科川崎病患儿在口服拜阿司匹林过程中出现的过敏表现、识别、处理、护理,浅析医疗处理及护理体会。结果:口服拜阿司匹林出现皮疹的过敏现象,表现为红斑、荨麻疹、皮肤瘙痒,但相关详细报道较较少,我科均以全身散在皮疹为首发症状,予以炉甘石洗剂外用及盐酸西米替嗪口服后可有缓解,最终停用阿司匹林后皮疹可逐渐消退,使用氯吡格雷等替代药物。结论:川崎病患儿口服阿司匹林过敏现象较少见,但临床应用中仍需多观察患儿在服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必要时更换其他药物。
- 周玉
- 关键词:拜阿司匹林川崎病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