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东华

作品数:55 被引量:217H指数:7
供职机构: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更多>>
发文基金: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广东省佛山市科技局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5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2篇肿瘤
  • 19篇宫颈
  • 19篇病理
  • 16篇乳腺
  • 14篇细胞
  • 13篇临床病理
  • 11篇免疫
  • 11篇病变
  • 10篇上皮
  • 9篇上皮内
  • 9篇皮内
  • 9篇子宫
  • 9篇鳞状
  • 9篇病理分析
  • 8篇原位
  • 8篇乳腺肿
  • 7篇腺癌
  • 7篇临床病理分析
  • 6篇原位杂交
  • 6篇上皮内瘤

机构

  • 42篇佛山市妇幼保...
  • 13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佛山市第一人...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广东省中医院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州安必平医...

作者

  • 55篇周东华
  • 27篇平静
  • 25篇田杰
  • 20篇陈莹
  • 19篇范菊花
  • 18篇秦艳
  • 17篇刘小燕
  • 7篇彭敏
  • 6篇朱大江
  • 6篇葛娟
  • 6篇王夷黎
  • 5篇邓凯贤
  • 4篇朱婧
  • 4篇潘淑芬
  • 4篇陈莹
  • 3篇左越
  • 3篇郭钊轩
  • 3篇刘晓燕
  • 3篇张建兰
  • 3篇周志升

传媒

  • 10篇临床与实验病...
  • 5篇诊断病理学杂...
  • 3篇国际医药卫生...
  • 3篇临床与病理杂...
  • 2篇中国妇幼保健
  • 2篇山东医药
  • 2篇广东医学
  • 2篇中国热带医学
  • 2篇中国妇产科临...
  • 2篇中华内分泌外...
  • 1篇当代医学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实用妇产科杂...
  • 1篇天津医药
  • 1篇广东医学院学...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6篇2022
  • 6篇2020
  • 5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6篇2015
  • 1篇2014
  • 12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凶险性前置胎盘伴不同程度侵入性胎盘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凶险性前置胎盘(PPP)伴侵入性胎盘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至2018年佛山市妇幼保健院PPP产妇临床及胎盘病理资料322例,其中伴侵入性胎盘142例为实验组,包含胎盘粘连(PA)22例、胎盘植入(PI)109例、穿透性胎盘植入(PP)11例。未伴有侵入性胎盘180例为对照组。结果PPP伴侵入性胎盘在孕次、产次、剖宫产史、人工流产史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P组中PA与PI在年龄、孕次、产次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与PP在年龄、产次、剖宫产史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与PP没有显著差异(P>0.05)。侵入性胎盘在子宫前壁附着率高于对照组(P<0.05)。孕次(≥4次)、产次(≥2次)、剖宫产史(≥2次)、人工流产史(≥2次)是PPP伴侵入性胎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结合上述因素有对PPP伴侵入性胎盘发病的预测价值。
葛娟周东华潘育田杰欧阳晨捷平静秦艳范菊花
关键词:胎盘粘连胎盘植入穿透性胎盘植入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复发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复发机制。方法采用真菌学检查、药敏试验和细胞因子检测比较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病原学特点、药物敏感度和Th 1/Th 2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RVVC的主要病原菌为白念珠菌(84.21%),其次为光滑念珠菌、近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热带念珠菌;RVVC念珠菌株对4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依次为制霉菌素>两性霉素>酮康唑>伊曲康唑;RVVC患者Th 2型分泌的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增高。结论白色念珠菌是导致临床阴道念珠菌感染的优势菌群;唑类药物存在一定耐药性,应注意VVC首次治疗中抗真菌药物的规范化使用。
岑丽卿潘淑芬周东华颜胜唐妍
关键词: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念珠菌
精准型乳腺标本收集器的研制及应用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研制精准型乳腺标本收集器,提高乳腺麦默通微创旋切手术标本收集效果。方法将乳腺中心行乳腺麦默通微创旋切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使用自制的精准型乳腺标本收集器收集术中乳腺肿物标本,对照组使用普通弯盘收集乳腺肿物标本,观察并统计两组手术时间、标本核对次数、术后标本处理时间及标本点位对应位置错误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标本核对次数及术后标本处理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0. 05);术后标本点位对应位置错误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精准型标本收集器能精准收集乳腺标本组织,减少术后标本处理时间及标本点位对应放置的错误率,帮助术者便利、安全地处理手术标本,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安全隐患。
张莉植飞雁李秋燕韦慧玲朱大江周志升周东华冯志敏
关键词:乳腺肿块
IMP3表达与绒毛外滋养细胞(EVT)侵袭增殖活性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绒毛外滋养细胞(EVT)侵袭增殖活性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 RNA结合蛋白3(IMP3)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东省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凶险型前置胎盘(PPP)伴侵入性胎盘30例产妇为实验组,含胎盘粘连(PA)、胎盘植入(PI)、穿透性胎盘植入(PP)各10例。10例PPP并子宫瘢痕修补术的产妇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及Imageproplus软件半定量测定IMP3表达,计数5个高倍视野EVT平均数量,测量EVT浸润肌层深度(mm)、EVT浸润肌层深度/肌壁厚度(%)、胎盘植入最深点绒毛滋养细胞至浆膜层距离(mm)。结果侵入性胎盘EVT数量、浸润肌层深度高于对照组(P<0.05),PI、PP中IMP3表达强于对照组(P<0.05)。IMP3表达与EVT数量、浸润肌层深度、浸润肌层深度/肌壁厚度呈正相关(P<0.05),与绒毛滋养细胞至浆膜层距离呈负相关(P<0.05)。结论IMP3可能促进EVT侵袭和增殖,参与侵入性胎盘的进展过程。
葛娟周东华田杰平静潘育欧阳晨捷秦艳刘小燕
关键词:绒毛外滋养细胞胎盘粘连胎盘植入穿透性胎盘植入
hTERC基因在宫颈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检测人类染色体端粒酶基因(hTERC)在宫颈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探讨hTERC基因在宫颈腺癌中异常扩增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0年我院收治的15例宫颈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15例患者存档的病理石蜡切片标本中hTERC基因的扩增情况。同时取15例慢性宫颈炎组织作为正常对照,FISH检测其病理石蜡切片标本中hTERC基因的扩增情况。结果15例腺癌患者中有4例高危HPV病毒检测阴性。FISH检测15例宫颈腺癌的石蜡标本中的3号染色体hTERC基因15例均呈阳性表达,异常扩增阳性率为100%。宫颈炎对照组中未检测到hTERC基因异常扩增,异常扩增阳性率为0%。两组hTERC基因异常扩增阳性率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尸〈0.01)。结论hTERC基因在宫颈腺癌组织中异常扩增,应用FISH技术检测宫颈腺癌中hTERC基因的表达,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宫颈腺癌。
彭敏邓凯贤王夷黎周东华秦艳刘晓燕
关键词:宫颈腺癌HTERC基因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高危型HPV感染
计算机辅助阅片与单纯人工阅片在宫颈液基细胞学诊断中对比观察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阅片系统(ThinPrep imagingsystem,TIS)在宫颈液基细胞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 000例宫颈液基细胞学标本运用TIS辅助阅片+人工阅片进行诊断,记录阅片时间及诊断结果,并分别与2011年同期10 000例单纯人工阅片的阅片时间及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单纯人工阅片平均时间为4.8 min/片,TIS辅助阅片后的人工阅片平均时间为2.6 min/片,阅片速度提高84.6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种阅片方法对比鳞状上皮细胞异常标本检出率显示:使用TIS后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ASC)以上的细胞增加9.82%,其中未明确诊断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增加12.01%;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增加6.71%;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增加22.73%,不除外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cannot exclude HSIL,ASC-H)降低27.78%,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种阅片方法对比细胞学与组织学的诊断符合率显示:细胞学诊断为LSIL以上的与组织学诊断为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的符合率分别为90.32%和91.47%,使用TIS后诊断为LSIL的、组织学诊断为CIN1的符合率由71.59%升至74.45%,HSIL组织学诊断为CIN2以上的符合率由77.78%升至82.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S能显著提高阅片速度,降低诊断医师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并具有与单纯人工阅片相似的病变检出率,是一种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子宫颈癌筛查技术手段。TIS对HSIL的高敏感性,有待探讨。
周东华田杰王夷黎秦艳平静刘小燕陈莹范菊花
关键词: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青少年女性乳腺恶性叶状肿瘤内癌的临床病理诊断陷阱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分析青少年女性恶性叶状肿瘤内癌的诊断陷阱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对1例青少年女性恶性叶状肿瘤内癌的临床特点、HE染色和免疫组化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女性,18岁,镜下肿瘤细胞异型性十分明显,肿瘤增长速度快,易出现肿瘤坏死,在空芯针穿刺、冷冻及常规病理时,需排除纤维腺瘤和其他类型肉瘤、化生性癌等诊断,全面广泛取材及免疫组化才能做出准确的病理诊断。结论青少年女性乳腺恶性叶状肿瘤十分少见,恶性叶状肿瘤内癌更是十分罕见,提高该病临床病理特点的认识,可尽量减少误诊。
秦艳陈莹周东华
关键词:恶性叶状肿瘤导管原位癌病理学
Silva分型系统在宫颈腺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病理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 探讨Silva分型在子宫颈腺癌中的病理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20年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宫颈腺上皮病变35例患者,包括宫颈原位腺癌11例,宫颈浸润性腺癌(普通型)24例。根据Silva分型标准重新分型,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子宫颈腺癌Silva分型与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P<0.001)。Sliva C型肿瘤厚度明显高于Sliva A型(P<0.001)与Sliva B型(P<0.05),Sliva B型肿瘤厚度明显高于Sliva A型(P<0.001)。Sliva C肿瘤淋巴脉管累及、神经侵犯明显高于Sliva A与Sliva B(P<0.05)。结论 Silva分型通过肿瘤生长方式评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可以预测患者的预后并完善治疗策略。
葛娟周东华田杰平静刘小燕陈莹钱志文
关键词:宫颈腺癌肿瘤厚度
同时性与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病理分析
2022年
目的探讨同时性与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20年6月佛山市妇幼保健院经病理确诊的57例BP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同时性双侧乳腺癌(synchronou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SBBC)20例,异时性双侧乳腺癌(metachronou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MBBC)37例,并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止于2020年12月。比较SBBC与MBBC第一和第二原发癌的组织学类型、T分期、脉管累及、TNM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和免疫表型差异,并对二者的预后进行分析。结果SBBC与MBBC患者第一和第二原发癌的组织学类型均以非特殊型浸润性癌和导管原位癌最多见,T分期以T1和T2期为主,脉管以未受累及为主,TNM分期以Ⅰ和Ⅱ期为主。MBBC患者第二原发癌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于SBBC患者(P<0.05)。SBBC患者第一原发癌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阳性率均高于MBBC患者第一原发癌,但SBBC患者第二原发癌HER2阳性率低于MBBC患者第二原发癌(均P<0.05)。SBBC患者第一和第二原发癌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receptor,PR)和HER2表达一致性均高于MBBC患者(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SBBC与MBBC患者总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78,P=0.070)。结论SBBC与MBBC患者第一和第二原发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有一定差异,MBBC患者两侧肿瘤病灶异质性较大,但二者预后无明显差异。
平静朱婧周东华田杰
关键词:乳腺癌病理学
子宫腺瘤样瘤36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探讨子宫腺瘤样瘤(adenomatoid tumors,ATs)的发生、命名、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对36例子宫AT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 36例子宫ATs占同期子宫肿瘤切除标本的1.61%,肿瘤多位于子宫近浆膜下的肌壁间(31/36),均呈结节状生长,单发34例(94.4%),多发2例(5.6%),直径1.0~6.5 cm,边界清或欠清,无包膜。其中伴发子宫其他病变13例(36.1%),单纯为子宫ATs 23例(63.9%)。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均无特征性。大体上类似平滑肌肿瘤,切面大多灰白、灰黄,实性均质,质硬或较软,少数切面湿润,可见细小腔隙和小囊腔,内含半透明黏液。镜下肿瘤由增生的平滑肌和上皮样成分组成,上皮样成分增生形成许多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腺样或腔隙样结构,呈片、巢状或单个散在分布于平滑肌束之间,上皮样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无核分裂象,增生的平滑肌呈束状或编织状排列。免疫表型:肿瘤上皮样成分CKpan、Calretinin呈阳性,CD34呈阴性。结论子宫ATs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起源于浆膜间皮,临床及病理检查均易误、漏诊,免疫组化检测CKpan及Calretinin有助于诊断。其平滑肌成分是否应看作肿瘤的实质成分,有待探讨。
周东华田杰陈莹刘小燕范菊花
关键词:子宫肿瘤腺瘤样瘤免疫组织化学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