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辉
- 作品数:17 被引量:35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媒介变革语境下文学“破界”现象研究——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被引量:3
- 2015年
- 语言、文字的诞生、演进与完善,使得以其为载体的文学日益体系化并在横向与纵向上都形成了一定的疆界。然而20世纪以来,大众媒介的兴起和传媒艺术的发展,使文学的疆界逐渐被突破、剔除。本文从传统文学的疆界构成与破界的必然性、文学破界的表现——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以及文学在媒介变革语境下的传播与创新三个方面对该论题进行了阐述。尽管媒介的特质会不同程度地消解传统文学的某些精妙和韵味,但事实上,媒介变革语境下文学疆界的突破与延伸,其根本就是跨界融合。并且,随着这场革命的深入进行,跨界越来越巧妙而不露痕迹,融合越来越复杂而多变。
- 吴辉于汐
- 关键词:媒介变革文学《罗密欧与朱丽叶》传媒艺术
- 三个王子,两位绅士,一段恋情:中国银幕上的莎士比亚被引量:1
- 2012年
- 莎士比亚被介绍到中国一百多年来,有译成中文的莎剧文学剧本出版,更有改编成本土艺术的莎剧戏曲演出。然而,一般的公众认为中国的莎剧电影却很久以后才面世。事实上,在中国早期的默片时代就有几部莎剧改编的电影。不过影响较大、传播较广的还是2006年根据《哈姆雷特》改编的两部影片《夜宴》和《喜马拉雅王子》。本文从为何改编、如何改编和改编的成就三个方面,对'中国银幕上的莎士比亚'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解析和评述。
- 吴辉
- 关键词:莎士比亚电影改编
- 跨媒介、跨文化传播:“改编”课堂讲好中国故事初探被引量:3
- 2021年
- 本文从实证的角度阐明了在"电影改编"课堂上为什么要讲中国故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怎样让传播对象亲身感受中国故事,应该让外国人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等内容,以期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一定的参考。
- 吴辉
- 关键词:跨媒介跨文化电影改编中国故事
- 主持人语
- 2017年
- 自电影艺术诞生之初,乔治·梅里爱就在卢米埃尔兄弟的纪实风格之外开辟出一条电影戏剧化之路。从此,戏剧性与源自摄影技术的纪实性并驾齐驱,共同成为电影艺术的本体属性。电影创作者从未停止从各种形式的戏剧艺术中汲取营养。
- 吴辉
- 关键词:主持人电影艺术卢米埃尔本体属性戏剧艺术戏剧化
- 莎士比亚:不仅是永恒的,还应是当下的
- 2016年
- 本文通过对莎士比亚生活年代的追溯以及四百年来西方各种文学和文化理论对莎士比亚的阐释演绎,指出作为语言文本的"莎剧",无论是台词还是剧本,都因媒介的承载而得以流传并在传播中获得新生,提出"莎士比亚不仅是永恒的,还应是当下的"。
- 吴辉
- 关键词:莎士比亚
- 影像莎士比亚
- 吴辉
- 关键词:电影电视莎士比亚
- 莎士比亚:大众文化的回归
- 2006年
- 吴辉
- 关键词:莎士比亚戏剧大众文化后现代文化莎剧精英文化哈姆莱特
- 改编:文化产业的一种策略——以莎士比亚电影为例被引量:11
- 2007年
- 本文以莎士比亚电影为例,从三个方面:即改编的可能性与动因、文本作者如何被电影作者置换和改编电影的消费与获利,分析并阐述了改编实际上是文化产业的一种策略。它不仅丰富了文化市场,吸引来更多的观众,而且更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一旦这种作为文化产品的改编电影充斥整个市场,作为观众的消费者就会变得愚昧麻木,缺乏对文化产品的鉴别和批判能力。
- 吴辉
- 关键词:改编文化产业后现代文化
- 莎士比亚:不仅是永恒的,还应是当下的
- 2015年
- 针对400年来莎翁在国际文化领域的声誉及影响,不仅从艺术本体、历史语境、电影工业等方面回答了“莎士比亚为什么是永恒的”这一问题,更进一步地从“大文本”概念、经典与流行文化之关系,以及科技和媒介变革的视角,回应了“莎士比亚也应是当下的”这一命题。
- 吴辉
- 关键词:莎士比亚艺术本体文化
- 得,远大于失——也谈小说《白鹿原》的电影改编被引量:10
- 2013年
- 关于电影《白鹿原》的改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代奇书",《白鹿原》被宣称为"最难拍"的一部长篇小说,因此电影改编无疑是最具难度与挑战的创作。导演王全安对原著的故事结构、人物设置等都进行了大面积的调整,并充分利用影像的魅力展现了一个从想象到可见的"白鹿原",给观众对《白鹿原》的理解和认识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本文将重点从影片的结构、人物和视听三个方面谈其改编的得与失。
- 吴辉别君红
- 关键词:《白鹿原》改编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