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洪宝

作品数:72 被引量:817H指数:15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5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0篇天文地球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20篇气温
  • 16篇环流
  • 11篇气候
  • 9篇海表
  • 9篇海表温度
  • 9篇北半球
  • 8篇温度异常
  • 8篇夏季
  • 8篇降水
  • 8篇大气环流
  • 7篇热带
  • 7篇海表温度异常
  • 6篇月平均
  • 6篇年际
  • 6篇流层
  • 6篇变率
  • 5篇年代际
  • 5篇年代际差异
  • 5篇平均气温
  • 5篇平流层

机构

  • 37篇南京信息工程...
  • 35篇南京气象学院
  • 4篇兰州中心气象...
  • 4篇山西省气象台
  • 3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吉林省气象局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湖北省气象局
  • 1篇甘肃省气象局
  • 1篇上海市环境保...
  • 1篇中国气象局兰...
  • 1篇陕西省气象局
  • 1篇江苏省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黑龙江省气象

作者

  • 72篇吴洪宝
  • 14篇王盘兴
  • 8篇李栋梁
  • 8篇章基嘉
  • 4篇段安民
  • 4篇薄燕青
  • 3篇陶健红
  • 3篇艾丽坤
  • 2篇陈小兰
  • 2篇林开平
  • 2篇刘玉莲
  • 2篇刘学华
  • 2篇李明
  • 2篇段明铿
  • 2篇于秀晶
  • 2篇李丽平
  • 2篇何浪
  • 2篇沈桂凤
  • 2篇庞昕
  • 2篇赵晓川

传媒

  • 36篇南京气象学院...
  • 6篇应用气象学报
  • 4篇高原气象
  • 3篇干旱区研究
  • 3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干旱气象
  • 1篇太阳能学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冰川冻土
  • 1篇科技情报开发...
  • 1篇黑龙江气象
  • 1篇甘肃气象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吉林气象
  • 1篇暴雨灾害
  • 1篇科技创新导报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2007年中...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第六次全国动...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9篇2008
  • 5篇2007
  • 6篇2006
  • 6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3篇2001
  • 4篇2000
  • 4篇1999
  • 4篇1998
  • 3篇1997
  • 1篇1996
  • 6篇1995
  • 3篇1994
  • 3篇1993
  • 1篇1992
7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波功率谱Monte Carlo显著性检验的一个简易方案被引量:23
2009年
对一个气象量时间序列p={P(t),t=1,n},通过相空间中的几何分析直观地阐明了Morlet小波功率谱W(t,k)的计算原理,给出了一个对W(t,k)作Monte Carlo显著性检验的方案。由于该方案中随机序列的产生与分析序列p的理论分布无关,实施简单易行。对6月100hPa南亚高压强度指数序列的小波功率谱显著性检验表明,该方案能充分揭示p中年际、年代际振荡随时间的变化,因而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王蕊王盘兴吴洪宝李丽平陈延聪刘晴晴
中国季降水量的气候噪声和潜在可预报性估计被引量:10
2008年
利用中国130个测站1961—2004年的日降水量资料,使用低频白噪声延伸法和方差分析法估计了中国季降水量的气候噪声方差和潜在可预报性。结果表明:中国季降水量的气候噪声方差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小,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高,其次是春秋季,冬季最小,而且内陆的季节变化比东南沿海的季节变化显著。季降水量的潜在可预报性有较大的季节和区域差异,但总体来说,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季降水量是潜在可预报的。以绝对误差小于均方差0.68倍作为预测正确标准,全国大部分地区季降水量的预报正确率上限为50%-60%。
赵晓川吴洪宝何浪
关键词:气候噪声潜在可预报性
用SSA-MEM分析黑龙江省近45年气温变化被引量:17
2004年
刘玉莲吴洪宝
关键词:最大熵谱气候变化年际变化月际变化
中国近40年日平均气温的概率分布特征及年代际差异被引量:6
2007年
利用全国129站日平均气温资料,从偏态系数、峰度系数入手分析了日平均气温的概率分布特征及年代际差异,结果表明:近40年中国各季日平均气温的均值分布大致呈南高北低,夏季日平均气温的日际变化最小,四季日平均气温不服从正态分布的地理差异明显。1961-1975年时段至1976-2000年时段,夏季、春季日平均气温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范围明显加大,冬季不服从正态分布范围,北部加大,南部减小,秋季与冬季大致相反;在夏、春、秋季日平均气温方差的变化对日平均气温概率分布的影响是主要的,均值变化的影响次之,冬季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流域均值的变化对概率分布影响是主要的,方差变化影响次之,其他地区相反。
刘学华王立静吴洪宝
关键词:偏态系数年代际差异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海表温度异常的线性转置预报模型被引量:1
2000年
采用 COADS的月平均海平面温度距平 ( SSTA)资料 ,建立了预报热带印度洋-太平洋 SSTA的线性转置模型 ( L IM)。经检验 ,对于非独立和独立样本 ,预报的均方根误差分别在 1 2个月和 1 0个月预报时效内小于 SSTA的均方差 ,相对误差在 5个月预报时效内都小于 5 0 %。在 El Nino和 La Nina时段效果优于其他时段 ,其中La Nina时段又更好些。对同一地区的 SSTA,L IM预报优于自回归模型预报、奇异谱 -最大熵预报、气候预报和持续性预报。
王秀荣吴洪宝
关键词:海温距平热带印度洋
ENSO年份的确定及其典型事件分析被引量:6
2008年
通过分析1948—2001年Nino3海区SSTA、南方涛动指数(SOI),确定了ENSO循环中冷、暖事件的起止年月。
薄燕青吴洪宝
关键词:海温异常SOI
500 hPa位势高度场极端天气事件的NCEP集合概率预报效果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基于百分位方法,首先通过构建气候等概率区间得到了位势高度场极端天气事件区分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预报结果检验评价方案;以此为基础,对2003年夏季亚欧区域的500hPa位势高度场极端天气事件的NCEP集合概率预报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分析时段和区域内的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比气候平均状况略偏高。NCEP集合预报系统对异常偏低的极端事件的预报易偏高,但相对比较可靠;对相对异常偏高极端事件的预报频率随着预报时效的增大而减小,时效小于3d时预报频率偏高,时效大于5d时显著偏低,预报可靠性相对差一些。2)EV(economic value,经济价值)分析表明,NCEP集合预报系统对偏高(低)极端事件的概率预报效果明显高于正常天气事件。3)预报命中率分析表明,在高概率阈值下,预报命中率较低,这与预报系统在部分个例中的不发散有关。随着概率阈值的降低,预报命中率稳步提高,说明集合成员的发散使之可以覆盖实况可能出现的区间,从而得到更好的预报效果。
段明铿王盘兴吴洪宝
关键词:极端天气事件
全球热带SSTA与中国7月降水和气温的伴随相关型分析被引量:8
1998年
用伴随相关型(ACP)分析了中国7月降水和气温与全球热带SSTA的POP(主振荡型)间的关系,得到当两个典型的传播POP处在ElNino事件发展相位时中国夏季总体呈南北旱、中间涝的形势,其中江淮流域、华中、东北东部和西北大部为降水正距平,华北、华南为负距平,降水偏多(少)时相应的气温偏低(高);当两个传播型的典型模态处于LaNina事件发展相位时情况则相反。
吴洪宝段安民
关键词:海表温度异常降水气温
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遥相关型的非线性特征被引量:5
2007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500 hPa高度场资料,采用EOF和非线性主成分分析(NLPCA,Nonlinear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研究了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遥相关型的非线性特征,并将两种分析的结果与实际观测相比较,结果表明:NLPCA在提取资料场序列的低维非线性相关结构方面比传统EOF有明显的优越性。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的遥相关型有明显的非线性结构特征,特别是EU型和PNA型,当非线性主成分NLPC取正负极值时,EU和PNA型并不是呈现完全的反位相结构。NLPC取负极值时,EU型的活动中心位置比NLPC取正极值时位置偏西,特别是欧亚大陆中部的距平中心,负中心比正中心偏西,强度更强;PNA型的4个距平中心在NLPC取正极值时比负极值时更集中,副热带太平洋的正中心、北太平洋的负中心比NLPC取负极值时的反符号中心偏东,强度更强。
韦莹莹吴洪宝沈桂凤
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
东亚冬季风异常的空间结构及与海陆热力差异的联系被引量:11
2002年
对 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和奇异谱分析方法研究东亚冬季风异常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变率 ,在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用奇异值分解方法研究东亚冬季风异常与海陆热力差异的联系。分析结果表明 :在东亚季风区内冬季风异常有明显的地理差异 ,根据经向风的气候平均图及均方差图上极值中心的位置、形态 ,确定三个区域。WM1、WM2、WM3区为东亚冬季风的三个子系统 ,分别位于南海、东海、日本海上。三个子系统强度的年际、年代际变率都不同。近 40 a WM3区冬季风呈减弱趋势 ,而 WM1、WM2区冬季风没有明显的减弱趋势。不同地区海陆热力差异影响不同子系统的强度 ,WM1、WM2区冬季风与热带西太平洋海温相关紧密 。
雷永荟吴洪宝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变率空间结构海陆热力差异经验正交函数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