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路

作品数:219 被引量:127H指数:7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86篇专利
  • 2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0篇化学工程
  • 9篇理学
  • 8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9篇废水
  • 34篇离子
  • 33篇催化
  • 25篇催化剂
  • 24篇树脂
  • 23篇水处理
  • 22篇离子交换
  • 22篇纳米
  • 21篇有机物
  • 21篇金属
  • 19篇降解
  • 19篇反应器
  • 18篇深度处理
  • 17篇资源化
  • 17篇污染
  • 14篇污染物
  • 13篇阴离子
  • 13篇离子交换树脂
  • 12篇污水
  • 12篇吸附剂

机构

  • 217篇南京大学
  • 36篇恩宜瑞(江苏...
  • 23篇南京大学常高...
  • 12篇江苏南大环保...
  • 3篇江苏永泰环保...
  • 2篇中海油气(泰...
  • 2篇常州南大常高...
  • 1篇江苏省环境科...
  • 1篇淮阴师范学院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南华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江苏省环境经...
  • 1篇惠州金茂实业...

作者

  • 217篇吕路
  • 141篇张炜铭
  • 133篇潘丙才
  • 40篇花铭
  • 32篇张全兴
  • 18篇陈良
  • 16篇陈金龙
  • 15篇张淑娟
  • 12篇汪林
  • 10篇徐敬生
  • 10篇张孝林
  • 10篇单超
  • 8篇刘犀通
  • 8篇李婷
  • 7篇高冠道
  • 7篇潘丙军
  • 6篇杨文澜
  • 6篇谢英梅
  • 6篇胡煜
  • 4篇孙平

传媒

  • 4篇环境科技
  • 3篇环境科学学报
  • 3篇环境工程学报
  • 2篇环境工程
  • 2篇化工环保
  • 2篇环境科学
  • 2篇水处理技术
  • 2篇工业水处理
  • 2篇中国给水排水
  • 1篇城市环境与城...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膜科学与技术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第三届全国博...
  • 1篇中国化学会第...

年份

  • 12篇2023
  • 21篇2022
  • 46篇2021
  • 16篇2020
  • 24篇2019
  • 5篇2018
  • 17篇2017
  • 10篇2016
  • 9篇2015
  • 9篇2014
  • 11篇2013
  • 8篇2012
  • 6篇2011
  • 9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4
  • 2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2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载锆纳米复合树脂吸附剂的工业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载锆纳米复合树脂吸附剂的工业制备方法,属于废水处理的纳米复合树脂吸附剂的工业生产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反应物料可回收套用的载锆纳米复合树脂吸附剂的工业制备方法。制备步骤包括(A)制备锆盐溶液;(B)将强...
张炜铭潘丙才吕路张孝林徐敬生赵昕陈良花铭张延杨
文献传递
含铁废盐酸的分离净化与回收利用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含铁废盐酸的分离净化与回收利用方法,属于废水处理领域。其步骤为:(A)铁铸件废盐酸洗液经砂滤除去悬浮物,滴加氧化剂;氧化后的洗液通过装填有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塔,处理后的流出液可添加工业浓盐酸增浓HCl浓...
张炜铭潘丙才吕路潘丙军聂广泽张全兴陈金龙
文献传递
铜绿微囊藻与藻际细菌Ma-B1菌株的相互作用被引量:9
2014年
藻与细菌通常共生于淡水生境,形成藻-菌共生体系,藻际细菌是水体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藻的消长起重要的调控作用,但有关藻际微环境中藻与细菌的互作机制还不清楚.采用传统的细菌平板培养方法,从太湖优势水华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细胞表面分离出一株藻际细菌Ma-B1,基于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甲基营养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通过测定细胞生长,分析藻-菌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一定浓度(>60μg/mL)的Ma-B1的胞外代谢物可显著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培养基为BG11,28℃/日,22℃/夜,3 000 lx,光暗比为14 h∶10 h);铜绿微囊藻的胞外滤液(500μL/mL)对Ma-B1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总滤液(500μL/mL)显著促进Ma-B1的生长;MaB1细胞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而高浓度(藻菌比10∶1)的铜绿微囊藻细胞则可显著抑制Ma-B1的生长.铜绿微囊藻与Ma-B1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抑制或促进关系,共同影响着藻、菌在自然水体生态系统中的消长.
翟春梅刘常宏吕路
关键词:铜绿微囊藻代谢物相互作用
一种连续化处理高盐高COD化工危废的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续化处理高盐高COD化工危废的装置,包括预处理系统、水热解系统、催化重整系统、高浓盐水蒸发分盐系统、加热系统、辅助系统、甲烷综合利用系统和电源设备,预处理系统包括物料储存罐、计量装置、水箱、预处理混合装...
吕路王林平黄前霖徐敬生张炜铭潘丙才
文献传递
污水生化出水有机物对氯贝酸臭氧降解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常规水处理技术无法有效去除痕量的药品和个人护理品(PPCPs),臭氧工艺因具有效果可观、二次污染小等优势,尤其适合用于生化尾水的深度处理.而污水生化出水有机物(EfOM)对臭氧降解PPCPs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腐殖酸(HA)、牛血清蛋白(BSA)、海藻酸钠(AGS)和葡聚糖(Dextran)作为模拟EfOM 4种代表物质,以氯贝酸(CA)为PPCPs模板化合物,考察了模拟EfOM化合物浓度、反应时间及溶液初始pH对臭氧降解效果的影响规律和机制.结果表明,CA臭氧降解速率符合假一级动力学方程,模拟EfOM化合物为10 mg·L^-1 TOC时,对CA臭氧降解效果呈现出HA>Dextran≈DW(超纯水)≈AGS>BSA的规律.HA可提高HO·的生成速率从而加快CA降解效率,反应速率常数提升了3倍,去除率提高了17.5%;而BSA则明显抑制HO·的生成,从而降低CA降解速率.HA的存在对CA臭氧降解影响较为复杂,研究发现当HA浓度为1 mg·L^-1 TOC时,能促进HO·的生成和CA的降解,而当浓度升高时会表现出抑制作用.CA臭氧降解速率和反应过程中HO·生成均随着溶液初始pH的增加而增大.pH的变化还会影响HA对臭氧降解CA的作用效果.溶液初始pH为4时,HA投加可促进HO·生成和臭氧降解;但随着pH的升高,HA的存在形态会发生改变,从而表现出对CA臭氧降解效果的抑制作用.
韩月任逸翟姝张炜铭吕路
关键词:臭氧腐殖酸
一种基于絮凝沉淀池上清液回流的污水处理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絮凝沉淀池上清液回流的污水处理方法,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的一种基于絮凝沉淀池上清液回流的污水处理方法,首先在混合池加入絮凝剂进行混合反应,混合反应后出水流入絮凝沉淀池,再加入助凝剂进行絮凝反应...
张炜铭陈良吕路潘丙才花铭
文献传递
一种电镀酸洗液循环利用与废水深度处理的集成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镀酸洗液资源利用与废水深度处理的集成方法。其步骤为:将电镀工艺中的镀件酸洗废液过滤,添加氧化剂,使其中的二价铁离子完全转化为三价铁离子;后通过装填有表面键联季铵阳离子的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吸附装置,以除去其...
潘丙才张炜铭潘丙军吕路杨磊谷辉宁林振伟张全兴陈金龙
文献传递
一种树脂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及其深度去除水中铜-柠檬酸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树脂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及其深度去除水中铜‑柠檬酸的方法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该复合材料基体为大孔D301弱碱性离子交换树脂,孔内均匀分布纳米水合氧化锆颗粒。本发明的处理废水的步骤为:(1)过滤含Cu...
花铭杨博文黄萍潘丙才单超张炜铭吕路高冠道
文献传递
一种多功能杂化超滤膜、制备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杂化超滤膜、制备方法及应用,属于水处理用膜分离技术领域。所述超滤膜包括皮层和支撑层,皮层用于超滤截留,支撑层用于催化氧化分解有机物,所述皮层位于支撑层之上,支撑层包括具有高级氧化催化活性的功能颗粒材...
张炜铭任逸尹越潘丙才花铭吕路
文献传递
一种含吡啶杂环类化合物的废水处理系统及其工艺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吡啶杂环类化合物的废水处理系统及其工艺,包括依次连接的废液储罐、固定床反应器、换热器、填料吸收塔以及一次水储罐;本发明通过设置含有钌基催化剂的固定床反应器,易与废水中含吡啶杂环类化合物发生还原反应,将吡...
吕路王林平芮杰黄前霖张炜铭潘丙才
文献传递
共2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