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卞建春

作品数:54 被引量:431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0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3篇流层
  • 21篇平流层
  • 14篇对流层
  • 10篇臭氧
  • 9篇青藏高原
  • 8篇青藏
  • 6篇气候
  • 6篇夏季
  • 5篇切断低压
  • 4篇上空
  • 4篇臭氧总量
  • 4篇大气臭氧
  • 3篇对流层顶
  • 3篇亚洲季风
  • 3篇亚洲季风区
  • 3篇三维变分
  • 3篇三维变分同化
  • 3篇深对流
  • 3篇同化
  • 3篇热力学

机构

  • 54篇中国科学院大...
  • 8篇南京信息工程...
  • 8篇中国气象科学...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云南大学
  • 3篇兰州大学
  • 3篇成都信息工程...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云南省气象局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香港中文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山东省科学院
  • 1篇武汉大学
  • 1篇西北核技术研...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54篇卞建春
  • 18篇陈洪滨
  • 10篇吕达仁
  • 5篇樊雯璇
  • 4篇杨培才
  • 4篇王卫国
  • 3篇张中波
  • 3篇周秀骥
  • 3篇何文英
  • 3篇徐祥德
  • 3篇王振会
  • 3篇王革丽
  • 3篇王颢樾
  • 3篇陈斌
  • 2篇吴永富
  • 2篇任景轩
  • 2篇刘超
  • 2篇徐寄遥
  • 2篇施晓晖
  • 2篇王咏青

传媒

  • 9篇大气科学
  • 6篇地球物理学报
  • 5篇科学通报
  • 3篇高原气象
  • 3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气候与环境研...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空间科学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气象科技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沙漠与绿洲气...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Meteor...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7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9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SOM网络由SSM/I资料反演海洋上大气可降水量被引量:1
1999年
利用日本NASDA提供的SSM/I亮温和相应的海岛气象探空资料 ,建立了由SSM/I亮温反演大气可降水量的自组织特征映射 (SOM)网络模型 .5 /6资料用于模型的建立 ,1/6用来检验模型的反演能力 .结果表明该模型较目前业务上采用的算式方法好 ,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
卞建春陈洪滨杨培才吕达仁
关键词:SOM网络大气可降水量微波辐射计
根据Brewer和TOMS资料分析、验证瓦里关地区大气臭氧总量变化特征被引量:6
2006年
通过对1993年9月~2003年11月瓦里关地区(36.17°N,100.53°E)Brewer资料和TOMS资料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瓦里关Brewer臭氧光谱仪的观测数据与卫星的TOMS观测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两者的差异80%以上集中在-2.5%~2.5%之间;2)1993~2003年瓦里关地区的大气臭氧总量有着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观测到的平流层臭氧减少的趋势相吻合;3)瓦里关地区大气臭氧总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且每年的2~4月较高,8~10月较低,一年中振荡的幅度达到60DU;4)TOMS两个版本的观测数据与地面观测结果呈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和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9以上。
张中波卞建春陈洪滨王振会
关键词:臭氧总量年际变化
气候系统的层次结构和非平稳行为:复杂系统预测问题探讨被引量:34
2003年
到目前为止,有关非平稳复杂系统及其在气候预测中的应用研究(它有着比混沌系统更为复杂的行为),是一个较少被人理解,并有重大科学意义的前瞻性研究课题。在大气运动中,气候正是一个典型的非平稳系统。但是现有的气候预测理论,包括统计预测理论和非线性预测理论,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建立在平稳性假定的基础之上。这有悖于气候过程的基本性态,因此它有可能是导致气候预测水平低下的重要的理论上的原因。另外,近10年来,气候过程具有层次结构已经成为许多科学家的共识,但是如何发展和完善这一理论,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人们似乎还没找到合适的途径。至少,科学家们目前还没提出适当的概念和方法,去为它搭起一个框架。事实上,气候系统的多层次结构(它与通常的多尺度结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正是产生非平稳行为的原因,而气候系统的非平稳特性正是层次结构的集中表现。文中将根据我们的一些初步研究结果,就这种具有层次结构的复杂系统的预测问题给出一些讨论。
杨培才卞建春王革丽周秀骥
关键词:气候系统复杂系统气候预测
NCEP/NCAR再分析温度·位势高度和风速场资料在上对流层/下平流层的适用性评估被引量:2
2010年
利用全球169个探空站资料检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全球(主要是陆地地区)上对流层互下平流层位势高度、温度以及风速场标准误差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再分析风速场资料标准误差分布主要受急流区的影响,在急流区与实际风场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风速场标准误差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冬夏季节差异,在海岸线附近平均偏差较大;再分析位势高度、温度场的标准误差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半球低纬地区(印度洋沿岸),标准误差分布与其平均偏差分布基本一致,所以标准误差可以由平均偏差很好的解释;再分析温度、位势高度资料内陆地区标准误差偏低,高值区主要沿海岸线分布,风速场平均误差在海岸线附近比较大,这与探空站数据的质量地区差异及陆地观测站密集、海洋观测站较少密切相关。
刘超王咏青卞建春
关键词:NCEP/NCAR再分析资料西风急流
上对流层-下平流层交换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被引量:74
2006年
上对流层和下平流层(UTLS)区域的高度范围大致为5~20km。UTLS区域大气成分的分布及变化对于认识气候长期变化也极为重要,因为该区域的臭氧是一种有效的温室气体,其中的水汽、卷云和气溶胶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球长波辐射有很强的调制作用,因而对于天气和气候变化产生不可忽略的辐射强迫作用;UTLS区域中,还有航空业的飞机排放,强对流云云中与云上闪电产生相当量的NOx,这些都对UTLS区域乃至更高及更低层大气的化学成分与分布产生重大影响。该文介绍上对流层和下平流层区域的交换过程研究的意义和手段,同时介绍有关研究的进展,重点回顾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开展的工作。另外,还列举一些研究问题和方向,最后重点展望青藏高原上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的研究,因为该地区UTLS交换过程不仅具有显著区域特征,而且在全球平流层-对流层交换中可能有重要贡献。
陈洪滨卞建春吕达仁
关键词:青藏高原
行星波波动对平流层剩余环流的影响被引量:4
2009年
利用ECMWF/ECR-40全球再分析资料,通过计算剩余速度,分析了剩余环流的分布特征,同时利用位势高度场资料做了行星波的谐波分析,计算了行星波1波振幅以及2波振幅。最后通过合成分析、谐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行星波活动强弱不同时期剩余环流的变化以及波动发生转化过程中剩余环流的变化。结果表明,行星波1波、2波振幅与剩余速度三者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2波与剩余速度的相关性要好于1波。此外,波动振幅与-v*的位相比较一致,超前于-w*大约1~2个月。当波动较强时,剩余环流也较强。当行星波由1波转化为2波后,剩余环流在平流层50 hPa以下是增强的,在30 hPa以上却是减弱的。当2波转化为1波以后,平流层30 hPa以下的剩余环流减弱,但20 hPa以上却是增强的。
陈权亮任景轩范广洲卞建春
关键词:平流层剩余环流行星波
北京上空对流层和下平流层重力波谱统计特性被引量:4
2009年
利用北京市观象台2002年1~12月气球无线电探空观测的垂直高度分辨率为50m的温度观测数据,研究1.67~8.02和13.57~19.92km高度区间归一化温度扰动垂直波数谱,并将它们和线性饱和模式比较.结果表明,单个垂直波数谱的谱斜率和谱振幅存在相当大变率,这和线性饱和理论的预期不一致.然而,在对流层的不同季节和不同地方时观测的平均垂直波数谱显示了很好的类似,即谱斜率非常接近于理论值-3.0,谱振幅和浮力频率的4次方成比例关系,认为对流层季平均谱很好地遵循线性饱和模式,并且在目前是唯一的.相反,在下平流层,平均垂直波数谱的谱斜率与理论值有较好的一致,但观测谱的谱振幅却明显偏离了线性饱和模式的理论预期值.这些观测的平均谱在目前也是唯一的.从对流层和下平流层的平均谱得到的盛行垂直波长在2.1~3.2km之间,与文献中报道的结果大致相同.
袁韦华徐寄遥吴永富卞建春陈洪滨
东亚一次典型切断低压引起的平流层空气深入侵过程的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卫星资料以及轨迹模式,对2010年6月19-23日东亚夏季一次典型切断低压(COL)过程中的动力、热力及化学结构进行了分析,并详细分析了平流层空气深入侵过程和路径.AIRS臭氧资料与臭氧探空资料分析表明,在COL发展成熟阶段,由极区高位势涡度、高臭氧库区脱离出来的空气在COL的中心形成一个局地高位势涡度与高臭氧浓度区域,并在对流层中上部出现臭氧次峰结构.前向轨迹模式模拟结果表明:COL形成前期,高空槽加深,槽后偏北风急流可以引起极区下平流层空气向中纬度对流层中低层侵入,从而使对流层中低层臭氧浓度升高;COL发展成熟阶段,可以引起平流层空气的"旋转式"入侵.最后,应用后向轨迹模式对成熟阶段COL内部及周围空气块源地做进一步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COL中心高浓度臭氧空气块源地有两个,一是中西伯利亚北部上空的副极地涡旋,这部分气块对COL中心的高臭氧浓度起主要作用;二是90°E以西,50°N附近的温带急流轴左侧的气旋式风速切变区.(2)COL周围低臭氧浓度的气块源地也有两个,一是COL底部臭氧浓度相对较低的空气块主要来自急流轴右侧反气旋式风速切变区,以平流运动为主;二是COL前部及后部的空气块主要来自COL南侧低层暖区,以上升运动为主.
李丹卞建春范秋君
关键词:切断低压
基于OMI数据分析青藏高原周边对流层低层臭氧的分布特征被引量:5
2013年
提出一种利用地形海拔落差以及臭氧总量差来估算对流层低层大气臭氧浓度的方法.根据搭载于美国宇航局Aura卫星上的臭氧监测仪(OMI)提供的臭氧总量日观测数据,利用该方法计算出青藏高原与其周边地区四川盆地及印度北部的地形海拔落差及臭氧总量差,进一步分析了该地区低层大气臭氧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周边地区对流层低层大气臭氧分布呈明显的季节变化,且低层大气臭氧分布有南北差异,南部臭氧含量高于北部.
杨芳园卞建春王颢樾王卫国张万诚樊雯璇余珂
关键词:四川盆地
切断低压在上对流层下平流层精细结构模拟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及加密探空资料,对2010年6月20日至23日东亚一次切断低压过程进行了分析,并用WRF模式对此次切断低压发展过程进行了三维变分同化及模拟实验。同化结果表明,WRF同化加密探空资料对上...
李丹卞建春
关键词:切断低压三维变分同化
文献传递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