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肇宁
- 作品数:12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昆明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 云南当代地域性建筑和乡土建筑的对话--以晋宁清水河私人会所为例
- 2016年
- 地域性建筑设计不仅仅是一种策略,而是一种态度。本文介绍了以云南一颗印民居为基本模型的私人会所方案,探讨了设计如何结合现有场地特点,材料和施工技术条件,对空间形式,材料及光的把控,完成云南当代地域性建筑和乡土建筑的对话。
- 刘肇宁梁锦锋车震宇
- 关键词:私人会所地域性建筑乡土建筑
- 本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介绍
- 刘肇宁
- 传统住屋营造指令研究
- 通过时间的逆向思考,以大理白族民居传统住屋形态的演变为例,探讨了营造指令的内涵,归纳了原生型和共融型营造指令的特点,论文提出传统住屋的营造指令对空间形态演变具有时效性和调控性,当下的传统民居营造指令变成了一种习得性的行为...
- 廖静刘肇宁
- 关键词:调控性
- 历史的探寻——人文视野下的巴蜀传统场镇空间形态演变机制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巴蜀地区传统场镇是巴蜀地域文化重要的一种物化形态,在该地区独特的地理、经济、交通、军事、宗教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通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形态。该文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查阅及实地调研,在数据统计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巴蜀传统场镇生成的历史渊流,论述了地理环境、经济贸易、交通战争、宗教文化等因子是巴蜀传统场镇空间形态演进的主要推动力,总结了巴蜀场镇历史演变的规律性特征,为深入认识巴蜀地区传统场镇文化提供了新的角度和可能。
- 姚青石刘肇宁
- 关键词:历史发展
- 复合概念在佤族茅草房改造中的运用被引量:1
- 2007年
- 在佤族村茅草房更新改造方案设计中,引入了复合的概念,既保留了当地佤族茅草房的建筑风貌,又改善了当地老百姓的居住和生活条件。此外,对各种常用的乡土材料做了细致的造价分析,建议甲方采用自然的建筑材料和当地的建造方式,从而降低建筑的造价。
- 刘肇宁王冬
- 关键词:佤族乡土建筑自然材料可持续发展
- 设计实践营教学探索——禄劝“溪·桥”在地公益设计
- 2017年
- 文章介绍了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参加禄劝"溪·桥"公益设计实践营的教学探索。通过现场测绘、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用在地设计的方式完成意见收集和方案设计,对设计实践营的任务布置、设计模式和设计成果等进行了梳理,探讨了通过"暑期实践营"的教学模式,将在地设计植入建筑设计教学,以便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通过深入社区、了解民意的工作方式,完成对乡村建设的服务,从而增强他们对社会和乡村的责任感、现实感和使命感。
- 刘肇宁雷雯杨流尧
- 关键词:教学探索
- 近15年来我国乡村聚落与民居的研究趋向被引量:9
- 2016年
- 乡村聚落及民居研究的重要性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建设的背景下日益凸显。文章以2000年到2014年近15年来在《建筑学报》上发表的乡村聚落及民居研究的相关论文为研究对象,揭示我国乡村聚落与民居研究领域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就、基本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围绕建筑学的基本问题,以面向平民、面向底层、面向民生的研究价值观,视乡村聚落和民居为融入到全球化过程中的开放社会文化实体,将研究重点放在乡土建造机制、社区主导的保护更新,以及乡村建造文化传承等方面。
- 刘肇宁车震宇吴志宏
- 关键词:乡村聚落民居学术动态
- 本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介绍
- 一、本土建筑在21世纪面临的挑战正如林赛·恩斯克司和马赛尔·维尔林卡[Lindsay Asquith and Marcel Vellinga]所说:"环境危机和全球变暖;经济和政治的全球化;由移民带来的文化融合和冲突,旅...
- 刘肇宁
- 文献传递
- 设计课网络教评系统OR平台和建筑学专业教学综合改革综述被引量:1
- 2017年
- 为更新建筑教育理念,切实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OR平台'以加强远程评图交流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为切入点,利用互联网工具、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精神,着力自主研发构建互联网'OR平台',并以此为依托,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当代及未来建筑教育的'开放共享、创新创意、互动公平、高效持续'等核心主题,以重塑建筑类专业的教学模式、内容、工具、方法和体系,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目的,探讨践行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下的建筑类专业教学综合改革,是对'互联网+建筑教育'的理论探讨和有益补充。
- 刘肇宁吴浩
- 关键词:互联网数字化教学建筑教育教学改革
- 一种吊挂式鸡罩笼坡屋面骨架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吊挂式鸡罩笼坡屋面骨架,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吊挂式鸡罩笼坡屋面骨架在低端环梁处由两根拉杆拉结,环梁Ⅰ两侧固定在竖向钢柱上,形成空间稳定体系。在纵向拉杆Ⅰ上每三分之一处设一根环梁,在三根环梁上...
- 周来柏文峰刘肇宁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