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绍文

作品数:111 被引量:1,045H指数:22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5篇期刊文章
  • 42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9篇天文地球
  • 10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1篇盆地
  • 22篇热流
  • 18篇岩石
  • 18篇岩石圈
  • 15篇地球动力
  • 15篇地球动力学
  • 14篇油气
  • 14篇塔里木盆地
  • 13篇地热流
  • 13篇大地热流
  • 12篇地温场
  • 12篇地温梯度
  • 8篇地质
  • 8篇新生代
  • 8篇页岩
  • 8篇热物性
  • 7篇地震
  • 7篇前陆
  • 7篇前陆盆地
  • 7篇陆盆

机构

  • 110篇南京大学
  • 11篇中国石油天然...
  • 5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天津地热勘查...
  • 4篇东华理工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自然资源部第...
  • 3篇中海石油(中...
  • 2篇中国海洋石油...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兰州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同济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冶金地质...
  • 1篇江苏省水文水...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国家深海基地...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作者

  • 110篇刘绍文
  • 57篇王良书
  • 28篇李成
  • 17篇李华
  • 12篇徐鸣洁
  • 11篇李旭东
  • 10篇李香兰
  • 9篇郝春艳
  • 7篇刘波
  • 7篇龚育龄
  • 7篇冯昌格
  • 7篇贾承造
  • 7篇韩用兵
  • 7篇雷晓
  • 7篇张鹏
  • 6篇丁增勇
  • 6篇米宁
  • 5篇钟锴
  • 5篇王华玉
  • 5篇尹宏伟

传媒

  • 17篇高校地质学报
  • 6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中国科学(D...
  • 3篇地质科学
  • 3篇地球物理学进...
  • 3篇地学前缘
  • 3篇2015中国...
  • 3篇2016中国...
  • 2篇地质学报
  • 2篇石油学报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地球科学(中...
  • 2篇石油物探译丛
  • 2篇海洋科学进展
  • 2篇中国地质教育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地质论评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年份

  • 5篇2022
  • 1篇2021
  • 6篇2020
  • 2篇2019
  • 8篇2018
  • 3篇2017
  • 7篇2016
  • 8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7篇2008
  • 6篇2007
  • 6篇2006
  • 10篇2005
  • 3篇2004
  • 5篇2003
1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塔里木北缘岩石圈热-流变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被引量:38
2003年
结合塔里木北缘的库车拗陷和塔北隆起这两个构造单元的地温资料和岩石热物性参数,利用一维热传导方程,给出了塔里木北缘地区岩石圈的热结构。塔里木北缘地区平均地表热流为45mW/m^2左右,地幔热流约为20~24mW/m^2,莫霍面温度为514~603℃,热岩石圈厚度138~182km。在此基础上,根据该区地震测深剖面揭示的P波速度结构和岩石学,结合流变学模拟进一步确定了该区的岩石圈强度及其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岩石圈的流变分层现象明显,整个上地壳和下地壳部分以脆性性质为主,下地壳底部才显韧性性质,壳下岩石圈地幔也表现为脆性性质,具有典型的“三明治”结构。此外,岩石圈强度也具有横向变化的特征,隆起区强度大于坳陷区强度;从南往北,强度依次降低,塔北隆起南部强度最大,库车坳陷强度最小。塔里木北缘地区岩石圈拉张背景下强度为4.77×10^(12)~5.03×10^(13)N/m,挤压背景下为6.5×10^(12)~9.40×10^(13)N/m,其脆-韧性转换深度在20~33km之间。塔里木北缘的岩石圈较冷且强度较大,岩石圈表现为刚性并以整体变形为主。该区地震活动性研究也表明了这一整体变形的地球动力学特征。
刘绍文王良书李成李华韩用兵贾承造魏国齐
关键词:塔里木北缘岩石圈地球动力学P波速度结构岩石学
全球大地热流研究:近20年来的进展评述
大地热流(也称地表热流)是表征地球热状态的重要参数,记录了发生在地球深部及浅层的各种过程和能量平衡的信息。作为"窥视"地球内热的窗口,大地热流为研究岩石圈热结构、热演化以及地球热收支等提供了关键约束。大地热流的测量与汇编...
刘绍文郝春艳王华玉王良书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深部地热-流变学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正> 岩石圈热结构和热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地球动力学问题,不同的构造单元,如造山带和盆地,伴随不同的构造-热事件,并体现出明显不同的岩石圈热结构和热状态特征。岩石圈的流变学能揭示岩石圈的力学状态,而岩石圈的这种热力学性质控...
刘绍文王良书李成
文献传递
中国大陆中西部地区岩石圈性质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正>本文从深部构造对盆地变形的控制作用出发,利用收集到地热、岩石热物性参数和岩石圈结构资料,对中西部重点盆地区的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进行了研究,并结合重磁资料处理揭示了该区的深部构造信息和岩石圈性质;此外,进一步结合新...
刘绍文王良书贾承造
文献传递
塔里木盆地热导率特征
冯昌格刘绍文王良书李成
莺歌海盆地周边区域构造演化被引量:102
2001年
莺歌海盆地周边新生代区域构造演化综合分析表明 ,该盆地形成和演化构造应力场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古新世末至早渐新世印支地块快速向南东方向挤出 ,同时伴随着地块的顺时针旋转运动。第二阶段 ,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印支地块向南东挤出运动逐渐减弱 ,华南地块整体仍然相对稳定。莺歌海盆地处于左旋剪切状态。第三阶段 ,中、晚中新世随着印度地块逐渐楔入欧亚板块内部 ,印支半岛的挤出运动进一步减弱。至中中新世末 ,华南地块整体开始挤出。第四阶段 ,上新世—第四纪印支地块相对稳定 ,华南地块挤出运动继续进行 ,两地块间的相对运动呈右旋剪切运动。莺歌海盆地新生代的构造应力场演化受太平洋板块、印度与欧亚板块之间相互作用控制。其中 ,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作用所导致的印支地块与华南地块的相对运动 ,是决定莺歌海盆地新生代构造运动应力场变化的主要因素。
郭令智钟志洪王良书施央申李华刘绍文
关键词:莺歌海盆地欧亚板块
洋中脊扩张速率对洋壳速度结构的约束
2020年
洋中脊速度结构是揭示大洋岩石圈演化过程的重要约束.为探讨不同扩张速率下洋中脊的洋壳速度结构特征,挑选了全球152处快速(全扩张速率>90 mm·a-1)、慢速(全扩张速率20~50 mm·a-1)和超慢速(全扩张速率<20 mm·a-1)扩张洋中脊和非洋中脊的洋壳1-D地震波速度结构剖面,通过筛选统计、求取平均值等方法对分类的洋壳1-D速度结构进行对比研究,获得了不同扩张速率下洋中脊洋壳速度结构差异以及洋中脊与非洋中脊洋壳速度结构差异的新认识:(1)快速、慢速和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的平均正常洋壳厚度分别为6.4 km、7.2 km和5.3 km,其中洋壳层2的厚度基本相似,洋壳厚度差异主要源自洋壳层3;其洋壳厚度变化范围分别为4.9~8.1 km、4.6~8.7 km和4.2~10.2 km,随着洋中脊扩张速率减小,洋壳厚度的变化范围逐渐增大;(2)快速扩张洋中脊的洋壳速度大于慢速和超慢速,可能与快速扩张脊洋壳生成过程中深部高密度岩浆上涌比较充足有关;(3)非洋中脊(>10 Ma)的洋壳比洋中脊(<10 Ma)的洋壳厚~0.3 km,表明洋壳厚度与洋壳年龄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李龑牛雄伟阮爱国刘绍文Syed Waseem Haider卫小冬
关键词:洋中脊
岩石圈热-流变结构与大陆构造
刘绍文王良书
塔里木盆地热流、深部温度和热结构
刘绍文李香兰蔡黎
南华北盆地群岩石圈热-流变结构被引量:6
2006年
结合南华北盆地群现代地温场资料和深部地震测深资料及岩石热物性参数,对南华北盆地群的热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华北盆地群平均热流值为53.7mW/m^2,地幔热流为30~34mW/m^2,莫霍面温度为500~550%,热岩石圈厚度为110~130km。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岩石圈流变模拟,探讨了研究区的岩石圈流变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南华北盆地群岩石圈强度为(7.6~23.3)×10^12N/m,具有显著的“三明治”结构。上地壳表现为脆性变形,中、下地壳为韧性的流动变形。这一分层变形机制决定了南华北盆地群的成盆演化动力学过程。
张鹏王良书刘绍文李成丁增勇
关键词:地球动力学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