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秦玉
- 作品数:160 被引量:832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北太平洋局地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主模态被引量:1
- 2010年
- 本文分析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CCM3-ML耦合模式100 a积分模拟结果,依据对该模式结果中SSTA与海面风异常的最大协方差分析,证实的确存在北太平洋局地大气影响海洋和海洋"反馈"大气的主模态;指出通过局地海洋-大气的相互作用,冬季马蹄型海温异常可以持续到夏季,冬季大气对马蹄形暖海温异常可能的响应为高压异常,春夏季对马蹄形暖海温异常可能的响应为低压异常。
- 郭建民刘秦玉
- 关键词:北太平洋主模态海表温度异常
- 海洋环流与气候被引量:1
- 1998年
- 在短期天气预报(3~5天预报)基本上获得人们认可的今天的,气候变异的重要性和无规律性日益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人类生活的一个"热门"话题。以"海洋环流与气候"为主题的1998年"世界海洋环流试验"(WOCE)学术会议于1998年5月24~29日在加拿大东海岸的Halifax召开。参加会议的共有十几个国家的538位海洋学家与青年海洋科学工作者。
- 刘秦玉李薇
- 关键词:海洋环境气候大洋环流
- 多层准地转基本流的扰动发展与非线性稳定性被引量:2
- 1999年
- 进一步考察了初值与模式中参数共同扰动的情形 ;在初始扰动场仅依赖于初始扰动位势涡度、初始扰动边界速度环量与扰动参数的条件下 ,给出了扰动能量、扰动位涡拟能精确的显式估计 ;并在Lyapunov意义下广义非线性稳定性概念的基础上 ,得到了对应于Arnold第二定理的非线性稳定性判据。
- 宋士吉刘秦玉
- 海气界面热通量交换对南海深水海盆SST持续增暖的可能贡献被引量:3
- 2011年
- 20世纪后50年南海深水海盆SST持续增暖了0.64℃,为了探究其持续增暖的机制,使用IPCC模式比较试验CGCM3.1(T47)、CGCM3.1(T63)、CSIRO-Mk3.0、GFDL CM2.0这4个模式输出资料中的辐射通量、湍流热通量、比湿、风、云量、气温、海平面气压及海温数据,计算了各海洋、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估算了热通量各分量,发现20世纪后50年期间SST的持续增暖似乎不能依据海面热通量的变化来解释。主要证据如下:夏季风的减弱使得海面潜热减少了约4.9W/m2,但由于海温升高、蒸发加强又使潜热增多了大约同样的值,使得夏季南海深水海盆总的潜热通量变化较小;夏季大气水汽含量的增多促使海面长波辐射增多了约1.8 W/m2,加上感热通量等变化的效应,海洋净得热增多了约3.0 W/m2;但是,20世纪后50年内冬季风的增强和冬季海温升高致使海洋潜热增多了约7.3 W/m2。由于20世纪后50年潜热释放大于海面长波辐射增多,无法只用海面热通量解释SST持续增暖现象,指出了南海海洋动力过程可能在维持南海深水海盆50年来SST持续增暖中的重要性。
- 王皘刘秦玉
- 关键词:热通量海表面温度
- 斜压Rossby波和台湾以东黑潮
- 本文应用PCM-1断面、卫星高度计、漂流浮标、SODA、WOA01等资料分析了台湾以东黑潮的流量和北太平洋第一斜压模Rossby波、第二斜压模Rossby波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揭示出大洋对黑潮影响的特有方式:即黑潮流...
- 刘伟刘秦玉
- 关键词:台湾以东ROSSBY
- 文献传递
- 卫星高度计资料揭示的冬季南海吕宋冷涡的双涡结构被引量:7
- 2011年
- 吕宋冷涡是南海海洋环流系中最重要的涡旋之一。利用卫星高度计资料时空较高分辨率的优势,发现冬季吕宋冷涡有可能是由2个气旋式涡旋所组成的,一个气旋式涡旋位于吕宋岛的西侧(LCE1),另一个位于吕宋岛的西北(LCE2)。利用相关分析、功率谱分析等,估计了局地风应力和黑潮在形成吕宋冷涡过程中各自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LCE1只存在于冬季,与吕宋岛西侧局地的风应力旋度有关;LCE2位于进入吕宋海峡的黑潮的西侧,全年存在,可能是由黑潮所诱生的气旋式涡旋,其变化主要周期为季节内振荡。
- 孙成学刘秦玉
- 关键词:风应力黑潮
- 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的气候特征被引量:8
- 2000年
- 分析了从 1 992年 1 0月到 1 996年 1 0月的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和POCM模式输出的海平面高度 (SSH)资料、Levitus气候平均温盐资料、NCEP/NCAR再分析纬向流资料以及沿 1 37°E剖面的海流资料。分析结果表明 ,在年平均和月平均意义下 ,向东的副热带逆流 (STCC)位于 1 8°N~ 2 5°N、1 30°E~ 1 57°W间 1 50m以内的海洋上层 ,其强度大约为 0 .0 2~ 0 .0 4m/s,在西太平洋夏季 ( 7月 )最强 ,冬季 ( 1月 )最弱。在STCC以下 650m以上 ,还存在一支向西的流 ,流速也约为0 .0 2~ 0 .0 4m/s。在STCC区域内 ,SSH有明显的准 90天振荡。在天气时间尺度上 ,一些气旋和反气旋涡出现在STCC海域 ,使该海域的流在方向和强度上变化很大。
- 刘秦玉杨海军鲍洪彤李薇
- 关键词:副热带逆流气候特征北太平洋
- 台湾岛以东涡旋及东海黑潮的变化特征被引量:6
- 2007年
- 台湾岛以东海域是黑潮变异最为强烈的区域之一,副热带逆流(STCC)区产生的大量涡旋西传至此,对台湾以东的黑潮流径和流量产生较大影响。但是受观测资料限制,目前对这些涡旋的垂向结构尚不清楚。利用ARGO剖面浮标资料并结合卫星高度计资料,对台湾岛以东的涡旋垂向结构及其运动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分析表明,这些涡旋垂向尺度可以深达2 000 m,水平尺度约200 km,其表层切向速度可以达60 cm/s,与黑潮流速相当,而在1 000 m层上的平均切向流速还可达8 cm/s左右。根据高度计资料分析,这些涡旋是源自STCC区的Rossby波西传结果,其Rossby变形半径为43 km,其相速度约4.2 cm/s。另外,根据浮标观测表明,1 000 m层上东海黑潮按照流速可明显分成3个区段。
- 周慧郭佩芳许建平刘秦玉
- 关键词:黑潮ROSSBY波涡旋ARGO剖面浮标
- 一般多层准地转基本流的扰动发展与非线性稳定性
- 2000年
- 考察了一般多层准地转模式中初值与参数共同扰动的情形。在初始扰动场仅依赖于初始扰动位势涡度、初始扰动边界速度环量与扰动参数的条件下 ,给出了扰动能量、扰动位涡拟能发展上 (下 )界精细的显式估计。进而在Lyapunov意义下广义非线性稳定性概念的基础上 ,得到了对应于Arnold第二定理的非线性稳定性判据。本文工作推广了仅考虑模式中初值扰动情形所得到的相应结果。
- 宋士吉刘家琦刘秦玉
- 关键词:初值位势涡度
- 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环流气候变化研究被引量:16
- 2004年
- 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的变化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热量的经向输送中占重要地位。本文对近 10年有关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环流气候变化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研究成果有 :用卫星高度计首次观测到全球海洋Rossby波的传播特征 ;确定了气候意义下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为 2支 ,揭示了其中一支与北太平洋模态水的存在有关 ,另一支是夏威夷群岛附近海洋 大气 陆地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次发现了台湾以东黑潮流量有显著的准 10 0天振荡等。本文还提出了在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研究中目前存在的新科学问题。
- 刘秦玉
- 关键词:北太平洋气候变化温跃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