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斌

作品数:280 被引量:802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35篇期刊文章
  • 94篇会议论文
  • 27篇专利
  • 2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0篇医药卫生
  • 7篇生物学
  • 5篇经济管理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电气工程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化学工程
  • 2篇机械工程
  • 2篇文化科学
  • 2篇理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53篇腰椎
  • 30篇细胞
  • 23篇融合术
  • 23篇软骨
  • 22篇手术
  • 22篇椎体
  • 22篇脊柱
  • 20篇入路
  • 19篇微创
  • 19篇干细胞
  • 18篇退行性
  • 18篇骨折
  • 17篇椎间盘
  • 16篇关节
  • 15篇椎间孔
  • 14篇腰椎退行性
  • 14篇腰椎退行性疾...
  • 14篇退行性疾病
  • 12篇中毒
  • 11篇软骨细胞

机构

  • 160篇中山大学附属...
  • 53篇南方医科大学
  • 38篇中山大学
  • 24篇中国人民解放...
  • 16篇南方医科大学...
  • 5篇广州医学院第...
  • 4篇广东省第二中...
  • 4篇哈尔滨医科大...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暨南大学附属...
  • 2篇佛山市第二人...
  • 2篇中山市陈星海...
  • 2篇东莞市第八人...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安徽省立医院
  • 1篇德克萨斯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暨南大学

作者

  • 278篇刘斌
  • 121篇戎利民
  • 77篇董健文
  • 75篇谢沛根
  • 60篇陈瑞强
  • 54篇冯丰
  • 45篇蔡道章
  • 37篇张良明
  • 36篇李奇林
  • 36篇杨阳
  • 31篇杨补
  • 24篇何磊
  • 24篇王其友
  • 21篇庞卯
  • 20篇曾春
  • 18篇许兆忠
  • 16篇舒涛
  • 13篇王昆
  • 12篇胡环秀
  • 10篇欧阳晟

传媒

  • 12篇第六届中国微...
  • 10篇中华创伤骨科...
  • 8篇中国急救医学
  • 6篇国际医药卫生...
  • 6篇中华显微外科...
  • 6篇中华关节外科...
  • 5篇中国临床解剖...
  • 5篇中国组织工程...
  • 5篇临床医学工程
  • 5篇中国组织工程...
  • 5篇中华卫生应急...
  • 5篇中华医学会骨...
  • 4篇第一军医大学...
  • 4篇中国修复重建...
  • 3篇中国矫形外科...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3篇中国脊柱脊髓...
  • 3篇中山大学学报...
  • 3篇中国医师进修...
  • 3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7篇2024
  • 8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5篇2018
  • 20篇2017
  • 29篇2016
  • 9篇2015
  • 34篇2014
  • 5篇2013
  • 13篇2012
  • 22篇2011
  • 13篇2010
  • 22篇2009
  • 28篇2008
  • 8篇2007
  • 9篇2006
  • 5篇2005
28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语义控制语法的书面汉语自然语言生成
刘斌
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学习曲线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49
2013年
目的研究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学习曲线,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2011年2月至2012年12月,采用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技术治疗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按接受手术先后次序分别纳入5组(A^E组),每组20例,男68例,女32例,平均年龄44岁。突出节段L_(3-4)3例、L_(4-5)节段58例、L_5~S_1节段39例。后外侧突出78例、极外侧突出4例、中央型突出5例、混合型突出13例。合并侧隐窝与椎间孔狭窄15例、突出钙化7例,8例复发性突出,1例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突出。手术由具有开展显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MED)8年以上经验的同一组脊柱外科医师完成。对各组手术的通道建立时间、镜下操作时间、射线暴露量以及术后疗效、并发症进行记录、随访和比较。结果 L_(3-4)、L_(4-5)、L_5~S_1各节段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00.33±9.64)min、(106.31±31.01)min、(118.55±29.54.)min。A^E各组总手术时间依次为(152.20±24.48)min、(121.45±21.88)min、(103.30±15.79)min、(88.90±12.93)min、(88.05±17.83)min,D组总手术时间与镜下操作时间均少于前3组(P<0.05),与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建立通道时间及透视时间分别为(22.10±4.87)min、(82.45±18.23)s,较前2组均减少(P<0.05),与D组和E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1例硬脊膜撕裂,术后无脑脊液漏;C组1例导丝断裂,D组1例神经根损伤,A组与B组各1例术后一过性神经根痛。从C组开始,术后第1天改良MacNab疗效优良率达到或超过90%。平均随访时间9(1~23)个月,术后1个月腰痛VAS、腿痛VAS、JOA、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1)。A组1例因髓核摘除不足术后3个月行MED,其余病例随访期内无复发与再手术。结论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学习曲线较长,通常在60~80例开始达到平台期,镜下操作较通道建立学习曲线更长,穿刺、镜下止血与减压技术的掌握是影响学习曲线�
董健文戎利民冯丰刘斌徐义春王其友陈瑞强谢沛根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腰椎椎间盘退行性变
新型三维椎间盘镜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三维椎间盘镜,它包括手术通道、安装座和三维摄像组件,手术通道侧壁设置有卡环和连接支架;安装座包括座体,座体的相对两侧壁分别设置有限位槽和定位孔,定位孔套设有定位螺钉,座体的顶端设置有安装孔,座体上...
戎利民舒涛董健文刘斌
文献传递
珠江磨刀门河口十年尺度地形演变数值模拟
磨刀门为珠江流域西江干流的入海口,在珠江八大口门中,输水输沙量最大,向海延伸速率相对较快;同时,因近几十年来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很快,人类活动(如围垦滩涂、港口和深水航道的建设等)对河口的演变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创新性...
刘斌
关键词:动力结构
文献传递
精细调控血压联合乌司他丁对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探讨精细调控血压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心肺复苏(CPR)后脑复苏的疗效.方法 将61例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患者分为对照组(A组)31例和试验组(B组)30例,A组采用常规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精细调控血压,于CPR后30 min内行血压管理,使平均动脉压(MAP)维持稍低水平(90~100 mm Hg).随后逐渐升高血压,使MAP维持在140~150 mm Hg,每1h重复一次至48 h.另CPR同时予以乌司他丁30万U+葡萄糖20 mL静注,CPR成功后予以20万U+5%葡萄糖230 mL静滴,12 h一次,连续48 h.比较两组格拉斯哥评分(GCS)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I)及治疗后的痊愈、显著进步率和总有效率.结果 B组复苏后48 h的GCS评分高于A组,复苏后4、8、12周NFI评分低于A组,痊愈、显著进步率和总有效率亦高于A组(P均<0.05).结论 精细调控血压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可有效改善CPR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及提高临床治愈率.
王群刘斌李奇林王华郑彦涛韩瑞彩
关键词:脑复苏乌司他丁
髌骨关节面骨软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4
2007年
髌骨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约占所有骨骼损伤的1%,骨折按分类常见有四个基本类型,即横断、粉碎、纵形和撕脱型。关节面骨软骨骨折在临床上非常少见,是上述四种类型之外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骨折,多见于青少年。由于该类骨折在临床上极易误诊和漏诊,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将导致不可逆性髌股骨性关节炎,对青少年影响巨大。本文就我院近十余年来诊治该类患者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总结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谭小云吴丽萍刘斌蔡道章
关键词:髌骨
正交频分复用(OFDM)数字调制技术的研究
刘斌
内窥镜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的学习曲线
目的:明确内窥镜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croendoscopy-assisted 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ic...
杨阳戎利民董健文刘斌谢沛根陈瑞强张良明冯丰杨补
关键词: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
纳洛酮在急诊急救中应用现状被引量:42
2000年
李奇林许兆忠刘斌
关键词:急诊急救纳洛酮
功能高分子材料促进脊髓损伤后再生修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1年
脊髓损伤后损伤区域神经纤维束的破坏,导致损伤区域以下长久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损伤区域恶劣的微环境是脊髓损伤难以修复的一大问题,大量的炎症细胞聚集、细胞死亡、抑制因子的分泌等,进一步导致损伤区域神经细胞的二次死亡、胶质细胞过度增生、胶原纤维沉积等。不利的微环境不仅限制轴突的再生,同时损伤神经干细胞的功能,不利于神经干细胞向损伤区域迁移并向神经元分化。虽然近期的研究证明脊髓损伤后轴突在合适的基质环境下能够再生,但完全恢复目前还没有可行措施。近年来,高分子生物材料在脊髓损伤修复研究中取得了一定进展,可以发挥多种功能:减少空洞和瘢痕组织的形成,为再生轴突的生长提供支撑作用;调控细胞行为,诱导神经细胞生长和分化;抑制炎症细胞的非特异性渗入进而改善脊髓损伤区域的微环境;作为载体负载和释放药物、细胞和生物活性因子。本文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从生物材料种类、支架类型、微环境构建以及因子负载等方面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为生物材料用于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基础研究方向。
孙秀敏庞卯冯丰刘斌戎利民何留民
关键词:脊髓损伤生物材料神经再生
共2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