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婉明
- 作品数:16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革命的现代“性”——1930年前后左翼文学理论中的爱欲主题被引量:1
- 2010年
- "五四"时期在"自由恋爱"口号下的性解放到了革命文学年代,被延伸至唯物史观的历史框架内。对1930年前后的左翼文学批评界而言,后"五四"时代的新问题,是资本主义都市里一样得不到解放的爱欲是现代人苦闷的象征,"爱欲"的张扬因而成为一种进步的,既反封建又反资本主义的革命的现代性道德,"爱欲"的解放才是人类真正解放的标志,实现的方法就是构建一个无产阶级现代"性",它是唯物的,从而超越了"五四"的浪漫彷徨;是健康有力的,从而超越了资本主义的颓废虚耗。"爱欲"不是与革命对立的因而需要被规训的激情,而是被视为一种革命之"力"。
- 刘婉明
- 关键词:左翼文学爱欲
- 冯乃超的“故乡情结”与“还乡之旅”
- 2011年
- "异乡"和"第二故乡"的成长经历与短暂的"故乡"生活体验,使冯乃超对于"故乡"产生了复杂的感情。集合了乡愁和异国情调的"故乡"是冯乃超的"象牙之塔"的原型,也是促使其走出"象牙之塔",走上"十字街头"的动因,同时也象征着他决定转向马克思主义时必须抛弃的"过去"。写作小说《故乡》是一次自我操演的告别仪式,作者试图通过一趟为了离去的"还乡之旅",结束自己长久以来的"故乡情结",表达投身革命的决心。
- 刘婉明
- 关键词:冯乃超故乡情结
- 左联与“上海现代派”——1928-1934:中国文学中的现代主义与唯物史观
- 本文将以对左联和由刘呐鸥、施蛰存、杜衡、戴望舒、穆时英等人所组成的“上海现代派”的研究为切入点,考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现代主义与唯物史观这两种思潮在进入中国文坛时所产生的复杂图景。由此进一步探讨以下问题,即唯物史观...
- 刘婉明
- 关键词:左翼文学中国文学现代主义唯物史观
- 夏衍1924年越境旅行与抗战时期创作中的身份认同
- 2015年
- 1924年,一次从日本经朝鲜到中国的旅行对夏衍的人生和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受日本大正时代的"支那漫游"热和浪漫主义影响而开始旅行的夏衍,目睹沦为日人殖民地的朝鲜和半殖民状态的中国东北现状,意识到被殖民者与殖民者间的尖锐对立,民族国家的共同体意识变得强烈。同时,彼时一定程度上已日本化了的夏衍,旅行中多次被视为日本人,成了自己祖国土地上的异乡者;留学时代受到的大正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也使他向往能够超越民族国家界限,上述两个原因又使夏衍对共同体意识产生背离。这趟越境之旅同时跨越了地理意义上的和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的的界线,迫使夏衍思考个体身份与民族国家间的关系,这种思考在其抗战时期的创作中反映了出来。
- 刘婉明
- 关键词:越境旅行民族国家身份认同
- 敷衍“国家身体”:梁启超与“生病的中国”形象之散布被引量:3
- 2017年
- 梁启超在晚清知识界"生病的中国"形象的传播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从理论来源上看,他笔下的"生病的中国"形象杂糅了传统中国的"病国"隐喻,经严复改造过的基于社会进化论的"国家身体"观念以及从日本接受的基于伯伦知理国家有机体学说的"国家身体"理论。凭借上述理论资源,梁启超在喻象层面对"生病的中国"形象进行了敷衍和传播,并将"医国之士"的指称对象从传统精英士大夫扩大到了所有国民,从而影响了当时国人对己身身体和国家身体的想象。
- 刘婉明
- 辛亥革命中海外华侨民族国家认同的困境——以冯乃超为例的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论文通过对冯乃超个人、家族经历及其民族国家意识形成的分析,揭示了辛亥革命与华侨关系研究中为人所忽略的一面:辛亥革命并非对所有华侨而言都是一次为他们带来新的民族国家归属的革命,冯乃超的遭遇映射出清末民初政局中个体与国家间的纠葛,其中既有寻求民族国家认同的渴望,也有因不被祖国接受而自放异乡的无奈,实非理所当然的归属关系可以概括。冯乃超被异邦和故国同时放逐的记忆,演变为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困境,是促使他转向马克思主义,投身以超越民族国家界限为号召的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心理动因。
- 刘婉明
- 关键词:华侨研究辛亥革命兴中会冯乃超
- Allegory的陷阱——夏衍话剧《赛金花》中的“讽喻”与“笑谑”
- 2011年
- 夏衍将西方文学中的Allegory与晚清小说的笑谑笔法引入话剧《赛金花》中,希望探寻出讽喻史剧的新形态。然而晚清小说的笑谑手法与夏旨在传达历史教训的"讽喻"动机其实格格不入,将其引入创作,结果只会扰乱原先的写作意图,在他的写作语境中,这是个不受欢迎的实验。
- 刘婉明
- 关键词:笑谑
- 从“官品”的翻译看严复对中国传统“国家身体”形象的改造被引量:6
- 2016年
- 晚清以降,一个经常出现在中国知识界的国家形象是"生病的中国"。这一形象得以成立是基于如下观念:国家是一个和人体一样有生老病死的身体。以人身喻国家在中国传统国家观念中本已存在,严复以"官品"译organism,论证国家为"官品",接上了传统国家身体隐喻谱系,同时借用斯宾塞理论,将组成国家身体的"细胞"——民,推到前台,由此完成了对传统国家身体隐喻的改造。将当时中国的危机解释话语从"国家之病"转移至"国民之病",从而改造了中国人的国家想象和对个体身体的想象,为个体身体在国人对国家身体想象中的登场铺平了理论道路,为此后知识界施于个体身体与国家身体间的种种增饰、敷衍奠定了基础。近代以来个人与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关系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在隐喻层面上逐渐建立了起来。
- 刘婉明
- 关键词:身体官品
- 放浪于国家之外的个体——旅日创造社作家归国初期作品中的去国者、混血儿、吟游诗人形象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从1920年左右开始到1930年前夕,旅日创造社作家大都结束了日本留学,归国还乡。这一段时期他们的作品中频频出现了去国者、混血儿、吟游诗人这些游离出民族国家共同体之外的形象。通过书写以这些形象为主人公的流浪故事,创造社作家塑造出被国家放逐的孤独个体形象,而国家则是束缚个体自由与爱欲的罪魁祸首,由此高调宣布了他们与国家的决裂。这一现象昭示了还乡体验对创造社作家们对个体与国家关系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创作,也左右了他们日后的思想走向。
- 刘婉明
- 关键词:创造社混血儿
- 文学主体的重建:论武田泰淳的鲁迅情结被引量:1
- 2022年
- 日本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先驱、战后派代表作家武田泰淳的思想和创作都受到鲁迅的深刻影响。武田从鲁迅凝视黑暗现实、直面政治的文学姿态中获得启发,致力于重塑立足于亚洲民族现实的坚实文学主体,先后塑造出把文学的“影子”卖给政治“恶魔”的“政治鲁迅”、颠覆战后政治权力话语结构的“魔神鲁迅”和以文学方式容纳政治的“文学者鲁迅”形象。武田的这些创作寄寓了他重建日本现代文学主体的希望,也代表着日本知识人从现代中国经验出发,探索亚洲独立现代化之路的努力。
- 刘婉明
- 关键词:文学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