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兆军

作品数:21 被引量:69H指数:5
供职机构: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动脉
  • 7篇冠状
  • 7篇冠状动脉
  • 6篇心肌
  • 6篇梗死
  • 5篇心肌梗死
  • 5篇心力衰竭
  • 5篇衰竭
  • 5篇急性心肌梗死
  • 4篇介入
  • 3篇心病
  • 3篇心绞痛
  • 3篇血压
  • 3篇预后
  • 3篇造影
  • 3篇介入治疗
  • 3篇绞痛
  • 3篇冠心病
  • 2篇动脉介入治疗
  • 2篇动脉造影

机构

  • 20篇沈阳市第五人...
  • 2篇辽宁省人民医...
  • 2篇沈阳医学院附...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沈阳医学院奉...

作者

  • 20篇刘兆军
  • 9篇刁青
  • 6篇金丹玲
  • 5篇王虹
  • 4篇姚宇
  • 4篇李淑杰
  • 3篇赵雅琳
  • 2篇田勇
  • 2篇翟翾
  • 1篇石蕴琦
  • 1篇许艳玲
  • 1篇李占全
  • 1篇杨延宗
  • 1篇周敬
  • 1篇陈玉明
  • 1篇孙英贤
  • 1篇张金良
  • 1篇张薇薇
  • 1篇崔姗姗

传媒

  • 2篇临床心电学杂...
  • 2篇临床心血管病...
  • 2篇心脏杂志
  • 2篇中国实用医药
  • 2篇中国当代医药
  • 2篇中国循证心血...
  • 1篇当代医学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辽宁药物与临...
  • 1篇现代医学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第二届全国心...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1篇1999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束支折返性室速伴左、右束支阻滞交替1例
2008年
患者男、39岁。以阵发性心悸10年,再发1h入院。既往曾行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折返性室速,室内阻滞,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入院后经全面检查,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
刁青杨延宗孙英贤董哲育刘兆军李淑杰
关键词:临时心脏起搏器感知不良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罕见的单支冠状动脉伴发心绞痛1例
2004年
刘兆军刁青董哲育王虹赵铭华李淑杰崔姗姗
关键词:冠状动脉畸形心绞痛
左、右束支阻滞两种型室速一例
本文介绍了一例左、右束支阻滞两种型室速患者的临床资料,该患者诱发出室速频率快,一般状态差,心脏大,左、右束支电位均未能记录到,对于判断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BBRVT)是一缺憾。但通过临床及电生理现象的分析,依然确诊为...
刁青刘兆军
关键词:室性心动过速电生理分析
文献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并发低血压和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被引量:24
2020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并发低血压和心律失常危险因素。方法:行PCI的116例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并发低血压分为:低血压组(48例)和非低血压组(68例);是否并发心律失常分为:心律失常组(46例)和非心律失常组(70例)。比较各组基本资料,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并发低血压或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低血压组比较,低血压组年龄、人体质量指数(BMI)、低血压病史、吸烟和饮酒比例均显著增加(P<0.05或<0.01);与非心律失常组比较,心律失常组年龄,BMI、心律失常病史、吸烟和饮酒比例均显著增加(P均<0.01)。对以上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并发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BMI和低血压病史(OR=1.106~8.107,P<0.05或<0.01);并发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BMI和心律失常病史(OR=1.106~11.452,P<0.05或<0.01)。结论:年龄、人体质量指数、低血压或心律失常病史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合并低血压或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有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密切关注其血压及心律变化,进行相应的防治。
金丹玲刁青刘兆军
关键词:心肌梗死低血压
介入性完全性血运重建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
2010年
目的:探讨介入性完全性血运重建与非完全性血运重建对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介入治疗的117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根据主要的冠状动脉及其重要分支是否完全再血管化分为完全血运重建组(CR组,45例)和非完全血运重建组(IR组,72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死亡率、随访期间心血管总死亡率、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率和因心血管原因再次入院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等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非完全血运重建组糖尿病患病率及心肌梗死病史例数较高(分别为44.4%、23.6%,P<0.05)。与CR组比较,IR组患者冠状动脉重度狭窄(P<0.05)、3支病变(P<0.05)及复杂病变(P<0.01)比例均高,病变数目少而平均置入支架数多(P<0.05)。随访6~36个月,IR组再发心绞痛(P<0.01)、再次血运重建比例(P<0.05)和MACE事件发生率(P<0.01)均显著高于CR组。结论:与非完全血运重建相比,完全血运重建能显著改善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的预后,对于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应尽可能达到完全血运重建或功能上的完全血运重建。
翟翾刁青刘兆军王虹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心肌血运重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电图正常的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病例分析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探讨心电图正常的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有典型的心前区疼痛病史而心电图正常的病人进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收集冠状动脉造影阳性(冠状动脉狭窄直径≥50%)的完整冠心病病例共88例,其中合并有高血压病40例,糖尿病36例,进行分析。结果88例病人冠状动脉造影共累及病变数487处。其中左主干(LM)13例13处,左前降支(LAD)74例150处,左回旋支(LCX)59例106处,右冠状动脉(RCA)63例112处,对角支49例56处,间隔支1例1处,钝缘支15例15处,锐缘支4例4处,左室后支6例7处,后降支18例22处,中间支1例1处,左前降支心肌桥2例2处(其中1例心肌桥收缩期100%闭塞);88例病人中100%闭塞病变18例(占20.5%),存在侧支循环22例(占25%);单支病变14例(占15.9%),以左前降支为多,占78.6%(11/14),双支病变28例(占31.8%),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相对多,占46.4%(13/28),三支病变33例(其中1例为LCX合并RCA及中间支),占37.5%(33/88),且多合并有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左主干病变13例,占14.8%(13/88),其中左主干合并单支病变3例(占3.4%),左主干合并双支病变4例(占4.5%),左主干合并三支病变6例(占6.8%)。结论冠心病患者心电图正常的原因:病灶小、局限;病变狭窄程度轻;狭窄病变供血的心肌存在良好的侧支循环;冠状动脉存在广泛病变;心电图伪改善。因此,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的不一致性提醒临床医师不应根据体表心电图无缺血改变而除外冠心病诊断。
刘兆军张薇薇刁青
关键词: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阳性
维生素D缺乏与高血压病患者血清NT-pro-BNP浓度的关系
2013年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中维生素D的缺乏与血清N末端脑钠尿肽原(NT-pro-BNP)浓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2012年住院高血压病患者,根据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浓度由高到低将入选患者分为4组:A组:对照组25(OH)D浓度i〉30ng/ml;B组:20ng/ml〈25(OH)D浓度〈30ng/ml;C组:10rig/ml〈25(OH)D浓度〈20ng/ml;D组:25(OH)D浓度≤10ng/ml,测定血清NT-pro-BNP浓度,并作受试者血清各指标与血清NT-pro-BNP浓度相关性的分析。结果:B组和c组血清NT-pro-BNP浓度较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D组血清NT-pro-BNP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血清NT-pro-BNP浓度较c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随着血清25(OH)D浓度的降低其血清NT-pro-BNP浓度显著升高。受试者血糖、血钙、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糖化血红蛋白(HbAlC)、同型半胱氨酸、肌酐、甲状旁腺素与血清NT-pro-BNP浓度没有相关性。结论:维生素D的缺乏明显增加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
金丹玲刘兆军
关键词:维生素D心力衰竭
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浆Nt-proCNP水平的变化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N末端C型利钠肽原(NT-proCNP)水平变化。方法入选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106例,男性71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55.4±12.2)岁。对照组(72例)为本院的健康体检者。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68例),急性心肌梗死组(38例)。测定所有入选者入院即刻和1周后血浆NT-proCN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入院即刻NT-proCNP水平均升高,分别为(5.7±1.9)pmol/L vs.(19.9±6.5)pmol/L,(5.7±1.9)pmol/L vs.(21.4±3.1)pmol/L,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较对照组入院1周后NT-proCNP水平升高,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0.01)。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组入院即刻和1周后NT-proCNP水平均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各组入院1周后较入院即刻NTproCNP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CS患者NT-proCNP升高,入院1周后较入院即刻降低。
姚宇刘兆军赵雅琳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
主动脉弓畸形并急性心肌梗死行急性冠状动脉介入术1例
2004年
刘兆军刁青宗娇娥王虹田勇赵铭华李淑杰陈玉明
关键词:主动脉弓畸形
俯身呼吸困难与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观察和分析俯身呼吸困难与射血分数(EF)正常的心力衰竭(HFn EF)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入选HFn EF患者162例,按照有无俯身呼吸困难分为俯身呼吸困难组(n=82)和非俯身呼吸困难组(n=80),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随访终点指标:全因性死亡/心源性死亡联合终点,心衰再入院治疗,心功能恶化至IV级,左室EF(LVEF)<50%,6分钟步行距离(6MWD)<300 m,血清N末端脑钠尿肽前体(NT-Pro BNP)>1 200 ng/ml。Kaplan-Meier法描述生存率,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以计算风险比(HR)及95%CI,分析俯身呼吸困难与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结果的关系。结果完全随访患者158例,失访4例,随访率97.5%,俯身呼吸困难组(n=80)和非俯身呼吸困难组(n=78)经Cox多因素分析校正后,两组间病死率无显著差异,俯身呼吸困难组的心衰再住院率显著高于非俯身呼吸困难组(24%vs.18%,P<0.01),俯身呼吸困难组LVEF值<50%比例显著高于非俯身呼吸困难组(14%vs.7%,P<0.05),俯身呼吸困难组心功能恶化至IV级的患者较非俯身呼吸困难组高(16%vs.9%,P<0.05),俯身呼吸困难组血清NT-Pro BNP>1 200 ng/ml,6MWD<300 m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非俯身呼吸困难组(13%vs.10%,19%vs.14%,均P<0.05)。结论 EF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中存在俯身呼吸困难者其心功能恶化风险升高。
金丹玲刘兆军姚宇
关键词:心力衰竭生存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