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镜下结扎术治疗食道静脉曲张17例
- 1997年
- 冯金炜刁凤英董洗尘
- 关键词:结扎术静脉曲张出血结扎法胃粘膜表面
- 196例血尿沉渣红细胞镜检结果分析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分析血尿沉渣中有效成分。方法用离心沉淀法对血尿沉渣进行镜检。将红细胞形态进行分类,并进行红细胞计数,定性报告血尿沉渣中脓细胞、管型、上皮细胞的多少。结果196例血尿标本红细胞形态以多形为主,占46.9%(92/ 196),混合型6例中均有脓细胞,其次为影红细胞中有脓细胞者占83%(44/53),含管型,上皮细胞最多的为多形型,分别占46.6%、66.3%。结论:血尿沉渣镜检可协助临床诊断泌尿系统疾病。
- 王彤丁久立冯金炜
- 关键词:红细胞形态镜检
- 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变化的研究
- 2008年
-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3例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分为不伴有LVH组和伴有LVH组),分别与对照组进行频域指标分析对比。结果: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不伴LVH组LF,LF/HF比值明显升高,HF降低,差异显著;同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伴有LVH组各项指标变化更为明显(P<0.01)。结论: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变化比健康老年人变化更为明显,HRV有助于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
- 冯金炜李贤厚张超杨玉芝
-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心率变异性
- 内镜下结扎术与电灼法联合治疗结肠多发性腺瘤病
- 1997年
- 我科自1992—07~1993—08采用内镜下橡皮圈结扎法配合内镜下电切除法治疗结肠多发性腺瘤病的新方法,经临床观察,效果较满意。现将内镜下橡皮圈结扎术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病人来源于我院门诊就诊的病人,发现结肠多发性腺瘤病3例,计106枚息肉。均为男性。年龄32~45岁。术前均经纤维结肠镜检查及病理诊断为结肠多发性腺瘤病。选出3~5枚电切,用甲苯胺兰进行标记,其余除部分行内镜下电切外一律行内镜下橡皮圈结扎术。
- 冯金炜段延吉刁凤英韩念国吴永文
- 关键词:结扎术电灼法橡皮圈
- 增敏剂配合放射治疗鼻咽癌的副作用观察及护理
- 2009年
- 丛辉冯金炜陈丽赫丽杰韩圣辉迟欲欣
- 关键词:增敏剂鼻咽癌副作用护理
- 应用一次性留置针及负压引流器行胸腔积液引流的方法被引量:2
- 2006年
- 丛辉冯金炜张春东
- 关键词:引流术
- 诺维苯外渗致皮肤损伤的处理及护理
- 2009年
- 丛辉孙姝冯金炜陶玉霞甘露
- 关键词:诺维苯外渗皮肤损伤
- 施他宁联合潘妥洛克治疗门静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疗效
- 2007年
- 目的:观察施他宁(生长抑素)联合潘妥洛克(泮托拉唑)治疗门静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施他宁联合潘妥洛克的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奥曲肽联合潘妥洛克的治疗方案。结果:治疗组止血有效率为79.31%,对照组的止血有效率为64.81%,两组止血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施他宁联合潘妥洛克治疗门静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疗效满意。
- 冯金炜薛鸿鹏李贤厚任旭
- 关键词:泮托拉唑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大出血
- 老年急性胆道感染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胆道感染患者胆汁细菌培养的临床特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提供参考。方法采集189例老年急性胆道感染病人进行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结果189株胆汁培养结果,革兰阴性菌128株67.7%,革兰阳性菌56株29.67%,真菌5株(2.6%)。药敏结果表明老年急性胆道感染中主要病原菌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阿米卡星耐药率低。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呱拉西林,氨苄西林耐药率高。结论老年急性胆道感染中革兰阴性菌居主导地位,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阿米卡星有较高敏感性。
- 冯金炜薛鸿鹏王燕颖任旭
- 关键词:老年胆道感染细菌培养
- pEGFP-C1/Akt体外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后肢缺血大鼠血管生成的影响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 探讨经肌肉注射转染pEGFP-C1/Akt的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后肢缺血大鼠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30只,制成双后肢缺血模型,双盲法随机分为基因治疗组(肌注经pEGFP—C1/Akt转染的MSCs)、非基因治疗组(肌注MSCs)及对照组(肌注PBS液)。造模前、造膜后即刻及MSCs移植后1~7d内,每天用红外线皮温仪测定大鼠后肢皮温变化。28d时经动脉造影观察后肢血管生成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后肢毛细血管密度;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后肢肌肉组织中Akt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移植3d后基因治疗组大鼠后肢皮温升高明显。28d时经动脉造影观察基因治疗组后肢侧支血管生成明显;荧光显微镜观察有绿色荧光细胞在基因治疗组的内收肌和半膜肌分布。毛细血管密度:基因治疗组为(7.1±0.3)个/高倍镜,非基因治疗组为(4.2±0.4)个/高倍镜,对照组为(1.3±0.2)个/高倍镜,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kt及VEGF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分析:基因治疗组AktmRNA(2.44±0.14)和蛋白(1.12±0.13)及VEGFmRNA(1.11±0.11)和蛋白(0.97±0.13)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基因治疗组AktmRNA(1.58±0.13)和蛋白(0.78±0.12)及VEGFmRNA(0.78±0.14)和蛋白(0.67±0.11)以及对照组AktmRNA(0.64±0.11)和蛋白(0.36±0.12)及VEGFmRNA(0.56±0.11)和蛋白(0.33±0.13)的表达水平(P〈0.01),后2组间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EGFP-C1/Akt体外转染骨髓MSCs促进后肢缺血大鼠血管生成的效果优于单纯MSCs治疗,为基因转染MSCs治疗缺血性疾病提供可能。
- 霍鑫冯金炜刘方峰孔宏亮严永吉张强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KT基因后肢缺血血管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