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晓燕

作品数:7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青海民族学院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 1篇艺术

主题

  • 4篇文学
  • 3篇小说
  • 1篇代文
  • 1篇导演
  • 1篇第六代导演
  • 1篇性文学
  • 1篇学史
  • 1篇沈从文创作
  • 1篇抒情
  • 1篇抒情小说
  • 1篇田园
  • 1篇田园牧歌
  • 1篇女性
  • 1篇女性文学
  • 1篇自叙
  • 1篇自叙传
  • 1篇汪曾祺
  • 1篇文化
  • 1篇文化策略
  • 1篇文学创作

机构

  • 7篇青海民族学院

作者

  • 7篇冯晓燕

传媒

  • 2篇承德民族师专...
  • 2篇辽宁教育行政...
  • 1篇青海师专学报
  • 1篇时代文学
  • 1篇陇东学院学报...

年份

  • 3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遥听田园牧歌与都市狂想曲的变奏——论京派与海派文学的现代性
2005年
京、海两派文学在对“五四”精神反叛的同时又或多或少的共显着“五四”民主与科学精神的社会现代性的投影。在30年代,以左翼文学为主潮的文学领域里,京、海两派体现出对自由、理性崇尚的个性主义的文学道路的选择,同时共有对“人”的重视的人道主义情怀。在对都市文明的体认和描述及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中,海派倾向于社会现代性,而京派则更倾向于审美现代性。就此,在对京派与海派文学现代性的分析中充分体现出了现代性在中国文学领域呈现的“共时态”的价值体系。
冯晓燕
关键词:京派文学海派文学现代文学史
乡土三秦《白鹿原》被引量:1
2005年
《白鹿原》作为新时期乡土小说的"扛鼎之作",选择乡村自身的立场,代表着乡村人、乡村文化的利益,从内部观看和描写乡村世界。首先三秦顽强、坚韧的地域文化特色及关中自古重史的遗风奠定了这部小说作为"一部民族秘史"与当地文化历史血脉联系的基础:其次作品中贯穿始终并不断出现的白鹿原、白鹿及白色等象征意象与关中文化、风俗同样有着深刻的联系,包括作品中人情风物的描写,都落实到了地域文化特色上。由此可以看出《白鹿原》是一部充满浓郁三秦地域文化特色的乡土小说。
冯晓燕
关键词:《白鹿原》乡土小说
女性文学的“彼岸花”——论安妮宝贝的文学创作被引量:6
2008年
作者拟探讨在"女性文学"创作群里从网络文学中脱颖而出,逐渐为人们所关注的作者安妮宝贝文学创作的独异性。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首先,自我指涉的文学功能通过自叙传的写作的方法来表现是她作为女作家书写女性题材的独特方式;其次,她作品"孤独游离"的主题在对"爱情"和"死亡"两个命题叙述中清晰展现;最后,在对现代城市女性精神情绪的抒发中,采用淡化情节以抒情为主的小说模式也是安妮宝贝创作的特点之一。
冯晓燕
关键词:自叙传抒情小说
论沈从文创作中文学民族性的弘扬被引量:1
2005年
作者旨在论述五四以来在民族性与现代性交织中,沈从文及其创作中民族性的弘扬。作为论述的前提, 首先阐述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论述作为“乡下人”的沈从文在不断“城市化”的进程中,以深厚的民族文化体验与认同为支点,运用自身特有的精神动力与内心资源,在进行了具有个性主义的文化选择与分析的同时,对城市文明人性异化现象的揭露,也呈现出审美现代性的风貌,在中西文化不断融合过程中,以自身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完成了文学民族性的又一次弘扬。
冯晓燕
关键词:民族性
在城市边缘行走——第六代导演的一种文化策略被引量:3
2008年
第六代导演创作中的城市化趋向,是他们赢得身份认同的重要文化策略,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月蚀》、《十七岁的单车》和《苏州河》等获得了国际认同和欧美电影市场十分可观的票房佳绩,无疑是他们这种文化应对策略获得成功的最好例证,而在第六代导演创作中呈现出了明显的边缘化倾向。
冯晓燕
关键词:第六代导演城市化边缘化
周作人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被引量:2
2007年
20世纪初,中国文学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进行自身艰难的变革和发展。周作人作为该时期思想文化界的领军人物,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性意识。周作人文学观的独特性对理解和研究该时期文学思想的嬗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冯晓燕
关键词:文学理论
汪曾祺的“纯小说”创作
2008年
  汪曾祺是一位跨越中国现当代文坛的文学巨匠,他的创作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现代小说高峰的到来有着潜在的影响,对新时期的寻根派、先锋派小说也起着一定程度的先导作用.……
冯晓燕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