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华
- 作品数:40 被引量:325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诚信、技术与农地制度安排
- 2009年
- 从农业合作生产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允许农地使用权的有限流转,这个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农地使用权由高度公有到逐渐私有的过程。通过一个动态博弈模型,认为在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下,合作生产制会导致集体中的农民诚信缺失、偷懒行为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得农业合作生产制中的激励问题不再是一个问题。不过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引进会使农业产出增加,同时经济发展使得农民从事小规模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的机会成本上升,因此存在着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强烈经济动因,而规模化经营要求农地集中使用,这必然要求农地使用权在一定范围内能够自由流转。
- 何立华庄子罐
- 关键词:诚信农地制度农地使用权
- 贫困地区教育不平等的考察——基于武陵山片区71个县市人口普查数据的实证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以武陵山片区71个县市第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样本,讨论了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问题。实证研究的主要发现有:(1)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在最近的十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教育成就和教育平等程度都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这种差距有扩大的倾向;(2)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不仅相对落后,而且各县市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也非常明显,其主要表现是教育成就相对偏低的县市同样是教育不平等现象相对突出的县市;(3)贫困地区女性与男性之间的教育发展差异明显,而这种差异既是影响其整体教育不平等的关键因素。
- 何立华成艾华
- 关键词:贫困地区教育平等基尼系数
- 产品质量、不对称信息与市场均衡被引量:4
- 2009年
- 劣质产品长期在市场中存在是中国经济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我国存在的劣质品市场具有时间跨度长、涉及产业多、地域分布广等三个明显的特点。通过构建了一个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一般模型,我们探讨了市场均衡时产品价格和产品质量的决定因素,并且对我国长期存在的产品质量低劣现象给予了一个一般性的理论解释。不同于以往的国内外文献,解释我国产品质量低劣现象长期存在的原因,除了市场结构和不完全信息等因素外,居民收入水平的低下应该是另一个关键所在。
- 何立华
- 关键词:产品质量不对称信息
- 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教育发展问题的实证研究——基于第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分县数据被引量:11
- 2016年
- 基于最近两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分县数据,本研究较为全面地考察了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其突出问题。实证结果表明:(1)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的教育发展始终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并不存在缩小的趋势;(2)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的教育发展是不均衡的,教育成就相对较低的县市同样也是教育不平等现象相对突出的县市;(3)普遍而言,相对于汉族,少数民族不仅平均受教育程度低,而且教育平等程度也比较低;(4)少数民族内部的教育不平等及其与汉族的教育成就差距,是影响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教育不平等最为关键的因素。
- 何立华成艾华
- 关键词:人口较少民族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教育基尼系数
- 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基于两阶段SYS-GMM的实证研究被引量:2
- 2023年
- 基于2005-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探讨了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碳排放的空间关联问题.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一个地区的碳排放会对相邻地区的碳排放产生正向影响;(2)碳排放EKC假说在中国是成立的;(3)工业化、对外开放以及城镇化等对碳排放都有显著影响.
- 何立华金地
- 关键词:碳排放经济增长
- 教育使人幸福吗?——基于武汉市城镇居民的实证分析被引量:25
- 2012年
- 从中国当前较高的教育投资成本和较低的教育收益这一现实出发,本文运用2007年武汉市城镇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调查数据,对教育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以学历还是受教育年限衡量教育水平,教育对主观幸福感均有显著的正影响,这说明本文的估计结果是稳健的。同时,以学历衡量受教育水平时,还发现教育对主观幸福感的正效应随着学历水平的提高而减小。此外,教育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而体现,即教育不仅直接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而且还能通过改善个体的收入水平和健康状况间接提升其幸福水平。
- 金江何立华
-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教育
- 精准扶贫背景下的贫困人口识别:理论、实践与政策被引量:9
- 2017年
- 科学的贫困人口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贫困人口之所以难以被精准识别,根本原因在于农户和官员之间以及官员和政府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两种类型的信息不对称,意味着贫困人口识别过程存在着双层的"委托—代理"关系。通过构建一个由农户、官员以及政府等三方参与的博弈模型,分析"被脱贫"和"假贫困"现象的微观原因,可探悉贫困人口识别精准率的影响因素,并围绕违规类型认定和处罚标准设定以加强政府监管。
- 何立华
-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政府监管
- 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城乡差距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2-2013年省际教育面板数据被引量:3
- 2017年
- 基于2002-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本文分析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城乡差距基本情况及其变化,并从政府、家庭及社会多个层面检验了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1)民族地区城镇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比农村高2年左右;城镇高中及以上人口比率比农村高20个百分点;(2)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城乡差距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继而又下降这一变化过程;(3)城镇化进程以及教师质量、居民收入、少儿抚养比等城乡差异是导致民族地区城乡基础教育长期存在差距的主要因素。
- 何立华陈沅
- 关键词: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城乡差距
- 论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一般认为,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较宽松的环境标准会产生一种比较优势。因此,对外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是有害的就成为一个自然的推论。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采用六种环境污染指标,利用1997-2006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我国外贸环境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现有的数据不足以证明对外易对我国的环境是有害的。
- 何立华金江
- 关键词:对外贸易环境污染
- 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特征、变化及影响--基于最近两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被引量:50
- 2016年
- 利用最近两次人口普查资料,本文考察了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及其变化,并进而讨论了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影响。研究发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规模日渐庞大,人口流动率已接近15%;人口流动不仅范围在不断扩大,流动时间也在不断变长;流动人口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青壮年人口为主,因务工经商而流动的比例高,多从事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及相关工作;流动范围以省内为主,跨省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广西、贵州和湖南,始终有50%左右流向广东和浙江。人口流动改变了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空间分布,对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城镇化,以及农村社会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正面或负面影响。
- 何立华成艾华
- 关键词: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经济社会影响普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