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璐璐

作品数:10 被引量:190H指数:7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吸痰
  • 4篇通气
  • 4篇吸痰负压
  • 4篇机械通气
  • 4篇负压
  • 3篇吸痰效果
  • 3篇机械通气患者
  • 2篇血流
  • 2篇血流动力学
  • 2篇气道
  • 2篇人工气道
  • 2篇护理
  • 2篇护士
  • 1篇新护士
  • 1篇循证
  • 1篇循证护理
  • 1篇氧动力学
  • 1篇在职
  • 1篇在职培训
  • 1篇套囊压力

机构

  • 8篇东南大学
  • 8篇南京中医药大...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任璐璐
  • 5篇朱艳萍
  • 5篇李国宏
  • 3篇陈玉红
  • 3篇徐翠荣
  • 2篇何静
  • 2篇樊慧
  • 2篇潘红
  • 2篇刘亚芳
  • 1篇贺丽君
  • 1篇尹亚丽
  • 1篇冯萍
  • 1篇梁钰

传媒

  • 2篇中华护理杂志
  • 1篇江苏医药
  • 1篇护士进修杂志
  • 1篇现代医学
  • 1篇中国实用护理...
  • 1篇护理研究(上...
  • 1篇护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6篇2012
  • 2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吸痰负压对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效果及相关力学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适合机械通气患者的安全、有效的吸痰负压   [方法]   选取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综合性ICU内,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成年患者32例。根据按需吸痰的原则,连续对研究对象进行三次密闭式吸痰,吸痰负...
任璐璐
关键词:机械通气吸痰负压吸痰效果血流动力学氧动力学
不同吸痰负压对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效果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26
2012年
目的探讨不同吸痰负压对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效果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寻找适合机械通气患者的安全有效的吸痰负压。方法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综合性ICU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成年患者20例,均由培训合格后的注册护士采用3种负压(-75 mmHg,-150 mmHg,-300 mmHg)(1 mmHg=0.133 kPa)行密闭式吸痰,由2名注册护士共同评估吸痰效果(痰鸣音改善状况及吸痰间隔时间);并于吸痰前2 min,吸痰后5 min、10 min,测定并记录动态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吸痰负压为-150mmHg时吸痰间隔时间(76.0±33.3)min明显长于吸痰负压为-75 mmHg及-300 mmHg时(34.5±17.3)min、(55.5±16.7)min,同时吸痰后痰鸣音改善状况明显优于吸痰负压为-75 mmHg时(P<0.05)。不同负压组不同时间点的舒张压与平均动脉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吸痰负压为-300 mmHg时,吸痰后5 min舒张压与平均动脉压相对于吸痰前明显增高(P<0.05)。结论-150mmHg是安全、有效的适合机械通气患者的吸痰负压。
任璐璐李国宏朱艳萍陈玉红
关键词:机械通气吸痰负压吸痰效果血流动力学
以能力和问题为双导向护士规范化培训策略的教学实践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以能力和问题为双导向护士规范化培训策略(APBSTS)的教学效果。方法回顾性比较两种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法的培训效果。选择2008年7月入职的52名护士(双导组),采用APBSTS培训方法,培训中使用临床基本能力评核表培训3年(2008-2011年);另外选择2007年7月入职的64名护士(传统组),采用传统的规范化培训方法进行培训3年(2007-2010年)。结果在规范化培训期间,双导组护士26人次获奖(50.0%),8人(15.4%)被选为医院护理人才培养对象,科室留用47人(90.4%),离职5人(9.6%);均分别优于传统组的15人次(23.4%)、3人(4.7%)、48人(75.0%)和16人(25.0%)(P<0.05)。结论采用APBSTS培训方法,在培训中注重个体化持续全程跟进,能提升低年资护士的临床护理能力,加快其专业成长进程。
徐翠荣李国宏任璐璐樊慧
关键词:护士规范化培训
人工气道套囊压力调整频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8
2011年
目的探讨并评价人工气道套囊压力的调整频率,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临床护理中每日交接班时(8∶00、16∶00和22∶30),先记录平静状态下的人工气道套囊压力,并再将气囊压力调整至30cmH2O。体外模拟实验:用50ml注射器模拟气道,将气管插管插入其中并调整套囊压力为30cmH2O,静置每4h测量套囊压力。观察比较每日交接班时人工气道套囊压力。结果临床工作中如果每日3次调整套囊压力,调整前的套囊压力仍然维持在25~30cmH2O的仅为36.7%,60.2%的套囊压力低于25cmH2O,最低值为8cmH2O;高于30cmH2O的有3.1%,其最高达50cmH2O。体外模拟实验中,95.1%的套囊压力都能维持在25~30cmH2O,仅4.9%低于25cmH2O,最低值为22cmH2O。结论静置的套囊压力基本维持在预期的范围,但临床按照指南建议的每日3次监测套囊压力,并不能将套囊压力维持在指南建议的25~30cmH2O。建议临床护理工作中增加调整套囊压力次数,以减少因气囊压力降低而导致的危害。
刘亚芳贺丽君任璐璐潘红何静朱艳萍
关键词:吸痰人工气道
吸痰负压对机械通气患者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2年
吸痰负压正确、安全与否是气道管理的关键。作者综述了国内外推荐的吸痰负压范围,吸痰负压对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效果、呼吸系统及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影响。
任璐璐李国宏朱艳萍陈玉红
关键词:吸痰负压机械通气循证护理
不同吸痰负压对机械通气病人吸痰效果的影响被引量:27
2016年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病人的吸痰负压与吸痰效果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综合性ICU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成年病人101例,分别采用3种吸痰负压(-75mmHg,-150mmHg,-300mmHg)吸痰,由两名注册护士共同评估吸痰效果,并于吸痰前2min及吸痰后5min、10min测定并记录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及心率(HR)的变化。[结果]吸痰负压为-150 mmHg时吸痰间隔时间(70.0min±30.0min)明显长于吸痰负压为-75mmHg及-300mmHg时(30.0min±15.0min,50.0min±15.0min)(P<0.05);吸痰负压为-150mmHg及-300mmHg时的吸痰后痰鸣音改善状况明显优于吸痰负压为-75mmHg时(P<0.05);吸痰前不同负压吸痰组SpO_2及HR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吸痰负压为-300mmHg时,吸痰后10min的SpO_2、HR比吸痰前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吸痰负压为-75mmHg、-150mmHg时,吸痰后5min、10min的SpO_2、HR与吸痰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病人在-150mmHg的吸痰负压下吸痰,吸痰后痰鸣音改善良好,吸痰间隔时间较长,且对SpO_2、HR的影响较小,是有效、安全且适合机械通气病人吸痰负压值。
陈玉红梁钰冯萍朱艳萍任璐璐顾雨铖
关键词:机械通气吸痰负压吸痰效果SPO2HR
临床基本能力评价表在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被引量:40
2012年
为了提高新护士规范化培训的效果,用德尔菲法设计了"临床基本能力评价表"(下称评价表),应用于本科毕业2年和大专毕业3年以内的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取得显著效果。新护士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合格率、护士获奖率、科室留用率都明显提高,同时新护士离职率大幅度下降。使用评价表提高了新护士的临床基本护理能力和专业胜任度,为其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徐翠荣李国宏任璐璐樊慧
关键词:护士在职培训
吸痰对人工气道套囊内压力的影响被引量:36
2011年
目的通过观察吸痰时及吸痰后30min人工气道套囊压力的变化,探讨吸痰对人工气道套囊压力的影响。方法吸痰前用测压表调整人工气道套囊压力为30cmH2O,持续监测吸痰时的套囊最高压力、患者有无咳嗽,以及吸痰后5min、10min、15min、30min的压力,并记录吸痰后套囊压力降至25cmH2O时所需时间。结果在吸痰过程中81.25%(78/96)患者发生咳嗽。本组套囊内压力平均明显升高至(89.42±31.37)cmH2O,咳嗽者套囊内平均压力为(96.00±25.99)cmH2O,高于无咳嗽者套囊内平均压力(60.89±37.14)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痰时套囊内压力升高者较保持者更易下降至正常低限(25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患者吸痰过程中容易发生咳嗽,人工气道套囊内压力波动明显,建议临床上在吸痰后30min内调整套囊内压力,必要时应立即调整,避免囊内压力过低或过高对患者的伤害。
朱艳萍刘亚芳任璐璐潘红尹亚丽何静
关键词:吸痰
规范护理交接班模式的创新与体会被引量:29
2012年
目的探讨新模式护理交接班制度临床应用的效果及体会。方法2009年1月起创新规范交接班内容与形式,实施创新规范前患者出院5102例,实施创新规范后共出院6820例。比较实施前后各科室日均书写时间及日均口头交接班时间。结果实施创新规范护理交接班制度后的日均书写时间及日均口头交接班时间均显著低于实施创新规范前的相应时间,缩短了护理工作时间,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论护理部通过规范交接班内容与形式,给不同班次的护士提供了相互交流患者信息的制度保证,同时加强了护理环节管理,促进和完善了护理工作。同时,通过创新交接班内容,使各班工作交得清楚、接得明白,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使工作更有序,患者更满意。
李国宏徐翠荣任璐璐
关键词:交接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