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仲万霞

作品数:12 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胚胎
  • 5篇胚胎移植
  • 4篇细胞
  • 3篇妊娠
  • 3篇生殖
  • 3篇授精
  • 2篇遗传学
  • 2篇遗传学诊断
  • 2篇植入
  • 2篇植入前
  • 2篇植入前遗传学...
  • 2篇妊娠率
  • 2篇生殖技术
  • 2篇受精
  • 2篇体外
  • 2篇体外受精
  • 2篇胚胎植入
  • 2篇胚胎植入前
  • 2篇胚胎植入前遗...
  • 2篇临床妊娠

机构

  • 6篇山东大学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山东省立医院
  • 1篇山东中医药大...

作者

  • 12篇仲万霞
  • 6篇李梅
  • 6篇李媛
  • 6篇杨慧军
  • 6篇马水英
  • 4篇陈子江
  • 3篇吴克良
  • 2篇姚宁
  • 2篇胡双纲
  • 2篇胡京美
  • 2篇刘洪卯
  • 2篇李昀
  • 1篇于官令
  • 1篇刘辉
  • 1篇邹沙沙
  • 1篇肖倩
  • 1篇石玉华
  • 1篇闻姬
  • 1篇曲中玉
  • 1篇魏代敏

传媒

  • 3篇中华妇产科杂...
  • 2篇现代妇产科进...
  • 2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生殖与避孕
  • 1篇南通大学学报...
  • 1篇中华生殖与避...
  • 1篇第一届中华医...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短时授精后行补救性卵母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的临床应用被引量:3
2010年
体外受精(IVF)作为常用的辅助生殖技术(ART),为广大不孕不育患者带来了福音。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常规IVF的受精率在60%~80%之间,但还是有部分病例会出现受精完全失败或受精率非常低的现象,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和经济压力,也导致了ART成功率的下降。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国内外许多实验室都采取了一定的补救措施,如采用IVF和卵母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分半的方法(即所获得的卵母细胞中50%行常规IVF,
吴克良李媛李梅杨慧军马水英仲万霞陈子江
关键词:单精子注射卵母细胞补救性胞质授精辅助生殖技术
授精后5h补救性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授精后5 h对可能受精失败的卵子行补救性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的可行性。方法授精后3、4、5 h分别观察卵子是否排出第二极体。若已经排出第二极体,则认为卵子已经被激活,是受精的征象。如果患者在授精后5 h观察少于65%的卵子排出第二极体,则剩余的只有第一极体的卵子接受补救性ICSI。1 050例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患者,按照有无补救性ICSI将患者分为2组:Ⅰ组:部分接受补救性ICSI,本组又按照有无补救性ICSI将卵子分为两部分:补救性ICSI部分及IVF部分;Ⅱ组:未接受补救性ICSI。201例接受ICSI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①Ⅰ组患者卵子在授精后3、4、5 h第二极体排出率均低于Ⅱ组(P<0.05),Ⅰ组患者原发不孕的比例、不明原因性不孕的比例高于Ⅱ组(P<0.05);②Ⅰ组、Ⅱ组、对照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Ⅰ组补救性ICSI部分卵子优胚率低于Ⅱ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IVF中精卵共培养3 h是可行的;授精后5 h第二极体的排出可作为卵子激活的征象;授精后5 h行补救性ICSI可获得可观的临床结局,且不会增加多精受精率;低受精率可能更易出现在原因不明性不孕及原发不孕患者。
杨慧军李媛吴克良李梅车詈马水英仲万霞陈子江
关键词:极体
慢速程序化冷冻与玻璃化冷冻对第3天分裂期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比较慢速程序化冷冻法(慢速法)和玻璃化冷冻法(玻璃化法)对第3天分裂期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因输卵管阻塞或男性少弱精因素行体外受精(IVF)或卵母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的患者,挑选在行 IVF 或 ICSI 后第3天剩余优质胚胎数目超过4个者80例进入本研究。随机将每例患者的2个胚胎用玻璃化法冷冻,另外2个用慢速法冷冻;冷冻复苏后随机抽取40例患者移植慢速法冷冻的胚胎,另40例患者移植玻璃化法冷冻的胚胎,比较2种冷冻方法对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结果冷冻复苏后待移植的胚胎共160个,其中慢速法冷冻80个,复苏后存活73个(91%,73/80),移植后40例患者中15例(38%,15/40)获得临床妊娠,其中3例(20%,3/15)为双胎妊娠,余为单胎妊娠,胚胎着床率为25%(18/73);玻璃化法冷冻胚胎80个,复苏后存活71个(89%,71/80)。移植后40例患者中19例(48%,19/40)获得临床妊娠,其中9例(47%,9/19)为双胎妊娠,余为单胎妊娠,胚胎着床率为39%(28/71),与慢速法相比,玻璃化法的临床妊娠率和双胎妊娠率均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胚胎着床率则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化法能够更好地保存胚胎复苏后的发育潜能,更适合第3天分裂期胚胎的冷冻保存。
李媛陈子江杨慧军仲万霞马水英李梅
关键词:胚胎和胎儿发育
胚胎移植前不同的胚胎处理方法对妊娠结局的影响被引量:3
2007年
自首例“试管婴儿”诞生至今,辅助生殖技术蓬勃发展,如何获得更高的妊娠率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为此医学家和胚胎学家从各个环节人手进行了长期的努力。本研究针对辅助生殖技术中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和卵母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法-胚胎移植(ICSI-ET)的胚胎移植环节,前瞻性地设计了胚胎移植前3种不同的胚胎处理方法:常规处理、透明质酸处理和胚胎行透明带削薄辅助孵化(assisted hatching,AH),比较3种方法的临床结果。现报道如下。
马水英李媛李梅胡京美杨慧军仲万霞
关键词:胚胎学移植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辅助生殖技术试管婴儿卵母细胞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及筛查中7-细胞来源与9-细胞来源囊胚胚胎正常率和临床妊娠率的比较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研究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及筛查(PGD/PGS)中7-细胞来源与9-细胞来源囊胚的胚胎正常率和临床妊娠率,探讨胚胎体外培养第3日时的最适分裂速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期间207例PGD/PGS治疗周期的临床资料。比较7-细胞来源与9-细胞来源囊胚的胚胎正常率和临床妊娠率。结果 7-细胞来源与9-细胞来源囊胚的胚胎正常率分别为34.38%和52.6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4.100,P=0.042 9)。7-细胞来源与9-细胞来源囊胚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5.56%和57.1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004,P>0.05)。结论在PGD/PGS中,9-细胞来源囊胚的胚胎正常率比7-细胞来源囊胚高,移植的两类胚胎能够获得类似的临床妊娠率。在体外培养第3日选择胚胎移植时,如果胚胎的分级相同,那么9-细胞胚胎优于7-细胞胚胎。
李昀仲万霞姚宁胡双纲刘洪卯
关键词:临床妊娠率
形态正常发育滞后胚胎冻融后的临床妊娠结局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形态正常但发育滞后胚胎的临床妊娠结局。方法: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生殖中心接受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VF-ET)或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的患者于第3天将形态正常(卵裂球均匀或轻度不均匀,无核碎片≤25%)但发育缓慢的胚胎(受精后64~66h胚胎卵裂球数3~5个)慢速冷冻,复苏后行胚胎移植,移植时按照第2天发育阶段的胚胎对待,随访其妊娠情况。结果:胚胎移植104例患者,冷冻复苏胚胎348个,复苏成活303个(成活率87.17%),继续培养后121个胚胎(39.93%)继续发育。移植后获得生化妊娠35例,生化妊娠率33.65%,临床妊娠30例,临床妊娠率28.84%。过夜培养后至少有一个胚胎继续发育61例,临床妊娠率37.70%,过夜培养无胚胎继续发育43例,临床妊娠率16.2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形态正常但发育滞后的胚胎有冷冻保存价值,可以在冷冻胚胎融解周期作为第2天胚胎融解,过夜培养后优先选择有发育生长的胚胎移植。
杨慧军李媛李梅马水英仲万霞
关键词:胚胎移植冷冻胚胎
女性年龄对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及筛查结局的影响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女性年龄对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及筛查(PGD/PGS)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开展PGD/PGS治疗周期的149例患者,按女性年龄将患者分为3组:Ⅰ组10例(<25岁)共36枚囊胚;Ⅱ组94例(25~34岁)共329枚囊胚;Ⅲ组45例(≥35岁)共89枚囊胚。比较各组之间的胚胎正常率和临床妊娠率。结果Ⅰ组、Ⅱ组、Ⅲ组的胚胎正常率分别为50.00%、50.15%、29.21%。Ⅰ组与Ⅲ组的胚胎正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5,P<0.05),Ⅱ组与Ⅲ组的胚胎正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76,P<0.05)。Ⅰ组、Ⅱ组、Ⅲ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83.33%、82.50%、40.00%。Ⅰ组与Ⅲ组的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3,P<0.05),Ⅱ组与Ⅲ组的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10,P<0.05)。结论女性年龄对PGD/PGS结局有影响,当女性年龄≥35岁时会明显降低胚胎的正常率和临床妊娠率。
李昀仲万霞姚宁胡双纲刘洪卯
关键词:女性年龄临床妊娠率
不同移植液对胚胎移植临床结局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比较不同移植天数,G-1、G-2、EmbryoGlue作为移植液对胚胎移植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或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治疗周期的1517例患者,按移植天数不同,分为第2天(D2)移植组、第3天(D3)移植组、第5天(D5)移植组。分别比较G-1、EmbryoGlue对D2移植的临床结局的影响,G-2、EmbryoGlue对D3和D5移植的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D2移植组中G-1和EmbryoGlue作为移植液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胚胎停育率、胚胎流产率、胚胎异位妊娠率、胚胎活产率、婴儿早产率、婴儿足月产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D3移植组中,G-2与EmbryoGlue作为移植液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胚胎停育率、胚胎异位妊娠率、婴儿早产率、婴儿足月产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G-2作为移植液的胚胎流产率显著低于EmbryoGlue[4.99%(21/441)vs 9.90%(40/404),P<0.01],胚胎活产率显著高于EmbryoGlue[81.41%(359/441)vs 74.50%(301/404),P<0.05]。D5移植组中,G-2与EmbryoGlue作为移植液的妊娠结局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用G-1、G-2作为胚胎移植液同样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结局;与EmbryoGlue相比,G-2作为D3胚胎移植液在胚胎流产率和胚胎活产率指标方面具有优势。
刘辉吴克良仲万霞于官令刘玉金王苗苗陈子江
关键词:胚胎移植
注射HCG后不同授精时间对IVF-ET患者胚胎发育和妊娠结局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探讨常规的授精时间对胚胎发育及临床结局的影响,以掌握最佳的体外受精(in-vitro fertilization,IVF)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IVF-胚胎移植(embryo transfer,ET)助孕的5743个周期。根据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注射后授精时机的不同分为3组:38~39 h授精(A组,周期=474);>39~40 h授精(B组,周期=3834);>40~41 h授精(C组,周期=1435)。统计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胚胎发育和临床结局情况,并分析在最佳授精时间内进行IVF-ET助孕患者的促排方案和培养体系对其胚胎发育和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3组间的正常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和卵子利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授精时机的延迟正常受精率和卵子利用率逐渐提高,而多精受精率逐渐降低(P<0.05)。C组中长方案患者的优胚囊胚形成率和活产率均优于拮抗剂方案和短方案患者(均P<0.05)。C组患者使用Cook培养体系的优胚率、优胚囊胚形成率和卵子利用率均好于Vitrolife培养体系(均P<0.05)。结论:(1)IVF-ET助孕患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38~41 h),延迟HCG注射后授精时机可以提高胚胎正常受精率和卵子利用率,降低多精受精率,但不影响临床结局。(2)HCG注射后>40~41 h授精,长方案患者的胚胎发育和妊娠结局更优,同时Cook胚胎培养体系仅促进胚胎发育并不影响妊娠结局。
王宁仲万霞
关键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汉族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各雄激素指标的临床意义分析被引量:14
2014年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雄激素表现及其与内分泌和代谢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100例PCOS患者及100例对照女性的临床和生化雄激素(A)指标及其与内分泌和代谢参数间的关系。结果:PCOS患者多毛评分高于对照组,但症状程度较轻(中位数=2)。生化雄激素指标中,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和双氢睾酮(DHT)在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PCOS组患者睾酮(T,1.46 nmol/L vs 0.90 nmol/L)、雄烯二酮(A4,8.24 nmol/L vs 4.96 nmol/L)和游离雄激素指数(FAI,3.70 vs 1.5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35.84 nmol/L vs56.08 nmol/L)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表明,与对照组相比PCOS组各雄激素指标间相关性明显减低。雄激素指标与内分泌和代谢参数的相关性在组间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中FAI、A4、T、DHEAS与FSH呈负相关,而在PCOS组中FSH相关性消失,而是与LH呈正相关;对照组雄激素指标与糖脂代谢参数的相关性不明显,但在PCOS组中FAI、A4、T均与代谢指标明显呈正相关。结论:对于中国PCOS患者来说,生化雄激素指标较临床指标更为显著;FAI和A4在评价生化高雄激素时更有意义。PCOS中特异存在的雄激素代谢和作用过程改变可能是疾病病因机制的关键。
仲万霞郑大伟曲中玉魏代敏赵涵石玉华盛燕闻姬崔琳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