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付贵来

作品数:5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山西省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口腔
  • 3篇白斑
  • 2篇蛋白
  • 2篇血清
  • 2篇细胞
  • 2篇口腔白斑
  • 2篇口腔鳞
  • 1篇心肌
  • 1篇心肌酶
  • 1篇心肌酶谱
  • 1篇心肌缺血
  • 1篇心肌缺血再灌
  • 1篇心肌缺血再灌...
  • 1篇心肌缺血再灌...
  • 1篇心内直视
  • 1篇性病
  • 1篇血清转铁蛋白
  • 1篇血清转铁蛋白...
  • 1篇再灌注
  • 1篇再灌注损伤

机构

  • 5篇山西省人民医...

作者

  • 5篇付贵来
  • 3篇刘青梅
  • 3篇耿发云
  • 3篇谢敦祥
  • 3篇王文红
  • 1篇常进
  • 1篇梁红萍
  • 1篇吉建民
  • 1篇张建伟
  • 1篇张乃红
  • 1篇冯玫
  • 1篇籍敏

传媒

  • 2篇现代口腔医学...
  • 1篇山西职工医学...
  • 1篇中国药物与临...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199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口腔白斑和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血清前列腺素E2和干扰素-α的意义
2003年
目的 血清前列腺素E2 (PGE2 )、干扰素 -α(IFN -α)的检测对诊断口腔早期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6 0例可疑病人及 30名正常人空腹血的实验室前列腺素E2、干扰素 -α测试。结果 口腔鳞状细胞癌前列腺素E2水平与白斑、正常人有显著差别 ,而白斑与正常人前列腺素E2水平无显著差别 ;口腔鳞状细胞癌、白斑的干扰素 -α水平与正常人有显著差别 ;口腔鳞状细胞癌与白斑干扰素 -α水平无显著差别。结论 血清前列腺素E2、干扰素-α的检测作为一种辅助诊断对诊断口腔早期癌是有意义的。
王文红谢敦祥刘青梅耿发云付贵来
关键词:白斑口腔鳞状细胞癌前列腺素E2干扰素-Α
口腔白斑患者的免疫球蛋白及其与S-谷胱苷肽转移酶、白细胞介素-2的关系
2002年
目的 探讨口腔癌前病变及口腔癌变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 (Ig)、s -谷胱苷肽转移酶 (s -GST)及白细胞介素 - 2 (IL - 2 )值的变化。方法 临床白斑患者 30例、口腔鳞癌患者 30例及正常人群 30例全部进行血清Ig、s -GST、IL - 2检测。结果 口腔癌前病变患者与口腔癌变患者的血清Ig、s -GST及IL - 2值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血清Ig、s-GST及IL - 2值对检测口腔癌前病变转为早期癌无特殊意义。
谢敦祥王文红刘青梅耿发云付贵来
关键词:口腔白斑免疫球蛋白白细胞介素-2口腔鳞癌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铁剂治疗慢性病贫血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应用国产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治疗观察慢性病贫血(ACD)患者,采用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sEPO)和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fR)联合测定的方法,为临床ACD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疗效观察提供可靠的依据并指导治疗。方法根据治疗前sEPO水平分为治疗A组(sEPO<200mU/L)和治疗B组(sEPO>200mU/L),sEPO>500mU/L者不予入组。应用酶放大化学发光法检测sEPO,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sTfR,入组病例全部给予国产rhEPO治疗并进行疗效观察和结果分析。结果A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的变化较B组小,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治疗前后Hb有较大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hEPO联合铁剂治疗ACD合并缺铁性贫血(IDA)收到较好的疗效;rhEPO治疗前后sEPO的变化与Hb呈负相关(r=-0.8812);骨髓铁染色和sTfR检测呈正相关。结论采用sTfR和sEPO联合检测的方法,提高了ACD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为ACD患者是否给予铁剂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应用国产rhEPO治疗ACD后,减少了输血次数,改善了各种贫血症状,降低了治疗费用,提高了治疗依从性,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冯玫张乃红常进籍敏付贵来张建伟
关键词:慢性病缺铁性贫血红细胞生成素血清转铁蛋白受体
口腔癌前病变-白斑与扁平苔藓早期癌变的无创性辅助诊断技术研究
谢敦祥王文红刘青梅耿发云付贵来
口腔粘膜白斑与扁平苔藓是具有潜在恶变危险的常见的口腔病变,对两病早期癌变的临床诊断尚有难度。目前,多采用手术活检确定病变性质,而手术活检是一种侵袭性过程,且刺激病变组织而不宜重复多次。该课题的研究目的是用多种无创性方法连...
关键词:
关键词:口腔癌早期癌变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1998年
对14例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人工瓣膜置换术患者不同时间血清中心肌酶活性及CK-MB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血清中心肌酶活性及CK-MB的峰值,不是出现在心肌缺血期,而是出现于再灌后,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理论。同时证实,CK-MB较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肌酶(CPK)、谷草转氨酶(AST)、a-羟丁酸脱氢酶的实验诊断价值具有更加特异和灵敏的特点。
梁红萍付贵来吉建民
关键词:心肌酶谱CK-MB
全文增补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