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贯生

作品数:13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淮阴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化科学
  • 4篇历史地理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5篇教育
  • 3篇大学生
  • 3篇人民公社
  • 3篇人民公社化
  • 3篇公社
  • 3篇公社化
  • 3篇高等教育
  • 2篇大学生就业
  • 2篇学生就业
  • 2篇学习范式
  • 2篇以学生为中心
  • 2篇招生
  • 2篇招生制度
  • 2篇教育质量
  • 2篇就业
  • 2篇高校招生
  • 2篇高校招生制度
  • 2篇范式
  • 2篇高等教育质量
  • 2篇高校

机构

  • 13篇淮阴师范学院

作者

  • 13篇于贯生
  • 1篇金钊

传媒

  • 5篇淮阴师范学院...
  • 2篇淮阴师范学院...
  • 1篇理论学刊
  • 1篇江苏高教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芜湖师专学报
  • 1篇太原师范学院...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5
  • 3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我国农村集体化过程中的歧视单干问题被引量:1
2003年
在我国农业集体化过程中,由于老一辈革命家在理论上否定单干,在政策上压制单干,在具体工作中各级政府打击单干,单干农民在经济和政治上受尽歧视甚至敌视,不得不违心地"积极"入社,表现出自我集体化的主动性,形成"积极走社会主义道路"浪潮。这更坚定了决策层走集体化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上下互动,加速了集体化的发展。
于贯生
关键词:单干农业集体化歧视
大学生非专业学习现象探析
2016年
大学生非专业学习既反映出他们对个人兴趣的尊重、对主观价值感的坚守和对职业理想的追求,也反映出近些年我国高校与学生之间的"供需"矛盾和学生在这一矛盾体中的挣扎。学习动机理论分析表明,学生个人兴趣、主观价值感、职业梦想等内在因素是其学习的根本动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
于贯生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大学生学习动机高校招生制度改革
“双减”后我国基础教育“教”与“学”的再平衡
2023年
通过对近20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出现的学生抑郁心理和校园欺凌现象的分析,发现我国基础教育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动力机制出现失衡状态。“双减”后,我国基础教育应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重新平衡“教”与“学”之间的矛盾。一是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从而在基础教育的理念上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起来。二是转变教师角色,即从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转变,在教师角色意识层面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起来。三是转变升学考核思维,弱化总分考核,强化学习活力考核,从考核层面化解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
于贯生
关键词:基础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范式
建国初老一代领导人探索“中国特色”的经验教训
2003年
建国初老一代领导人积极探索“中国特色” ,主要表现在 :以合作社作为由个体经济向集体经济转变的过渡形式、以工农业齐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建设模式、以供给制作为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以大同思想作为社会发展的指导范式。但是由于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局限 ,这些“中国特色”的思路事与愿违 。
于贯生
关键词:合作社社会主义建设人民公社化
弗洛伊德性格无意识与其学术思想关系探析
2010年
弗洛伊德的性格是歇斯底里性格,即易受暗示、强烈的自我中心需要、情感极端化和富于幻想。这一性格的无意识与其具体的人生经历,决定了其学术思想的独特性。带胎衣而生的文化解读为其性格的暗示性注入"伟人"意识;生命"归土"概念与对死亡的预期为其歇斯底里暗示性注入"死亡"意识;俄狄浦斯情结、非友即敌的结友方式、专横性格则是其歇斯底里性格自我中心需要和情感极端化的体现;其人格结构理论反映了他的歇斯底里幻想性。
于贯生
关键词:弗洛伊德无意识
从非专业学习现象看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进
2015年
非专业学习是大学生在学习兴趣、专业价值感与专业学习相冲突时的一种自主选择性学习,有教与学不相统一的特点。非专业学习现象的产生反映了学习兴趣与专业价值感这两只"看不见的手"在学习中的导向作用和我国目前高校招生制度这只"看得见的手"在匹配学生与专业过程中的盲目性。改进我国目前的高校招生制度,在重考分的同时增加对学生学习兴趣、专业认知等因素的考察,是避免非专业学习,保证教与学统一性的可行途径。
于贯生
关键词:高校招生制度高等教育质量
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大同”化的倾向被引量:1
2002年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 ,中国古老的“大同”思想在基督教、进化论和空想社会主义、西方工人运动、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经验的先后激发下 ,不断得到强化 ,最终形成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近代化过程明显存在着社会理想的“大同”化倾向。
于贯生
关键词:中国近代化人民公社化
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关系的发展与律劳卑事件—兼论鸦片战争的性质
2003年
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贸易已经发展到相互依赖的程度,但是中英两国在文化及政治体制上的冲突却严重阻碍看两国贸易的发展。律劳卑事件正是这一矛盾的产物。
于贯生
关键词:鸦片战争贸易关系外交礼仪政治体制
近代国人的“大同”诉求与新中国的曲折被引量:2
2002年
近代国人慕西方机器之发达 ,悲西人贫富之悬隔。他们在社会观念上普遍认同“大同” ,并从西方各种理想主义思想中寻得知音 ,从而产生对“大同”社会的强烈向往。新中国初期近 30年的曲折历程正是国人为追求“大同”社会付出的代价。
于贯生
关键词:人民公社化洪秀全孙中山
当代大学生职业观念的错位及矫正被引量:10
2005年
当代大学生职业观念中存在着误区是导致就业难的重要因素。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要求大学生更新落后的就业观念。根据个体的实际和社会的需求定位自己、塑造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提高素质、增强能力、脚踏实地,将使大学生在人才竞争的市场赢得更多的机会。
金钊于贯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高等教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