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未
- 作品数:5 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 荒漠伯劳巢址选择和繁殖成功被引量:7
- 2012年
- 2011年5~7月对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N40°21'~40°22',E96°13'~96°14',海拔1 306 m)荒漠伯劳(Lanius isabellinus)巢址选择和繁殖成功进行研究。调查了58巢的巢址因子,巢主要位于营巢树主枝上,巢距地面高度多为2.0~2.5 m。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巢距地面高度、营巢树高度、营巢树胸径和营巢处树干直径是影响荒漠伯劳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这也是荒漠伯劳适应繁殖地大风天气的结果。既调查巢址数据又明确繁殖情况的49个巢中,红柳(Tamarix ramosissima)(5棵)上巢的繁殖成功率明显高于沙枣(Elaeagnus angusifolia)(43棵)和胡杨(Populus euphratica)(1棵)上的巢,原因可能是红柳郁闭度大。已知窝卵数和繁殖情况的30个巢中,窝卵数分别为2(1巢)、4(7巢)、5(18巢)、6(4巢)。卡方检验结果表明,窝卵数和繁殖成功率之间差异不显著(χ2=3.921,df=3,P>0.05)。发现的63个巢中跟踪监测了54个巢(包括调查巢址数据的和未调查巢址数据的)的繁殖情况,54巢中37巢繁殖成功,成功率为68.52%。所有繁殖失败的巢均为产卵阶段或育雏早期阶段由于同类的破坏而导致繁殖失败,繁殖失败巢的数量随着相邻最近巢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因而,繁殖失败可能与种群密度以及种内竞争有关。
- 施丽敏刘迺发丁未赵青山房峰杰包新康
- 关键词:巢址选择种内竞争捕食
- 荒漠沙蜥食物的两性差异被引量:1
- 2013年
- 对2008年4~6月在甘肃省甘塘、阿拉善左旗、民勤、山丹采集的荒漠沙蜥样本进行了食物两性差异的研究。主要采用剖胃法对219个荒漠沙蜥胃样的6021个食物做了识别和鉴定。结果表明,荒漠沙蜥的食性为动物性,食物多为昆虫,主要取食半翅目和膜翅目昆虫,尤其是长蝽科和蚁科(合计高于70%),取食猎物的体积大小集中在0.01~20mm3。4个种群的沙蜥对长蝽科昆虫均表现为正向选择,部分种群对蚁科昆虫表现负向选择。可能是因为沙蜥有食物选择性,对长蝽科昆虫取食较多,对拟步甲科摄食较少。较多地取食蚂蚁则是因为生境中喜好食物较少,而蚁科昆虫数量多,遇见率也较高。荒漠沙蜥雌雄个体食物生态位重叠度极高,但是卡方检验的结果却表明两性在食物组成和食物大小存在显著差异。由于雌雄个体对同种食物有相同的选择性,因此导致两性在食物组成和食物大小上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可能是雄性家域范围更大,对食物有更多选择。
- 施丽敏赵伟李佳琦王莹丁未房峰杰刘迺发
- 关键词:荒漠沙蜥食物两性差异
- 黑顶麻雀繁殖参数及巢址选择研究
- 在甘肃省瓜洲县进行了黑顶麻雀的巢址选择及繁殖参数的研究.繁殖期为5月中旬到8月中旬,主要受到食物的制约,孵卵期10-15d,窝卵数5.2±1.1(3-7)枚,卵大小21.39×15.28mm,卵重2.77±0.23g,孵...
- 丁未刘迺发
- 大杜鹃在荒漠伯劳巢中寄生繁殖被引量:1
- 2012年
- 2010年5~7月在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3巢荒漠伯劳被大杜鹃寄生,寄生率10.34%。荒漠伯劳产白色和粉红色两种颜色的卵,大杜鹃产白色寄生卵于卵色为白色的宿主巢中。寄生卵均产于6月,当月寄生率达42.86%。大杜鹃雏鸟19日龄离巢,离巢时体重66.24g。
- 马雯刘迺发丁未王亮包新康
- 关键词:大杜鹃巢寄生
- 黑顶麻雀的巢址选择被引量:8
- 2011年
- 2009年在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黑顶麻雀Passer ammodendri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所发现的92个黑顶麻雀只营巢于沙枣Elaeagnus angusifolia上,巢位于营巢树树高的1/3处。分析表明,黑顶麻雀偏好在胸径较大且较高的树上营巢,以减少环境的影响,同时选择枝条数最多的位置,增加巢的稳定性和隐蔽性,减少被天敌捕食的机率。黑顶麻雀对巢址特征的选择是其对大风天气环境的适应和减小捕食压力的结果。
- 丁未刘迺发王亮马雯包新康
- 关键词:巢址选择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