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
- 作品数:20 被引量:104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连续褥式缝合技术在包皮环切术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探讨连续褥式缝合技术在包皮环切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30例包皮过长或包茎患者,施行包皮环切术,切口采用连续褥式缝合技术进行缝合。结果:临床应用30例,随访3~6月,所有病例切口一期愈合,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外形美观,患者满意。结论:连续褥式缝合技术兼具间断缝合及连续缝合的优势,适宜在包皮环切术中应用。
- 茅广宇杨松林郑江红邓辰亮丁志
- 关键词:褥式缝合包皮环切术
- 血管束和游离软骨膜同时植入后预构生成血管化及其软骨的能力和时机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观察将血管束和游离软骨膜同时植入随意型皮瓣,进而形成轴型软骨皮肤复合组织瓣的可能性与发展规律,探讨获得轴型软骨皮肤瓣的新途径及其安全启动时机。方法:实验于2005-05/11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2只,在项背部设计6cm×2cm的任意皮瓣,将左耳中央动、静脉束及右耳游离的软骨膜片同时植入皮瓣下,在不同时间形成以该血管束为蒂的岛状软骨皮瓣,观察血管化进程;另在不同时间取出预构软骨皮瓣中的软骨膜,观察其形成软骨情况。②实验动物随机分为8组:血管化术后1,3,4,6周组,软骨膜形成软骨术后3,4,6,8周组,每组4只。③观察血管化的4组动物均于相应时间制成以该血管束为蒂的岛状软骨皮瓣后行荧光显影,5d后拍照记录皮瓣成活率并于每组4个标本中任选2标本进行墨汁灌注,分别用于组织学检查和透明标本制作;观察软骨膜形成软骨情况的4组动物均于相应时间取出软骨膜及其新生出的软骨标本行组织学检查。结果:32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血管化情况:术后1,3,4,6周组预构软骨皮瓣荧光显影率及成活率分别为16.2%/15.2%,65.9%/41.9%,100%/88%,100%/91.1%;墨汁灌注组织切片示新生血管随预构时间递增,术后4,6周组血管束周围及皮下组织可见大量的毛细血管及墨汁颗粒,软骨膜血管内也见墨汁颗粒分布;透明标本也显示相似的结果。②软骨膜形成软骨情况:术后3,4,6,8周组软骨膜组织切片检查示软骨膜增殖分化能力随预构时间延长而完善,术后6,8周组均有形态典型的软骨母细胞出现,有的已向软骨细胞分化,并有软骨囊形成,阿尔辛蓝染色见大量软骨基质形成,与术后4周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①可通过植入血管束和软骨膜将随意型皮瓣改造为轴型软骨皮瓣,为今后临床上获得可带血管蒂转移的
- 丁志郑江红刘庆阳杨松林
- 关键词:骨膜外科皮瓣
- 预构皮瓣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07年
- 皮瓣移植是组织缺损修复与再造的主要手段。在过去几十年中,显微外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应用解剖学的兴起,导致了轴型皮瓣的问世。轴型皮瓣概念的形成,突破了随意型皮瓣必须按长宽比例进行设计的经验模式,形成了以解剖学和生理学原理为指导的“科学”模式。而预构皮瓣的出现,则进一步打破了解剖学的限制,在没有知名血管分布的区域也可形成有轴心血管滋养的皮瓣,根据预构皮瓣形成的原理,外科医师可以预先将适当的血管载体转移到所需组织的某一层次,“制造”出合意的可游离或岛状移植的轴型皮瓣,以满足组织畸形和缺损修复与再造的需要。
- 丁志杨松林
- 关键词:预构皮瓣组织缺损修复应用解剖学轴型皮瓣皮瓣移植随意型皮瓣
- 腺病毒-VEGF基因重组体促进预构皮瓣成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应用大鼠预构皮瓣模型,探讨基因治疗技术产生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预构皮瓣血管新生和皮瓣存活的可能性,为临床上寻找加速预构皮瓣成熟的新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20只SD大鼠每只腹部两侧各构建一个预构皮瓣,共构建40个皮瓣,每只大鼠两侧皮瓣按随机原则进行不同的处理,分别归于实验组或对照组,每组各20个皮瓣。于大鼠腹部两侧各标记3cm×2cm矩形预构区,短边平行于腹股沟韧带,自尾侧短边中点向后纵向切开后肢皮肤,剥离出长约2cm的股动静血管束,远端结扎切断。在两侧预构区域的中轴线上,于真皮与肉膜层间各制作一皮下隧道,实验组的隧道壁皮下组织内注射携带有VEGF基因的腺病毒,同法向所有对照组的隧道壁软组织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将已剥离好的血管束向颅侧翻转置入相应皮下隧道内。所有已植入股血管的预购区域2周后均被制成以植入血管束为蒂的岛状皮瓣,从两组中各取一个皮瓣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有无VEGF生成,其余岛状皮瓣均缝回原处。形成岛状皮瓣后第七天观察皮瓣存活及血管新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皮瓣平均存活率分别为(90.48±1.89)%、(69.75±2.3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管放射显影图上,实验组植入血管周围见广泛白色显影,尤以血管两端明显,而对照组新生血管显影仅局限于植入血管周围;组织学切片显示实验组植入血管周围新生血管丰富,以毛细血管为主,并见肉芽成份,对照组新生血管相对较少,两组间新生小血管管腔大小则无明显差异;免疫组化检测显示仅实验组皮瓣中有VEGF表达。结论:腺病毒-VEGF基因重组体能通过促进预构皮瓣的血管新生,增加预构皮瓣的存活率。
- 丁志郑江红邓智明杨松林
- 关键词:预构皮瓣基因治疗腺病毒
- Medpor外耳再造术皮肤覆盖方案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本文通过比较几种不同的支架外皮肤覆盖方案,探索一种手术效果稳定可靠的合成材料支架外耳再造方法。方法:48例先天性小耳畸形,应用Medpor支架行全外耳再造术,支架外软组织覆盖材料分别为单纯乳突区扩张皮肤1例、颞顶筋膜瓣加植皮25例、乳突区扩张皮瓣加颞顶筋膜瓣22例,观察比较应用不同覆盖材料耳再造后支架外露发生率、再造外耳外形轮廓、表面皮肤颜色质地。结果:临床应用48例,随访1至6年,应用单纯乳突区扩张皮瓣覆盖者1年内耳支架完全外露;应用颞顶筋膜瓣加植皮者再造耳廓外形及轮廓优良,但大部分病例再造耳廓皮瓣不同程度色素异常;应用乳突区扩张皮瓣及颞顶筋膜瓣联合覆盖者再造外耳形态及轮廓均优良,且表面皮瓣颜色质地与周围皮肤和对侧外耳皮肤一致,美容效果最佳。结论:应用乳突区扩张后皮瓣及颞顶筋膜瓣双层组织瓣的软组织覆盖方案可以满足Medpor再造外耳的外形、轮廓及皮色的需求,是一项安全稳定的手术方案,综合效果优于颞顶筋膜瓣加植皮方案,而单纯应用乳突区扩张皮瓣的方案不适用于Medpor外耳再造术。因此推荐在选用Medpor耳支架行全外耳再造治疗Ⅲ度先天性小耳畸形时,优先选用颞顶筋膜瓣联合乳突区扩张皮瓣的软组织覆盖方案。
- 杨松林刘庆阳金一平丁志高云郑江红
- 关键词:软组织MEDPOR支架外耳再造
- 吸脂,让安全与美丽并存
- 2017年
- “吸脂”是一个诱人的字眼,它代表着不需节食、运动,却能达到立竿见影的减肥效果,然而,许多朋友对媒体报道的因吸脂不当所造成的并发症心有余悸其实,只要您选择正规医院并注意相关事宜,吸脂是一件安全的事情。
- 郑江红丁志
- 关键词:吸脂减肥效果媒体报道并发症
- 预构组织瓣构建方法与血管化过程的研究与应用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组织瓣的预构是将符合受区要求的组织″造″可游离或岛状移改成植的轴型组织瓣,有较大的临床价值。介绍预构组织瓣的构建方法、血管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以利于指导临床应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80-01/2005-08有关预构组织瓣的研究与应用的文章,检索词“prefabrication,prefabricated,fat,nerve,fascia,muscle”,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1994-01/2005-07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预构皮瓣、预制、预构组织瓣”,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有关文章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有关预构组织瓣的实验研究。②有关预构组织瓣的临床应用。排除标准:①重复研究。②较陈旧的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55篇有关预构组织瓣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文章,排除重复或类似的同一研究,选择符合要求的22篇综述。资料综合:①预构组织瓣的构建方法:一些新颖的血管载体如异体血管、滋养血管分布的骨、动脉化静脉等也被用于组织瓣的预构中,预构的对象除随意型皮瓣、脂肪、骨、神经、软骨-皮肤、肠管、复合组织器官等外,一些组织代用品和组织工程化器官也被血管化。②血管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供瓣区的血供条件、血管束植入的方式、血管载体的大小和类型、生长因子、扩张等均能影响预构组织瓣的血管化进程。③临床应用:旋髂深血管滋养的髂骨块、腹直肌、背阔肌、颞浅筋膜等作为血管载体,将随意型皮瓣、肠管、软骨-皮肤等预构成轴型组织瓣,满足了临床上的具体需要,其和扩张术的结合则既改善了修复效果,又减少了供区损害。④展望:随着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有望在促进血管化进程和克服排异反应等方面获得新的突破,从而极
- 丁志杨松林
- 关键词:外科皮瓣血管预构
- TBX22基因多态性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相关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TBX22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华东地区部分人群非综合性征唇腭裂的关系。方法:选取80个核心家庭的80例NSCL/P患儿为实验组;选取8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和正常儿童的外周血DNA。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分别扩增TBX22基因编码区外显子3的全部序列(包含G359A、A361G突变位点),然后运用DNA测序技术,检测华东地区核心家庭的TBX22基因编码区的突变情况,分析记录基因型。根据测序所得基因型数据,比较患者组与正常儿童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并对核心家庭的数据进行单倍型相对风险分析(haplotype relative risk,HRR),对父母至少一方为杂合子的核心家庭进行传递不平衡检验(transmitted disequilibrium test,TDT)。结果:TBX22基因A361G未检出多态性;G359A检测出基因多态性,实验组和对照组儿童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基因型频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单体型相对风险率的分析(HRR)和传递不平衡检验(TDT)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BX22基因G359A位点多态性与中国华东地区部分人群NSCL/P的发生相关,可能是NSCL/P的易感基因。
- 卜易莹杨松林万伟东郑江红邓辰亮丁志茅广宇
- 关键词: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基因多态性
- 皮肤扩张术在面部皮肤病损修复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总结应用皮肤扩张术修复面部皮肤病损的临床经验。方法:Ⅰ期手术选用50~400ml容量的扩张器埋植于面部病损邻近皮肤正常区域的皮下层,注水扩张1~4个月;Ⅱ期切除面部病损,运用扩张皮瓣修复皮肤缺损。结果:23例中,21例面部病损切除后利用扩张皮肤形成局部皮瓣一次完成修复,修复后的皮肤质地和色泽与受区接近,外形满意。一次修复缺损创面最大者约8cm×11cm。1例于Ⅰ期手术后53天扩张器外露,提前取出扩张器形成局部皮瓣加植皮修复,效果良好;1例为较大面积的面部扁平瘢痕,第一次扩张后仍残留1/4瘢痕,经二次扩张遂完全切除瘢痕并修复。结论:运用皮肤扩张术修复面部病损切除后的皮肤缺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修复方法,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还需要辅助植皮或应用连续扩张法完成修复。
- 郑江红吴宏丁志刘庆阳金一平杨松林
- 关键词:扩张术皮瓣面部软组织缺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兔预构皮瓣成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同种异体移植促进预构皮瓣的血管再生,从而提高预构皮瓣存活率的可能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并标记新西兰大白兔的BMSC。在实验兔腹部两侧构建预构皮瓣,两侧皮瓣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股血管周围经皮注射已标记的BMSC悬液,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后第7天追踪观察BMSC移植后的成活情况,术后第14天掀起以股动静脉为轴心血管的岛状皮瓣,分别对两组的岛状皮瓣进行BrdU/vWF的免疫荧光双标检测;对岛状皮瓣中的VEGF进行Western Blot半定量分析;岛状皮瓣形成后第7天,观察两组皮瓣的成活情况。结果 BMSC异体移植后成活良好;实验组皮瓣内VEGF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皮瓣内BrdU标记阳性细胞胞浆内有vWF信号;将预构皮瓣制成岛状皮瓣后第7天,实验组和对照组皮瓣存活率分别为(93.1±2.6)%、(51.5±7.5)%,P<0.05。结论异体移植BMSC可促进预构皮瓣的血管再生,提高预构皮瓣存活率。
- 丁志邓辰亮郑江红万伟东茅广宇杨松林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预构皮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